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惠芳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健康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健康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产教融合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本文在产教融合的视阈下分析了当前健康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探究了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以期为健康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健康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产教融合新模式的生成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民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既给我国健康管理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促使其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机遇。当下,我国在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2013年,国家针对健康管理产业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把健康管理列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在此之后,又陆续发布了与健康管理相关的重要文件,此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至此,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推动健康管理学科及产业的长足发展成为国家现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快健康管理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步伐,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健康管理人才,积极探索新模式、发掘新思路,促进健康管理学科和产业同人才培养相融合,利用人才资源优势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将结合产教融合的理论,对近年来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及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新模式的探索提供借鉴。
二、产教融合与健康管理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
党的教育政策中一直强调实践的重要价值,指出教育必须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其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最为密切,因此产教结合的形式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校办工厂、校企结合的形式成为当前产教结合的主要模式,并且在产教结合参与的主体方面有拓宽趋势,越来越多的工会、行会等主体也参与到产教结合的培养中来,逐步从浅层融合走向深度融合。对于健康管理学科而言,必须要学以致用,不能与社会实践脱节,因此有必要将課程设置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健康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切实解决人才缺失的问题。基于此,为了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健康管理人才,必须明晰当下健康管理产业的需求。
(二)健康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
在国家发布的《“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对健康发展的主要内容方面有明确界定,其中也强调了要发展健康产业和健康教育,同时也把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作为国家健康发展的六大支撑与保障措施之一。从规划纲要来看,健康管理的对象大体上可分为四个层面,分别是国家、组织、群体和个人,不同的管理对象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有一定差别,因此,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也有一定的针对性。首先,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健康管理目标是相应十九大的号召,推动健康中国的又好又快建设。其次,针对组织层面,其目标是满足组织的健康需要。再次,从微观层面来看,也就是个人和群众的角度来看是为了满足个体以及某一群体的特定健康需要。
概而言之,健康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具体方面。首先是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老龄化呈现快速发展状态,老年人口的增多意味着对配套的健康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最需要关爱、照顾的群体,必须要有更加专业的健康管理人员。其次,对于慢性病人群体来说,也必须得到持续的照顾。近年来,慢性病患者数目也在不断增长,并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对于这一群体也需要更加专业的健康管理和服务人员。再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增强,因此,不仅是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各年龄段、各个人群都需要健康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进一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健康管理起源于美国,由于起步早、发展理念先进,美国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一直居于世界领先水平。而我国的健康产业起步比较晚,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成立于2003年,截止到2013年,有数据显示全国的健康管理机构已逾万家,相关从业人员也达到了50万人,而非医学的健康管理机构已经超过60万家,同时从业人员已经有3000多万人。而与健康行业迅猛发展相比,健康管理专业学科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健康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其学科自身的性质而成为了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其所属学院呈现出多元化的情况,目前,我国高校中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院校仍然较少,并且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缺乏统一规范的教材,在师资队伍的方面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情况,并且在产教结合方面不够密切,实践基地缺乏,且设施条件不完善,这些都阻碍了人才的专业培养。
首先,在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不够明确。健康管理的职业教育一般学制3年,比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开设的健康管理专业、江苏健康职业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方向。但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并未明确及细化,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健康管理岗位的人才,但却未能制定标准的、统一的目标细则,这就极易造成人才与岗位的脱节。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明确的认识,导致各院校课程差异较大。各校对健康管理的内容及其外延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千差万别。当前,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一般分为三大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而在这三大类中,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差异比较小,而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则存在较大差距,各个院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专业基础课程大多包括一些公共管理类课程以及一些基础的医学类课程。而专业核心课程则主要是健康管理方面的课程,比如健康管理理论、健康法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除此之外,学校还会开设与自身办学特色匹配的特殊课程,比如休闲养生保健、中医养生、针灸和推拿学、青少年健康管理、运动健康管理等等。为了促进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更加有效,更加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必须制定更为统一、规范的课程体系。
