邓朝阳
摘 要:写作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它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然而,目前的小学作业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学生对写作感到头痛,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枯燥和费时的事情。小学教师的作业教学并不顺利。在新课程标准下,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还应重视新课程理念在小学作业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作业兴趣和能力,推动作业教学走向现代化。本文探讨了新课程下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分析
引言
为了确保学生在蒸发过程中有一个持续、持续和连贯的过程,学生必须在实际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深化知识,包括单词、短语和单词等等。由于大多数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和爱心很强,因此教师必须在实践中掌握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改变小学生对作业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爱上作业,在作业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下面是一些培养小学生作业能力的有效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1模仿句子,练笔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既文艺又好看,其写法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文字充满活力,有的精挑细选,有的构思奇特,有的刻画生动。所以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练习写作的模板。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有鉴别力,发现文章的模仿点,引导学生学会在文中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如《桂林山水》篇,第二段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漓江的三大特点,即“静、清、绿”,让学生模仿所见的公园、校园等地。总之,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环境描写的烘托,都是可以临摹和借鉴的,让学生练习写作和临摹,从而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基础。
2主线继续写,提高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发现很多文章会在结尾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加以利用,让学生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语言继续写,填空。比如《穷人》篇,桑娜告诉老公她把孩子接回家了,正文戛然而止。孩子会有怎样的命运?桑娜和老公带着这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各种问题牵动着读者的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告诉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主线继续写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3趣味练习,快乐作业
古人云:“少年之爱,其乐无穷。”有趣的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把游戏和活动带入课堂,用欢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无意地与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乐趣中畅所欲言,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活动场地和内容。比如参加研究实践活动,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春游,带孩子去田野、河流等开阔的地方,看看自然风光,然后用笔记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再比如举办游戏和比赛,学生在其中会更加热情,也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传包裹、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深刻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积累更生动的素材,更有利于他们的写作。
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当学生有了写作的动机和动机,并通过模仿写作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时,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培养和改善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阅读发挥作用。当学生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不足时,教师必须在正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分配这段时间,教学生有效阅读。同时,教师应共同指导学生家长,让他们在家里监督学生,每天做一些课外阅读练习,在阅读过程中提取认为有意义的单词和短语,帮助塑造未来的写作,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长期积累和深度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结束语
简而言之,中文写作绝非易事,但也绝非不可逾越的高山。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技能。现有的小学语文写作单元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写作的理解和学习,摆脱旧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写作教学在新教学中的地位。因此,作业单元模块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方法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并教授如何做作业,最终建立实践意识,强调作业教学的核心。详细了解分配单元的所有部分,并表達对分配技术和方法的理解,它清晰、彻底,非常容易学习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郑超云.强化阅读积累 促进学生习作水平提高——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5):192-193.
[2]陈琦.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81):27-29.
[3]魏水凤.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C]//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四期).,2021:135-138.DOI:10.26914/c.cnkihy.2021.021681.
[4]黄惠美.探究小学语文部编版习作单元语文要素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实——以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为例[J].新教育,2021(2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