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2022-05-23 02:42李静
黑河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李静

[摘 要]基于“问题意识”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会阅读,愿意阅读”,在“自主提问”的模式下使学生更容易理顺全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超前思维”并能够明确问题等三个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始阅读前,引导学生“自己向自己提问”;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自主提问进行思考”;通读文章期间,圈出无法有效理解的段落,基于问题重点解析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对事物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的主动性、探索性、前瞻性的反應,培养问题意识是希望人们善于将“认识、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一个侧向或反向突破口,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具体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面对出题者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无法跳脱出思维的局限性,始终无法自主进行思考,无法明确出题人“究竟要问什么”,则阅读题目的得分不会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长期停滞不前。

一、基于“问题意识”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分析

(一)引导学生“会阅读,愿意阅读”

第一,高中生没有认识到语文阅读的本质正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在对核心要素缺乏了解的情况下,高中生遇到语文阅读理解题型时,有很大几率会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通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三,在思维发散方向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表面影响是学生的阅读成绩不佳,深层影响是学生不会阅读,阅读理解水平长期停滞不前。而确定了阅读理解题目与学生解答之间的“主要矛盾”后,学生会逐渐明确“语文阅读究竟是什么,究竟考查什么”,进而自主提问,最终“会阅读,愿意阅读”。

(二)在“自主提问”模式下,学生更容易理顺全文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考过程都处于被动状态,即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教师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就浅层思考什么问题。读过文章后,记忆不深,实际上远未达到“理解”的程度。而基于“问题意识”开展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即要求学生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提出具体的问题(并非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等问题,而是问一些比较具体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串联上下文的问题)。在这些自主提出的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理顺全文的难度会降低,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超前思维”,能够明确问题的重点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一些人具有前瞻性,即具有长远思维,如在下棋的过程中,“走一步看十步”必定优于“走一步看三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同样如此,如果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超前思维,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会自主思考出题人可能会问什么样的问题,进而对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内容进行串联,做到“心中有数”。而在看到具体问题之后,心中所想会在极短时间内转化成相应的答案,从而获得较高的分数。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开始阅读前,引导学生“自己向自己提问”

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首项策略,是在开始阅读前,根据文章的题材,引导学生“自己向自己提问”。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收录的节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看到这个题目,学生没有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围绕题目进行分析:第一,题目中的六个字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主语+谓语+宾语”结构,“主语”是“烛之武(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先不管他是谁,只当做一个人即可)”,“谓语”是“退”,“宾语”是“秦师”。第二,完成题目的解析后,可提出第一个问题——题目是什么意思?稍微了解古代历史,听过古代战争故事的人都知道,“退”可理解为“击退、击败、打退、迫使对方退兵”;“师”指代“军队”,而“秦师”就是“秦国的军队”。至此,题目的含义便已经明确——“烛之武打退了秦国的军队”,或可理解为“烛之武迫使秦国退兵”。第一种理解有“烛之武在战场上带领军队正面击败秦军”的意思,第二种理解有“烛之武通过谋略和过人的胆识,在双方没有交兵的情况下,迫使秦国退兵”的含义。但具体是哪一种,需要阅读文章后方可得知。那么,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烛之武“退秦师”的方式、过程是什么样的?第三,带着第二个问题阅读时,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便可分清主次。如第一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没有提到烛之武,只是介绍了背景。阅读至此处,教师可以暂时回过头,对阅读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即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方式、过程是什么样的”问题之外,再增加一个问题——“烛之武退秦师”之前发生了什么?如果学生能够自己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在阅读时便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寻找答案的过程会十分轻松。

(二)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自主提问进行思考”

继续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文章的第二段主要作用是过渡,可理解为“引出烛之武这个人”,故无需重点理解,只要明确大概含义即可。第三段是全文的高潮部分,之前提出的问题都会在此段找到答案。重点在于烛之武对秦伯阐述的道理:“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在阅读上面一段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即“烛之武是怎么样使秦国退兵的”。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时,学生便能够发现,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实际上切中了秦伯的“痛处”,即“亡郑是否真正有益于秦国?亡郑即使能够对秦国产生益处,对晋国产生的益处是否会更大?如果不亡郑,那么秦国得到益处是否超过亡郑?”烛之武对郑国“亡与不亡”的情况下,秦国能够得到多少利益进行了分析,实际上是抓准了秦伯的心理,也是抓准了国家与国家博弈之间的核心问题——利益诉求。明确这个核心要素之后,学生便会对“烛之武为什么一番言论便使秦伯决定退兵”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6E0B4397-B118-4459-A56D-95C6B1873AB0

(三)通读文章期间,圈出无法有效理解的段落,基于问题重点解析

“问题”是一个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的词汇。具体而言:问题既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的,与理解文章大意有关的疑问;也可以是学生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发现的障碍。前者是指“文章究竟讲述了什么故事”这样的具体问题,后者通常是“在理解方面容易产生歧义”的具体段落。上文对前者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本段不再赘述;在面对后者问题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通读文章的过程中,对无法有效理解的段落进行标记,并重点讲解。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第四段,实际上解答了一个隐藏问题——为什么秦国退兵之后,晋国也随之退兵。晋文公给出了答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理解这一段内容时,不是因为历史知识、文言文知识积累较少而导致难以理解,恰恰是因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但却不够深入,导致认知出现偏差,最终造成难以理解。事实上,秦国的底蕴仍在,如果晋国贸然发动对秦国的战争则胜负难分。因此,晋文公看清了这一点,最终选择了退兵,而烛之武知道,当自己的“游说”成功之后,秦晋联盟便会破裂,两国之间也不存在发动战争的可能性,故周边安全,则郑国安全。当学生了解了晋文公短短一段话背后隐藏的春秋时期政治形势,则阅读能力必定会提升,之后思考问题时,“价值性”同样会保持在较高维度。

问题有价值,思考过程便具有价值,得出的答案同样具有价值。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方面。实现这个目的需经历“自己向自己提问——思考自主提问——找出文章中无法理解的段落”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增加,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会越来越高,会逐渐形成“超前思维”,无论对于“考试拿高分”,还是“提升阅读思考能力”,都有较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包红.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智慧课堂模式的有效开展[J].试题与研究,2021,(30).

[2]何金华.新课标下农村高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困境与思考[J].学周刊,2021,(31).

[3]郭素娟,张旭.基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专题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2021,(29).

[4]陈赛花.高中语文课堂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J].高考,2019,(05).

[5]陈瑞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1,(36).

(责任编辑 史玉英)6E0B4397-B118-4459-A56D-95C6B1873AB0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