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科 周梦珊
摘要:本文以庆应义塾大学防灾社会设计研究会制发的专门为日本学龄前儿童准备的《防灾训练指南》为参考,重点介绍日本对于学龄前儿童进行防灾教育方面的理念、做法、成效,以期为优化和改进我国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启示
教育从娃娃抓起,防灾教育同样也不例外。从日本政界到日本民间,防灾教育呈现出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等特点。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部大木聖子准教授团队在三田株式会社、爱媛县爱南町立幼儿园的协助支持下,编制了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防灾训练指南》,该指南从制作背景、问题解决的理念、防灾教育内容、具体实例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
一、《防灾训练指南》的制作背景
作为防灾宣传教育的手册资料,《防灾训练指南》的制作背景是在一定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的,而且必然是直面于社会实践现实难题的。在该指南的前言部分介绍了其背景,其中心思想是“不论年龄,自己的生命要自己保护”,关于制作的背景思考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防灾教育重要性的再重申
指南以“東日本大震災以降……そのようにお感じ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的反问语句,来重拾人们对东日本大地震的记忆,进而深化对此事件以后防灾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且围绕学龄前儿童为对象所开发的教材和培养环节,质疑担心现在进行的训练在发生灾害时是否真的有用等思考。
(二)防灾教育大数据的再反思
指南围绕2012年3月文部科学省公布的《东日本大地震中的学校等的对应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有关问卷和数据展开思考,包括“贵校(园)在日常生活中有校内研究防灾、会谈的机会(地区学校安全委员会、防灾等)吗?”等调查项目,从调查对象岩手、宫城、福岛县等不同类别学校的回答来看,特别支援学校的比例最高,达到95.1%,其次是高等学校75.3%,小学68.9%,中学53.0%,幼儿园占46.6%。数据分析得出:即使在防灾意识较高的日本东北三县,也有一半以上的幼儿园没有充分开展防灾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是,量化的数据反映出对于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方面的不足。
(三)防灾教育功能性的再拓展
指南从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出发,认为“学龄前儿童处于难以独自生存的发展阶段。”通过幼儿园、托儿所、儿童乐园等与小学、中学的比较,可知学龄前儿童课程编制的灵活性更高,更便于开展防灾教育,而且可以将学龄前儿童的防灾教育和监护人的防灾意识培育一起考虑,可以达到“提高孩子们和父母们的防灾能力,进而提高整个日本的防灾能力”的功能。
二、解决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问题的理念
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不同于中小学、高等教育阶段的防灾教育,它是一个更具体、更细化、更现实、更灵活的实践课题,学龄前儿童年纪大致上处于2-6岁,由于心智还属于启蒙阶段,对于声音、文字、信号、图像等的记忆存储等都有独特的方面。因而,指南在围绕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上突出瞄准解决问题、亮出理念。
大木聖子准教授团队为了解决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的问题,自2019年开始便与东京都港区的保育园合作,进行了全年的防灾教育实践。在指南中,介绍了关于防灾教育主要是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發展阶段进行设计交流的方式,进而以可读性、可视化、可操作性的原则编写合适的教材,用以指导对幼儿园状况十分熟悉的保育员老师们进行防灾教育活动。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进行学龄前儿童的防灾教育,坚持让引导的对象快乐地接受、快乐地参与、快乐地体验,成为了解决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的重要理念。
三、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的教材设计内容
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指南突出解决针对于幼儿园、托育所等学龄前儿童教育场所的“老师教什么、儿童学什么、大家做什么”等现实问题,围绕教授主体、教授对象特点进行了针对性地教材设计,而这些设计内容切合于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行动能力。
(一)学会地震突发时“保命的3个姿势”
地震,是日本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通常都是毫无预兆地到来,在地震发生的瞬间,保育者和老师不可能同时保护所有幼儿。加之,地震突发情况之下,强烈摇晃过程中说话都有困难,下达给学龄前儿童的行动指示就更是困难。同样,火灾意外发生也是日常场所较为常见的灾害之一。如何让学龄前儿童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可以“保护自己生命”的关键动作姿势固定下来,形成条件反射,正确地应对意外灾害,成为尤为重要的教授内容。指南中介绍了设计教材的“保命的3个姿势”(图1)。
(二)掌握“保命的3个姿势”动作要领
为了以通俗易懂得方式传达不分年龄都应该记住的防灾行动,指南介绍了“保命的3个姿势”要领,目的就是保护自己免受坠落的天花板、书架、书本、小物件、小杂物、烟雾等的伤害。“保命的3个姿势”针对地震、火灾分别称为“猴子式”“Roly-poly 姿势”“浣熊姿势”。“猴子式”针对地震情况下,在身边有桌子时,应该做出“在桌子下面保护头部、将双膝放在地板上并握住桌腿的上部、桌子有腿要斜着握住它(如果桌子太大而无法够到您的手臂,请用双手牢牢抓住桌子的一条腿)”等动作反应;“Roly-poly 姿势”针对地震情况下,身边没有桌子时,应该做出“把屁股变成巨大的危险、将膝盖和脚背放在地板上、用双手保护头部”等动作反应;“浣熊姿势”针对房屋着火的情形,应该做出“降低身体姿势、用手帕或衣服捂住口鼻”等动作反应。
(三)以快乐易懂的方式让学龄前儿童铭记
