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
摘要:有人说,在美国孩子是社会的,在中国孩子是父母的。今天仍然人们普遍要求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认为只有拿到大学“文凭”才有前途,好象只有保证孩子升入大学方算尽了自己作父母的责任。而忽视了关心孩子的思想成长与人格成长。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在校园里自私,冷漠、偏激、虚荣心强、严重缺乏责任感。尤为严重的是心理扭曲,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关键词:家庭教育;缺失 ;反思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在美国孩子是社会的,在中国孩子是父母的。或许是受传宗接代、养儿防老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对自己的儿女所付出的爱,确实是无所不至。不论家庭贫富,为儿女花再多的钱,出再多的力,操再多的心,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总认为“当父母的为谁活着,不就是为儿女活着吗!”于是乎,把“赌注”都压在了孩子的身上。尽管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高低不尽相同,然而,几乎所有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们普遍要求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学,认为只有拿到大学“文凭”才有前途,好像只有保证孩子升入大学方算尽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而忽视了关心孩子的思想成长与人格成长。相当部分的孩子在校园里自私,冷漠、偏激、虚荣心强、严重缺乏责任感。尤为严重的是心理扭曲。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下午,接到李同学家长的电话,说孩子给自己留下一段短信就离家出走了,说来办公室与我交流一下孩子的事。交流的过程中才知道该家长是一位教师,我原以为家里是做大生意的,此时心里一阵茫然。
李同学自进校一个多月来,从军训开始,花钱极为大方,长期无视军训纪律的存在,我行我素,从她身上找不到中学生的朝气与活力。进班学习后,学习积极性不高,收拾打扮,从不与班上积极进步的同学交往,很任性,常无视校规校纪的存在,自私、冷漠,与师生的抵触情绪极大。
李同学的家长告诉我,孩子小时候很聪明,孩子的母亲跟着部分家长赶潮流,产生一种“穷养儿,富养女”的思想,要求女儿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可满足。于是娇生惯养,灌输名牌……,把所有的希望全寄托在女儿身上。
2020年8月,把女儿送到学校高中部,离开父母的管教,学习之余,花钱大方,虚荣心变强,有时面对老师的管教表现极为叛逆,一夜之间把头发全染成黄色。每月的零花钱就是三四千元,随便购一双鞋就是五六百元。今天中午因为要求家长给自己购买四千八百元的某品牌手机被拒绝离家出走……,我们的家庭教育怎么了?
难道是中国的父母们给孩子的爱太少了?恰恰相反,我们的父母为孩子所倾注的爱,做出的牺牲是世界上少有的。就是因为这个“爱”的超度,“爱”的盲从、偏差,“爱”的不够理智,才导致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步入迷茫的误区。
上周末,接到黄同学家长的电话,电话里传来家长大哭的声音:“老师,我彻底绝望了,昨天政教处的老师才给他说得很好的,我以为他会诚心改正抽烟的错误,今天要零用钱,我说看一周的表现再给,马上就把吃饭的桌子全推翻,一片狼藉。”
黄同学从进校以来,性格孤僻,不参加学校的校会、课间操、值日,从不与班上同学交往,每节课都要去厕所抽烟。仇视父母,特别是母亲,通过与其家长多次交流,原来黄同学的父母对他从小很溺爱,父母都是从农村努力打拼出来的,能力很强,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强,于是对孩子寄予很高的希望。非常重视学习,在家里,他从不参与家务劳动,自己的衣服鞋袜的清洗全由母亲代替。进高中以前长期让孩子在校外上各种补习课,黄同学以种种理由要零花钱。
慢慢地,黄同学变得厌学,性格叛逆。每年压岁钱五六千元,一个假期全花费精光。为此家里从此不再有安宁,直到现在,每月零用钱至少也是800元。否则不会上学,母亲周末常在网吧抓住他,自私,冷漠、偏激的他、严重缺乏责任感。尤为严重的是心理扭曲,曾對母亲说:“家里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父母非常揪心……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由于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忙于其他事务,没有时间在家陪孩子,有的甚至长年在外,根本就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这种家庭的结构实际上是欠缺的;有的家长则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宠爱有加,情感战胜了理智,在教育孩子上缺乏应有的理性和严励,致使孩子娇惯成性,都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定格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目标上,具体教育内容上表现为“重智轻德”忽视思想教育,对子女心理变化方面的关心更少。
有的家长认为,今天的生活条件改变了,用不着孩子帮助承担任何家庭责任,只要学习好就行,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成长条件,“尽善尽美”。这样,这些在家长过分呵护下的孩子,缺乏责任感,冷漠、在学习上表现出极度的被动与厌倦。
在家庭教育缺失的今天,孩子厌恶学习、拒绝学习和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便在所难免。
在此,真诚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醒悟:好成绩,好学校,好工作,不是生命的全部或唯一。对生命而言,快乐最重要,健康最重要。而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就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给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给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的能力,帮助孩子成为他们想成为的那个人,帮助孩子去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
参考文献
[1]В.А.苏霍姆林斯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
[2]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下[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王晓春. 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