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苹 刘海英
摘要: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近几年都非常关注的内容,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可以更好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并为国家培育出更加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一些挑战,因此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分析出发,对课程思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前言
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不仅教育目标一致,而且两者功能还相互促进,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并树立正确的人格与品德,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所以说,在当前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加强对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下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足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愈发重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但是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却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足够认识,部分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将重点都放在了理论与技巧等知识的讲解上面,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培育,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难以提高。另外,部分学生对这门教育课程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教师传授的知识要领,便可以轻松应对未来的创业和就业,因而也就忽视了對自身综合素养以及价值观念的完善。
(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弱
一般情况来说,想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除了需要系统掌握创新创业结构、逻辑架构以及创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往往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与价值观念,这样才能紧跟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避免走上歪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对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然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课程思政理念在该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并不充分,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难以达到社会发展需要,进而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落实效果。
(三)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通过相关调查分析可以发现,课程思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师资力量不足,这对两者的融合发展会造成一定阻碍,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出校园、迎接社会。具体来说,师资力量薄弱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缺乏科学的授课方法。大部分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实际上都没有经过系统完整的课程培训,掌握的知识储备量较少,且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也不够强,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其二,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只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虽然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但是实践经验很少,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课程思政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
(一)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想要更好地提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搭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利用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并借助平台资源不断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才能真正推动这一教育工作的向前发展。具体来说,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渗透,可以让大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时候更加清楚创新创业的意义所在,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从而更好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联系到一起,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另外,借助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还可以实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更加严格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比如,教师可以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上定期发布最新的关于创业就业方面的政策信息及法律法规,也可以引入一些关于我国青年创业家的视频故事等等。
(二)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与开放性
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都比较单调,整个教学过程也十分封闭,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对他们未来的创业就业发展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反而还会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还必须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并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渗透课程思政理念,让学生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观念及创新意识,以便更好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站稳脚跟。具体来说,多元而开放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进行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此外,在多元而开放的教学形式下,还应当加强多种教学活动的结合应用,比如参观教学、读书指导、知识答疑等等,以此来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潜力。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完善
想要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水平,还必须要发挥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建立一支知识储备量大、综合素养高、教学实践经验多的教师队伍,不仅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与落实,而且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创业就业指导,并让他们意识到自身道德素养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做好校内教师队伍培训工作。学校应邀请著名的创业导师、专家进行教学指导与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同时还可以引导教师走出学校,进行实践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创业实战能力;其二,增加教师队伍的创业经验。除了借助校企合作、培训机构等渠道进行创业实践之外,学校还鼓励教师之间多进行交流与探讨,以此来改善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其三,积极引进优秀创业人员兼任教师指导,负责对教师进行创业经验、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等内容的传授,让他们更全面地掌握创新创业教育。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教学,不仅符合我国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因此,作为高校负责人,务必要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创新改革力度,并加强课程思政理念的充分渗透,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金邦,付艳萍,陈晓伟.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S2):212-214.
[2]邵宸.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20):98-99.
[3]李金.“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2):91-93.
张冬苹(1981.9),女 汉族 山西大同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讲师,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及相关理论研究
刘海英(1982-),女,讲师,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电话:15501862987
课题信息:2021年校级教研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合途径研究》项目编号:hngs2021-zc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