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读写共构”路径探析

2022-05-22 16:33张薇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7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张薇

摘要:在培养高中生语文学科素养上主要路径是积极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在语文学习中习得的语言知识与言语能力,思维方法、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元素。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对于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结合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写作具有恐惧心理,教师教学过程中存有读与写常处在分离状态的现状。那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两者有效统一起来?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为了提高高中生读写能力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进行“读写共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实践、思考。结果表明:“读写共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符合语文新课标实施理念、教学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读写共构;路径

一、前言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在核心素养实施、引领背景下,为各学科提出新时代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指明了方向,各学科教师也都在深入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深刻认识到语文“听、说、读、写”训练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高中生语文学科素养、学科能力提升的培养实际上主要是通过大量阅读与自身动手写作来实现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从阅读与写作上积极入手。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与写作是重要的基本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渠道,然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阅读参与率较低、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写作效果不明显,阅读与写作课堂教学还没有紧密结合起来,还没有形成路径可供参考。本文正是笔者在“读写共构”课堂教学中,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设计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师生进行相关调查,从中分析出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为解决“读写共构”教学实际问题提供相关依据。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读写共构”的意义

1.“读写共构”的理论意义。本文所谈的“读写共构”主要是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有关的阅读与写作文本及其结合点有效的结合起来,积极构建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两者双向促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实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与写作一直都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章的美,而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创造美。学生读与写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紧密结合起来,可以有效的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有效的提升学生语文学科能力,一方面基于课本阅读素材资源,促进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及写作方法;另一个方面,通过“读写共构”搭建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多维互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写作,更能深刻领悟文章的情感所在。

2.“读写共构”的实践意义。通过进行“读写共构”课堂教学实践,形成典型的案例,给予一线语文教师在开展“读写共构”过程中改善阅读与写作教学局限性,以高效的“读写共构”方式指导高中生,促进高中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在阅读与鉴赏的教学中,建议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开展写书评、读后感,以及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有目的的开展读书分享会、交流会、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语文新课标这一建议,深刻反映了阅读后要辅以写作指导,写作可以是书面也可以是口头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读写共构”促进师生的相互成长发展。一是在学生层面上,促使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高中生自我学习、自我规划能力比起初中生更为显著增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需要老师过多的约束就能发展,但其学习的目标并不十分明确。在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下,学生对于阅读与写作的学习过程是相互分开进行的,这就导致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语言建构出现脱节的情况。“读写共构”的课堂教学方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更加细化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读写共构”的现状

为了了解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读写共构”开展情况,笔者深入对师生展开调查,结果如下:

1.在学生方面:高中生近四成不喜欢上阅读课,一个学期近三成学生未读过一本文学名著。高中生讀写共构学习意识、自主性薄弱,忽视读写共构技巧,盲目增多阅读量;

教师阅读教学课中的教学目标、课堂导入、设问等适合大多数学生需要,但在评价学生方面存有不足。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未能深入学生心灵,了解学生阅读课所需。课课堂教学上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较少,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

2.在教师方面:教师阅读教学分析学情存在不足,忽视课本“读写共构”的重要资源,教法缺乏创新性,自身读写素养有待提高。其教学示范文章主要来自综合于生活实际各方面的文章,课文仅仅占两成左右。教师具有良好的阅读教学方法、目标、技巧,但对于语文素养要求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技能却是十分匮乏。教师阅读教学注重个人示范、成长,忽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群体的感受与成长,教师阅读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来自教师自身,教师要想把阅读课上好,关键在于能有为学生量身定做的教法。

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读写共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读写共构”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短期功利性的思想对广大师生的影响。从“读写共构”教学的现状来看,出现了一些功利性的教学情况。一些语文教师虽然可以正确了解阅读教学的价值作用,但是,依旧不能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更倾向于考试内容;而且阅读材料的相关内容在实际的应试考试中占据的分值比较少,同时高中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导致语文教师大大缩短了导读时间与学生的阅读时间、减少了学生的阅读内容,使得学生只是大概了解了阅读材料的大概内容、重要情节以及相关人物等,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并分析文章所蕴含的深远意义,让阅读变得肤浅,不能让阅读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并且失去了原本的教育目的;此外,从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发展来看,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比较散漫,语文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明白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甚至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购买了相关阅读书籍以后,只是草草翻看了一下,觉得该书籍不能让自己产生阅读兴趣,就放在一旁,不再阅读,当规定的阅读时间结束了,也还没有完成自己的阅读任务。

