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煌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新理念,采取新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立足于新课程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用于初中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真正改变学生“要我学”的阅读状态,最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要求。因此,在当前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要格外重视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改变语文知识的传授方法,使学生能真正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最终实现阅读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初中阶段;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一篇好的阅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建设优质的思想道德品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思想引导的关键阶段,而好的书籍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很積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初中生正处于求知欲很强的阶段,丰富的语文阅读素材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积累语文的素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字的“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整体语文学科水平得到提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基础程度和学习能力的强弱,了解学生的发展特性,选取适合学生的文本开展阅读教学。在教学中,老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2]。
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亲情的伟大,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老师在阅读教学课时,选取教材中的《荷叶母亲》《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进行教学。首先老师组织学生阅读这两篇文章,并且为学生讲解阅读技巧,让学生学习在阅读中如何快速地抓住文章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到亲情的伟大,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构建阅读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正式教学前,教师需利用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趋势和内心情况,结合文本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给予学生良好的文化熏陶,使其能全身心参与到语文知识的钻研和学习中,切实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把控文本教学的深入,融合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联想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时,该篇课文的情感就是作者对父亲的感恩之情,其从“送别”入手,回忆了“我”与父亲的离别场景。因此,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描写父亲的品质和外貌。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先围绕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该篇课文的背影指的是谁的背影?为何要写背影?”这一问题可让学生明确该篇课文描写的主要人物,明确阅读的方向。在学生完成第一遍阅读后,教师可让学生分享课文中较为深刻的语句,同时分析该语句中隐藏的情感,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教师可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各自小组中进行分享和沟通,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分享的是父亲将橘子放在我皮大衣上的片段,并谈了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分析这一语句,我觉得能充分展现出父亲对自己孩子的关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父亲对分别较为淡然的态度。虽然这些橘子弄脏了衣服,但仍旧非常开心,拥有浓浓的爱意。”在分析和寻找这些核心语句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入理解和把握“背影”中隐藏的多种情感,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关爱之情。在完成知识点的基本教学后,教师需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父亲形象,与同伴展开互动和交流。在这种氛围和环境的影响下,学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三、创设情境开展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唤醒学生阅读欲望、使其自主参与阅读学习的动力来源。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阅读兴趣并不高,对于阅读教学的优化,还应结合阅读内容、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从而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使其在阅读情境中体验、理解和建构知识,增强阅读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
以《登勃朗峰》的阅读教学为例,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教师可事先制作一张图表,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并完成相关的表格。接着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文本,想象情境:马车车夫游刃有余地驾驶马车,在他的言语中充满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青年男女则坐在马车内,高声地谈笑;我们则在树下纳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路上我们的车队和游客都已经见识到了山峰的魅力景色。如此一来,在良好的阅读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大幅度提升,点燃阅读热情,更加专注于阅读学习。
结束语
总之,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依据学生的喜好选择合适的阅读教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元化的形式开展教学,促进初中语文高质量课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覃士芳.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258.
[2]李叶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课外语文,2020(2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