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宇 黄金丽
关键词 双减 作业设计 具身认知 初中语文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俗称“双减”。文件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1]政策要落地、作业负担要减轻,需要从问题的源头进行突破,即作业设计。
传统作业强调巩固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记忆,学生伏案苦写,大脑不断运作、身体长时间处于静止。真正的教育面对的是真实的学生,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忠实伴侣”,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谈作业色变,语文作业很多时候更是让学生“哑口无言”,有研究者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作业设计质量不高是导致学生作业效果不佳的关键原因,[2]如何改变当下语文作业的单一形式,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作业生态,是尤为重要的。
具身认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该理论关注认知与身体、环境的关系,认为认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身体经验,认知与身体高度融合,而身体又是嵌入环境的。具身学习视野下的作业是基于学习者具体学习活动和行为特征分析基础之上展开的。[3]近些年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倡导下,传统语文作业形式有所改变,本文旨在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提供初中语文具身型作业设计的样例,为作业设计提供新的参考。
一、理论基础:具身认知理论
传统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脱离身体,倡导“身心二元论”,而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则将认知与身体、环境看作一个整体,它是在传统的“身心二元论”的对立面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者非常形象地举了“缸中之脑”[4]的例子,我们很难想象自己的大脑被放置在一个生命维持缸中时,该如何去体验世界,就比如人类无法切身体会蝙蝠所感受到的世界,因为我们的身体参与认知,不同的身体造就不同的身体体验,不同的身体体验又造成不同的认知体验。具身认知的概念目前在学界尚未有一致定论,但其研究者们大都认为:“认知过程根植于身体,并且是在感知和行动过程中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5]
有研究者将“认知是具身的”含义从三个方面解释:第一,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第二,认知的内容也是身体提供的;第三,认知是具身的,而身体又是嵌入 (embedded) 環境的。[6]涉及了三个核心概念:身体、认知与环境。据此,可用图示来表示:
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中身体的参与,重视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作业不应该是局限于“脖子以上”的活动。因此,从具身认知的角度来设计作业,不再单一地关注思维,将目光转换到身体、环境、身体与思维的交互,采用多感官的作业形式,有利于改变传统书斋式的作业模式。以此为基础,“具身作业”的具体含义为:教师依据学情、结合环境、联系学生生活,设置能够调动学生身体参与认知、有利于学生通过身体经验对认知进行再塑造的个性化作业。
二、“离身”型作业现状分析
1.观念固化:作业设计意识不够明确
“减负”一直都是热议话题,但是关注点总是停留在减少作业时间、作业量这些表层化问题上,却没有关注到作业的诞生需要经过设计这一环节,根据王月芬老师的调查结果[7],各科教师在作业设计、批改、问题分析、辅导和讲评各环节中,作业设计占比时间最小,虽然语文学科因其特性,教师在作业各环节所用时间比其他学科多,但是在设计这一部分却和其他学科老师相差不大。这说明,我们的观念被传统的作业模式固化了,布置随意,缺少对学生身体参与其中的重要性的思考,作业的产生需要经过“设计”这道“工序”的意识不够明确。
2.功能单一:作业设计类型不够多样
语文学科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近年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师教学时开始将这四种能力的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但是在作业层面上,“听说读写”训练分家,偏重“写”,轻视“听、说、读”;以书面作业为主,功能单一固化,学习处于表面识记和简单理解的状态。这些导致学生思维固定呆板,没有真实的身体体验和感知;认知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符号,无法真正理解语言文字所代表的丰富意蕴。追求题海战术中题型的面面俱到,却忽视学生身体与思维、思维与环境的交互融合,学生在课上得到了听说读写的锻炼,课后却只有机械操作的书面作业练习。
3.空间局限:作业设计实践不够丰富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与生活紧密联系,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为“我的语文生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的主题是新闻等等,这些内容都与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学生的作业环境却是非常封闭的——教室课桌旁、家里书桌前,学生静坐在四四方方的空间里、伏案于四四方方的平面前,身体被严重遮蔽。同时因为作业量大、题目难度大,学生很少有时间走出书斋,用身体去感受语文课本中的“语文生活”。因此,即便教材如何关注生活,但是与学生最为“亲密”的作业不走近生活,没有真实的身体体验,所被期待的教育效果都是甚微的。
三、具身认知理论与初中语文作业的适切性