2.师生对课堂教学中“读写共构”的开展重视程度较低。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阅读的重视程度的减弱,既有学生的自身因素也有教师的原因。一方面,因为现在高中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再加上各个科目布置的作业较多,使得学生的课后时间进一步压缩,难以抽出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另一方面,许多语文教师更加看重应试测验的成绩,在课堂上多集中于讲解习题和知识点,忽略了阅读本身的重要性。所以,阅读的重视程度由校方自上而下的影响到学生,使得少有学生能满足新课改高中生阅读数量的要求。

3.课堂教学中“读写共构”的开展缺乏正确的引导。高中生在阅读文学名篇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因为名著等阅读材料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阅读经典名著同样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于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教师不能给予学生清晰地指导,则学生只能囫囵吞枣般阅读材料。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缺少日常阅读的习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进而影响到了阅读课的教学质量。由于未能对学生形成正面引导,阅读量低下,致使阅读与写作课的开展困难重重。

五、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读写共构”路径探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读写共构”的开展,不是单纯的将阅读和写作两者叠加在一起,而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促使学生能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内,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读写水平得到有效发展,从而提升个人语文学习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铺平道路。

1.依托教材阅读与写作资源,善于整合单元内容,搭建“读写共构”平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倘若能依托课本资源,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能力即阅读和写作能力,就抓住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牛鼻子,“读写共构”就会让学生语文持续学习发展受益匪浅。笔者所用为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教材安排上,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部分构成,“阅读鉴赏”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到四篇课文,占去书本的一大部分,接着是“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和口头表达方面的训练指导,两者在位置上是隔离开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单元内容为主题,整合单元内容,将课本的阅读资源和写作资源紧密结合起来,进行“读写共构”,从策略上,可以进行:首先,从整体上明确单元“读写共构”教学总目标,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要列出学生需要学习的目标;其次,阅读鉴赏教学中穿插写作相关知识点进行引导,深入挖掘读写共构的结合点进行引领学生学习掌握;再次,通过学生写作实践体验,及时了解“读写共构”对学生掌握阅读与写作的情况。通过以上环节,以逐级推进的方式进行“读写共构”开展教学。

例如: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例说明“读写共构”运用。第一单元有《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四篇经典阅读文章,其对应的写作理论有:心音共鸣,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其主要内容结合典型阅读鉴赏例文讲写作知识——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及如何提炼素材,分析鉴赏典型例文来明确讲如何写。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如何提炼素材?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然后引导学生如何选材:要学会着眼于小、于真、于深三個层次;在细节描写上,要真实、生动、典型,突出个性化,精心锤炼语言,还要善于妙用修辞手法。整合单元“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等写作理论分析,可以从中看出读写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语文教师就是要搭建搭建“读写共构”平台,积极引导学生要勤观察、勤纪录、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要热爱生活,有动于衷、常动于衷,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分析文本阅读与写作理论,善于把握文本思想,深化“读写共构”结合。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结合教学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教法,从文本角度进行的教学策略就是要立足于阅读鉴赏单篇文本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入挖掘,同时紧密结合单元对应的写作理论学习,深化“读写共构”结合。

例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以文章文本蕴含的阅读与写作相关理论为依托,结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设计一些探讨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对语言审美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探讨合作交流问题,深入把握语言之间的联系,分析言语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锤炼语言运用能力。以《故都的秋》为例,在这篇阅读鉴赏文章里,作者使用生动形象的笔触刻画了五幅“秋景图”,用来充分体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秋味”。表达了自己品味悲凉秋景,感悟沧桑生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立足文本内容,指导体会并掌握一定的散文鉴赏方法:圈点、批注、解读、品析、想象;抓住主观感受的词语,身临其境与作者心灵沟通。将文章中的重要文本段落涉及到秋景图的刻画的词句勾画出来,并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样的修辞手法达到怎样的情感表达效果。在全班学生都深入思考后,引导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小组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点拨。这样的读写共构课堂教学,不仅营造了轻松的教学氛围,还能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学生的学习任务更为明确,促使学生成为语文阅读的主人,不断积累语言素材和写作技巧。在组织学生了解文本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写作任务,仿写作者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对自己家乡的秋景进行刻画,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此深化读写共构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

六、结语

综上所论,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读写能力均是学生需要大力发展的语文能力基础,对于提升高中生语文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教师读写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因为当前高中生读写能力发展不尽如人意,面对读写教学困境,本文提出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读写共构”教学策略,其实施路径主要通过课文资源,深入分析文本,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帮助高中生实现读写能力的发展,最终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忠.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有效性学习实践活动[J].赤峰学院学报,2012(01).

[2]孙进久.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高效课堂探究[J].教育艺术,2016(04).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