指南中介绍了关于如何让学龄前儿童条件反射式地做出“保命的3个姿势”的方法,其要旨就是通过学龄前儿童易懂的快乐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包括了“音乐舞蹈教学”“连环画故事引导”“声音识别”等。譬如,让学龄前儿童用身体快乐地记住的原创音乐和与之配合的舞蹈方式,即把三个姿势编排成舞,在音乐旋律停止变成木琴音的时候,摆出保育者老师所说的姿势(或者歌词中出现3个姿势),教会儿童就近在桌子和椅子附近应该摆出的姿势,可适当地调快调慢节奏练习儿童的条件反射动作;再如,进行地震的余震教育引导过程中,以连环画故事形式讲出故事,故事设定为地球内部生活鲶鱼的家人患感冒,打喷嚏好几次(爸爸鲶鱼的喷嚏)巨大的摇晃、 (鲶鱼妈妈和孩子的喷嚏)小摇晃反复发生和说明,让孩子们知道“大地震之后还会发生几次地震”;同样地还有应对“火灾”的设计,如连环画中让孩子们明确“在应对火灾时,最重要的是找到感应灯进行逃生”并有效传达“走向有引导灯的地方”“压低姿势捂住嘴和鼻子”这两项内容。
四、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防灾教育本质上是生命教育,涵盖了对生命的尊敬、热爱、保护、珍惜等诸多重要内容。日本这个国家地理位置特殊,其国民对自身防灾意识的提升和对下一代防灾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在认识了指南中的理念和教法之后,进而思考我国在对于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方面如何探索是值得关注的。
(一)应始终坚持“生命至上”的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学龄前儿童是国家每个家庭的希望,对于学龄前儿童进行防灾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龄前儿童对灾难意外有合适的认识、对生命有敬畏、对如何避免自身生命安全威胁作出应有的反应。进行学龄前儿童的防灾教育,应该始终坚持“生命至上”,把幼小的个体生命放在头等位置,让所有为生命让路、为生命服务,需要让学龄前儿童对“保护自己的生命”有最原始的条件反射式的思想意识。
(二)应创新编著开发合适的防灾教材
通过对指南中的教程内容的了解,日本一些研究机构、大学等围绕防灾教育针对于2-6岁的学龄前儿童编著了符合学龄前儿童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的适应性教材,因为“日本对国民从小就进行防灾知识教育,各级教育委员会都编写有《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和《防灾教育指导资料》等教材。”[2]所以,反观我国对学龄前儿童的防灾教育,其更多呈现出成人化、形式化、表演化、流程化等一些不太符合学龄前儿童自身接受能力和参与实际的问题。那么,对于创新编著开发适应于学龄前儿童的防灾教材(或与之配套的软件)就更有现实紧迫性。
(三)應坚持快乐的教育与引导
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决定了在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上面要下大力气,应坚持让学龄前儿童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训练,在训练中掌握“保护自己生命”的启蒙知识和要领。“国民防灾意识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灾害性事件带来的危害与影响。”[3]以快乐的方式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是日本进行防灾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则更启发意义,应站在学龄前儿童的视角去思考如何快乐的接受防灾知识、防灾动作要领,同样在实际的课程安排和讲授中应坚持从快乐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效引导。
(四)应常态进行家校合作防灾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4]因此,除了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托育所等接受的保育员老师的教育引导,父母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常态化的家庭防灾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日本,防灾教育可以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层面”[5]且这三大层面均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约束的,仅仅就教育形式而言,日本的学校会将有关防灾阅读材料、书籍、画报等发放到家庭,并且以家庭指导手册的形式“画出重点”,进而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日常当中。我们经常提出一个词叫作“警钟长鸣”,“长鸣”对于学龄前儿童的防灾教育而言就是常态化的进行。对我国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而言,把学校和家庭有效地联合起来,以“学校的系统演练+家庭父母的耳濡目染”在润物无声中充分到达防灾教育的目的。
五、结论
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是我国“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的最薄弱环节,也是学校防灾教育的异常重要环节,学习和借鉴日本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优秀实践经验,对加强和改进优化我国学龄前儿童防灾教育极具启发意义。坚持把“保护自己的生命”作为防灾教育的重要实现目标,从小培养国民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进而打牢全体中国人民抗灾防灾思想意识和行动本领基础,让防灾教育起步于儿童成长的启蒙阶段。
参考文献:
[1]周凡.坚持生命至上 推动安全发展 为建设现代化新岳麓筑牢安全根基[J].湖南安全与防灾,2021(08):20-21.
[2]郑居焕,李耀庄.日本防灾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7(02):107-109.
[3]梁怀新.日本防灾减灾经验总结与启示[J].中国减灾,2019(21):35-37.
[4]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3.
[5]郭重汕.从一款情景模拟游戏看日本的公众防灾教育[J].水利水电快报,2018,39(09):23-2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日本应急管理研究中心资助课题(项目号:RBYJ2021-00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梁正科(1988.05- ),男,陕西洋县人,汉族,西华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周梦珊(1990.10-),女,四川丹巴县人,汉族,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章谷镇第二幼儿园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