具身认知理论适切于初中语文作业。首先,就课程理念而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8]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须途径,而实践中身体、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就教材内容而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多处彰显具身认知关注身体、强调环境的特点,例如写作部分的“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描写景物”“学写游记”等等;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每册编入“活动·探究”单元,“改变了过去偏重文本理解、赏析的静态学习方式,将过去一向视为课外活动、可做可不做的语文实践活动,变身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9]另外,具身认知理论中的环境主要是对认知环境的强调,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真实环境。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性,语境也是环境的一种。在课本中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读都会为学生创设相关语境,让学生在适切的语境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审美的熏陶。最后,完成作业的主体是学生,初中是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重要发展阶段,身体各方面机能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对社会生活更深层次的探究欲增强,初中生希望尽快扮演一个新的社会角色,迫切希望与周围环境产生新的效应。结合具身认知理论来设计语文作业将会对初中生的未来与成长大有裨益。
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宏观层面上离不开课程理念的指导,微观层面上离不开教材内容、学生主体,这三方面与具身认知理论具有殊途同归的契合性。所以说,具身认知理论符合当下语文教育发展趋势,对初中语文作业的构建有很强的实践适用性。
四、初中语文具身型作业建构示例
作业不应该是一篇篇单调乏味的静态作业本,而应该是色彩丰富、趣味纷呈的多元复合体。“真正使得人超越于其他动物之上的正是身体思维所具有的无限建构与超越之潜能。”[10]具身是一种视角的转换,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认识和建构知识。语言的习得和情绪、情感的获得都离不开身体,语言类的学习与身体的联系十分密切,具身性体现明显。以此,笔者简示几例初中语文具身作业的样例。
1.指向表达能力训练的具身型作业设计
结合法国Jules Ferry中学的作业“小组合作学习——戏剧创作”[11]设计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的作业:
作业准备:阅读——《范进中举》
过程一: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
要求1:写上自己的名字;
要求2:在平时看的语文杂志上面选择一个人物或者动物;
要求3:将选中的人名或者动物名称写在有自己名字的纸上,交给老师;
过程二:教师要求学生们自由组合成5-6人的小组;
过程三:教师将“过程一”中收到的纸条发回学生,挑选《范进中举》中的一个片段,要求每个小组用纸上的人物或者动物带入这个片段中成为角色,
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出全新的话剧,要求至少保留《范进中举》中一个原本的角色;
过程四:进行为期一周的创作、排练时间。
这一作业的设计旨在将阅读、创作、行动结合起来,躬行语文实践,带给学生具身情境下创造与表达的学习体验。
2.指向阅读能力训练的具身型作业设计
传统的阅读作业形式为:练习册上一两篇阅读,读完之后完成三四道练习题,学生写得无趣、教师讲得乏味。教育工作者们很少注意身体在阅读理解、艺术欣赏中发挥的作用。具身认知揭示出,文学和视觉艺术作品的理解有大量的身体成分。这启示了文学和视觉艺术研究者注意的焦点应该从情绪心理体验转向身体体验。[12]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活动探究,由三个任务和名著导读《艾青诗选》组成,以此为基础设计阅读作业:
(1)从《艾青诗选》中任选一首诗歌,运用前三个任务中所学要点,选择诗歌;
(2)结合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拍摄一张照片;
(3)诵读诗歌,结合照片说出品鉴内容,录制成音频,用微信小程序制作成二维码;
(4)将照片和二维码贴在一起,分享至班级网站,教师在征求学生意愿后可分享给家长;
(5)评选最佳摄影奖、最佳朗读者、最佳品鉴奖。
此方法可以迁移运用到同样是诗选合集的《泰戈尔诗选》。
另外还可以融合新技术手段,例如VR/AR阅读近些年开始流行,有条件的学校或者地区可以借助这个技术开展新型阅读作业。VR/AR技术将传统纸媒塑造成一个更丰富的多模态 (Multimodality) 时空系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通道为读者带来心理上的沉浸感。[13]VR/AR阅读使读者沉浸于书中的环境,能够使读者达到最佳的“具身认知”状态。
3.指向写作能力训练的具身型作业设计
笔者受到陈智峰老师“一份有‘温度’的寒假作业”[14]设计的启发,结合教材中的写作提示,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进行具身作业设计:
“校园一景”写作作业
将班级学生分组,用具体的活动让学生融入校园,用行动寻找心中的“校园一景”。
(1)校园导游组:
学校即将迎来“校园开放日”,邀请你来做各位家长的小导游。请你选取校园中的某处景物,为大家进行详细介绍,可以加上与老师、同学在此景发生的小故事,抓住该处景物的特征,留住大家的目光,字数不少于500字。请将写好的文章粘贴至校园展示栏。
(2)校园拍客组:
拍一张你自己满意的校园照片,拍摄时取景要抓特征,可以对同一取景从不同角度尝试拍摄,根据照片进行景物描写,融入拍摄时的情感,赋予影片以生命气息,字数不少于500字。请将拍摄的照片与写好的文章粘贴至班级板报。
同时给予学生景物描写参考例文(省略号内容在展示给学生时需完整呈现):
(1)老舍《济南的冬天》(七年级上册)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2)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上册)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3)宗璞《紫藤萝瀑布》(七年级下册)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认知并不局限于头颅中,既扩展到身体,也扩展到环境。[15]该项作业通过读写实践和角色扮演,从真实环境中获得反馈。之后在其他写作作业中,可以将环境扩大到整个社会,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身体体验。
作业设计的质量折射了教师对于课程与教学整体的把握水平。“好作业”的设计需要立足教材、落实语文要素;拓宽学生视野范围,激发学生思维火花;指向新时代育人要求,肩负母语课程使命。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应积极探索质效双增的作业形式。高质量作业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将作业压力转换成作业魅力。本文立足于现状进行反思,将具身认知理论与初中语文作业进行结合,进而呈现在表达方面、阅读方面、写作反面的初中语文具身作业示例,以期给语文教育工作者们一些启发性思路。笔者相信,具身认知理论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更多新的可实施路径,学生所受教育影響也将会更契合自身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