再次,在产教结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依据张秀娟,张义喜,米岚,赵凌波等人2018年发表在《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查分析》一文中的数据,当前健康管理人才的教育与行业需求有待进一步切合,因此必须促进产教结合程度进一步加深。由于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科性质较为特殊,因此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多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在理论教学方面主要是通过学校设置的课程学习健康管理相关的专业基础及核心知识,而实践教学则包含两部分,为校内实践及校外实践。产教结合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方面。校内实践主要就是在校内的相关实验室进行技能实操训练,而校外实践主要是在校企合作基地、健康管理企业、社区服务中心等地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实践技能。在当下健康管理专业产教结合方面还存在结合方式单一、结合程度较浅的问题,产教结合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外实践的校企合作方面,企业也要与高职院校进行深度结合,在校内设置合作学习的平台。
三、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针对当前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必须对健康管理教育进行多方面改革,结合产教结合的模式调整健康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据当前健康管理行业的需求及人员的从业要求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适应国民健康服务的新需求。
(一)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健康管理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集管理学、医学科学与信息科学等学科于一体,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各个开设健康管理专业需要结合自己院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也要围绕健康行业的某一具体领域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
基于产教结合的模式,院校可以与医院、地方综合性大学、优秀企业建立起合作平台,集合起教学、科研和实践的优势,进行资源的共享,弥补自身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首先,可以结合各方资源,在院校中开设实验平台,开展疾病研究,尤其是健康管理慢性病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其次,通过与开设健康管理课程的高校进行合作,利用高校的优秀教师资源开展示范教学,指导本院校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效开展。第三,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起健康管理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设备条件更加完善的实践平台。
(二)制定标准更高、适应更广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于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的起步较晚,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不够成熟,在产教结合方面的程度不深,各个高校往往以自身教育資源为主展开人才培养,而对于健康行业的发展要求以及企业的人才需求方面还不够了解,直接导致院校在人才就业岗位定位方面存在偏差,而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素养标准方面也随之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了专业课程的设置,最终导致人才难以适应当前健康管理行业的岗位需求。对此,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时刻谨记与社会需求和社会实践相适应,与健康行业中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同时要提高人才培养的标准,对学生自身能力实行严格考察,从而促进学生转变为专业性强的综合性健康管理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联系,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兴趣,不断实现课程模式的创新。要适当增设市场营销、健康保险、生物医学方面的课程,同时针对高年级学生要增加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实践课程,从多方面完善高校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使毕业生不仅具备健康管理专业核心的健康评估、监测、干预三大技能,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健康服务、信息处理与应用、人际交往与组织协调能力。
(三)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产教融合教师新队伍
为了适应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组建起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同时在后续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工作。
首先,在教师队伍组建方面既要有健康管理专业的教师,包括医学院校医学类专业老师、管理类专业老师等,同时也要有健康管理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从而打造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其次,为提高在职教师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与当地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借助高校的专家实行帮带模式,通过讲座、观摩课、同行互助等方式进行教师培训。也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让优秀的健康管理人才传授行业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下,我国的健康管理学科以及健康产业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健康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导致人才稀缺。对此,我国必须充分重视健康管理学科建设,立足本国实际情况以及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需求,创新健康管理专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须以产教融合为依托,制定更高的培养目标和标准,使人才转向为高层次、复合型、适用广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为产业的持续繁荣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核心动力,并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质量和健康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向桢,赵宇,向月应,钱敏,罗江,资方宇,安运锋.健康管理学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初探[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8,32(10):714-717.
[2]张凯,蒋玲钰,张宏,张瑶.基于大健康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中医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02):265-266.
[3]王艳霞.浅析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发展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7):12-13.
[4]李红,马东华,于兰.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健康管理专业为例[J].宁夏教育,2017(11):18-20.
[5]郭宝云.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医学院校健康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7):267-268.
[6]李坦英,俞双燕.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路径——基于国内外比较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10):1278-1281.
[7]曹晔.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的变迁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19(19):19-25.
[8]资方宇.高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20(1):53.
[9]郑国华,钱芝网,施毓凤.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9(1):11-15.
[10]向桢,赵宇,向月应.健康管理学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初探 [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8(10):714-717.
课题项目:2020年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0jyxm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