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关联与协同路径:“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念与行动

2022-05-23 15:49胡俊钦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6期
关键词:四史高校思政课关系

摘要:由于“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育人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能够实现双向提质。通过把准思政课各门课程的主题及特点,提升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升大学生学习“四史”的内生动力,就能够走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课;关系;困境;路径

1.“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内在联系

“四史”中的大量历史史实、人物事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规律,可对高校思政课内容进行有效补充,明确“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全过程。

1.1 显性关系:“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双向提质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两者存在着互促互进,双向提质的关系。“四史”教育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滋养,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学促进了“四史”教育的走深走实。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1]。“四史”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百年艰苦奋斗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史,是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不断实践史。“四史”中有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既能为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弥补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单一,又能在讲述抽象理论的同时通过具体历史史实的嵌入提高思政课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深化其对思政课程内容的思考与理解,进而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提质增效、守正创新。

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主要由四门高校政治理论公共课程组成。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性较强,内容具有深度,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依托高校思政课程这些具有深度的内容升华学生对“四史”中蕴含的历史规律、历史逻辑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四史”教育。

1.2 隐性关系:“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内在统一性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均把立德树人作为其育人的根本目标和导向,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高校思政课四门主要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历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培养学生能成为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让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理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本质,意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无产阶级最终会自己解放自己,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通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让大学生了解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和理论思维能力;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让大学生铭记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教育,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2.“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联系是其能够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然而在融入的过程中不免会面临一些困境。

2.1 “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方式单一,易出现内容上的交叉

“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应當结合各门思政课程各自的特点和主题去讲述历史事实、介绍历史人物、呈现历史规律。比如,黄炎培与毛泽东的窑洞对,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毛泽东的回答是“充分发扬民主,让人民监督我们”。将这一故事融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时,可以结合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题去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可以结合民主与法治的主题去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时,可以结合群众史观的主题去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可以结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这一主题去讲。当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只是简单纯粹地在思政课程当中讲述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甚至在多门思政课程当中只是单纯地讲述同一个故事,并没有结合各门思政课程本身的特点和主题去讲述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没有通过“四史”去呈现和表达各门思政课程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便造成了“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方式过于单一,并且出现在内容上的交叉的问题。

2.2 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较低,教育教学效果实效性较低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新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眼界需要较大的提升,从而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习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思政课教师应该向这六项专业要求看齐,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但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做到这六个要求,专业素养较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十分繁杂,许多教师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出身,属于“半路出家”的情况。有的教师是法学学科背景,有的教师是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而非中共党史的学科背景,有的教师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或科学技术哲学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相关学科背景。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学科思维的训练和知识结构的塑造。因此,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往往会用他们原来专业学习中形成的学科思维去讲述思政课程的内容。

2.3 大学生对“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定位不清,对其内容理解止于表面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若学生连基本的历史史实都不了解,何谈践行初心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在很多高校中,大学生对“四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四史”学习能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对学习“四史”不太热衷,许多学生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上课懒懒散散,甚至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另外,学生在学习“四史”时,对其内容理解不够透彻、深刻,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只是对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简单地了解,不去探究和思考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规律。

2.4 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

推动思政课改革,要紧密把握时代特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高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基础在于学科体系、关键在于教师队伍、根本在于高校党组织领导力”。[3]教学体系是由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设计、课堂呈现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没有紧跟时代,实现与时俱进,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前思政课程的教材是既定的,高校思政课主要的四门课程都有既定的教材,而这四本教材当中,除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材当中有大量关于“四史”的内容外,其他三本教材当中关于“四史”的内容比较少,目前还没有将“四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教材。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还未进行调整,没有在教学大纲中体现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要求和方案。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案设计不完善,在教案中体现“四史”内容较少,没有把教授内容与“四史”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讲,没有实现“四史”与思政课具体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第四,课堂呈现方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多元化,大多数教师都只用PPT来讲课,没有运用好相关的音视频材料进行辅助讲解,这种传统授课的方式不仅互动性差,使得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第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师对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和课堂呈现的反思不到位,在学生的课堂考核、学业考核中缺乏“四史”内容的考核。

3.“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针对上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痛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寻“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路径。

3.1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熟悉“四史”内容,把握思政课各门课程的主题及特点

打铁还需自身硬。“四史”教育要实现有效嵌入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既应熟练掌握“四史”教育的教学内容,又要把握好思政课各门课程的主题和特点。

高校思政课教师熟练掌握“四史”教育的教学内容,既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四史”,又要充分了解具体的历史内容,做到整体融入与具体嵌入相结合。在整体上把握“四史”,应深刻理解“四史”是一个内在有着严密逻辑的统一整体,其内容不是孤立的。对“四史”具体内容的把握,要充分梳理、归纳、熟悉“四史”当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节点、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规律和宝贵精神财富,做到内化于心。

3.2 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管理,督促其提高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提高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关键在教师。近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层的高度重视。在党中央号召、党中央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校为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持续发力,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为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高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应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考核管理机制,督促高校思政课教师认真反思当前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不足,从教材、教学大纲、教案、课堂呈现、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将“四史”教育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使“四史”教育在整个思政课教学体系中贯穿始终。第一,要督促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四史”教学内容和思政课教学内容,并结合各门思政课程的特点设计出“四史”与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特色教材。第二,督促高校思政课教师调整思政课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融入 “四史”元素,提出“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指导性和方向性建议。第三,督促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备课,认真思考如何将“四史”与本堂思政课具体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案。第四,督促高校思政课教师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协调,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进行体验式、沉浸式教学,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和参与感。第五,督促高校思政课教师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将“四史”融入对学生的学业考核中,让“四史”教育不光进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和课堂之中,还要完成进试卷的“最后一公里”。

3.3 引导大学生对“四史”教育精准定位,提升大学生学习“四史”的内生动力

高校大学生是“四史”教育的受众群体,“四史”是否实现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是衡量“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实效性高低的标准。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引起事物的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四史”能否在大学生中实现入脑入心取决于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是说“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大学生对“四史”教育精准定位,提升大学生学习“四史”的内生动力。

第一,要掃清大学生对“四史”教育的认识误区,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四史”教育对其自身的价值之所在。“四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学习历史智慧,更好地指导今天和明天的学习和生活,也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过去历史的渠道,能够有效加深大学生对过去的了解,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第二,要通过加强问题导向,提高大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大学生自觉思考历史问题的兴趣,使大学生自觉投入到“四史”问题的思考、探索和解决当中,养成自觉学习“四史”的习惯。第三,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学习中使得大学生自觉从“四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DC2021004。

(本文由胡俊钦、张宗闲、胡依妮共同写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4]成旦红.“四史”学习融入思政课堂,让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5).

猜你喜欢
四史高校思政课关系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