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作文课堂教学探索

2022-05-24 18:22邱健廉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学形式新课程标准作文教学

邱健廉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作文教学 教学形式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出题目、提要求——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评讲”,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教师对学生写作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和点拨,也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作文课堂教学形式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评价一堂作文课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否留住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文体验。”所以我们第一要看教什么,就是教的内容是否急学生所需。二看怎么教,就是教学的方法是否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从目前情况来看,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和社会对人才写作能力的要求存在着极大的落差。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心理需求对语文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其实,真正高明的教师是不做纯粹的知识理论的传授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发育水平决定了他们不乐于接受老师做静态的知识讲解;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慢慢的引导,巧妙地点拨、点化,而不是在完成给予与接受的任务。

可喜的是新课程理念提出之后,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郑桂华老师的《描写的奥妙》这节作文课当属新课程背景下作文课堂教学形式的成功范例。显然,郑老师这节作文课的内容选择是急学生所需要的。郑老师针对描写怎么才能做到生动、具体、形象,怎样选择描写的角度,进行定点的、带有方法意义的、可操作性的训练。真正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训练,互动、合作,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学会了描写,留住了与描写有关的语文体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真正凸显了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重视写作主体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研究不管是文本主义研究还是文章构成八大块的研究,都属于把写作行为变成写作知识的静态的写作研究,都忽视了“不在场”的主体——作者。事实上,要提高写作者的写作水平,就要把精力放在写作行为规律的研究上来,做动态研究。对此,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写作二重转化论,即“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知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形成观念、情感,然后作者将之向文字表述的转化”。写作主体在写作过程中,要完成“内化——意化——外化”的二重转化的写作活动。

内化,是写作主体化客观“外物”为“内物”,也即由主体身外之物内化为脑存储之物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习的准备感知的积累阶段。意化是写作主体在心理操作下,将内化的感知之物化为意象之物或某种观念,最后逐步形成“脑中之物”的过程。所谓外化,就是将意化中孕育成型的精神胎儿定型外,使之书面化和外观化的过程,是由“思”到“文”,围绕着表意行文的目标进行的。外化的过程中,开放的教学环境尤为重要。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化的训练成果,使他们可以用自己喜欢、擅长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感悟表现出来,可以展示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成果。

郑老师的《描写的奥妙》作文课在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就非常有效。在郑老师上课之前,学生对描写的知识的积累、对事物的观察、平时写作过程中描写手法的运用都属于无意的内化;有意的内化,与主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相联系。比如郑老师在课堂上让大家观察自己,观察画面,引导大家回顾描写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把原有的关于描写的知识散片凝聚起来,形成对描写的相对完整的认知。郑老师通过对描写知识的梳理,对画面的欣赏,激发大家对描写的有关环节的认真思考,从而点燃了大家参与和创造的激情,很好地完成了写作教学的意化过程。之后学生通过对画面的欣赏、对描写知识的感悟,从而创造出的精彩的描写片断就是描写知识外化的过程。

三、符合学习主体的認知规律

教师要明白,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所以课堂教学也必须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对相关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总体认知,在教学中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抓住这些重点、难点设问,从一点扩散开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由点及面,从而形成对学习对象的完整建构。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段:第一,行为把握;第二,图像把握;第三,符号把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的作文教学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基于这些理论,作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设计理应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由接受到创造,课堂教学安排要符合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在这一点上,郑老师的作文教学依然为我们做出了表率。郑老师课堂教学的脉络是:描写的对象——怎样使描写更具体——怎样使描写更形象——描写要尊重事实——要善于选取描写的角度——要注意描写对象所处的环境。这个整体课堂布局的设计很显然是遵循了知识的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前者所学,后者为用,把关于描写的知识内核一层层剥开展示给学生,慢慢引导,形象表达,避免概念化的说教,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关于描写的作文教学中,怎样使描写具体、生动是学习的重点,怎样选取描写的角度,怎样描写对象所处的环境是学习的难点,郑老师就是抓住了这些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逐个攻克,从而带动了关于描写的所有知识的串联,完成了由点到面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四、侧重对写作过程的评价

语文新课标针对写作评价方面提出了“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等理念。由此可见,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写作的结果,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写作的过程。如考查写作前学生搜集了哪些资料,考查学生收集各种材料的方法,考查学生是否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等。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往往对自己能够亲身参与的活动感兴趣。这种评价导向,侧重对作文过程的评价,能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但我们目前的作文评价更多的是注重技巧的指点或得失优劣的评价。客观上来讲,我们在写作教学评价上只注重结果,禁锢和限制学生对生活的自由表达。所以,作文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完成的作文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写作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学生写作的整个过程展开评价,更能挖掘学生写作的亮点,再加以在丰富写作素材方面的引导,可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中,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快速辨别材料能力。老师则可以通过对学生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窥探,关注学生写作的兴趣之所在,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适时的阅读和写作指导。新课标重视对写作过程中的评价,改变了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评价方式,更加凸显了课改的人文化倾向。

以往的教学大纲只立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及教学内容的规定,因而教师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新课程标准则对学生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隐含着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作为语文老师,做好学生写作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做好作文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还要努力做作文课程改进过程中自觉的行动研究者;探究怎样的作文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形式新课程标准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把握教学“三优化”,打造高效率课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