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但是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缺乏对产教融合的正确认知、企业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中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果不显著、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有待完善等问题。应树立正确的产教融合理念,提高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机制,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应用型为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新型产物,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向社会培养更多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明确,院校与产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过程中的合作不紧密,使得产教融合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产教融合的含义
“产教融合”是“高校与产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中紧密合作、彼此关照、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一种发展战略”[1]。产教融合的理念来自于早期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本质是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和实践化。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将更多的相关主体加入进来,如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将合作延伸到了行業的整个价值链,彼此高度互补,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以更全面和更稳固的合作来实现合作的长久。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新时代下的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提出“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2]这一系列举措,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时代推进内涵特色建设指明了方向,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身体力行的走在产教融合的前列,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办学历史等方面,与公办院校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培养出不同于公办高校、区别于高职高专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之道。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动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产教融合的正确认知
部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产教融合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产教融合就是简单的实习实训和校企合作,有些民办院校也在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校企合作”的本质是为企业培养人才,虽然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和实践化,但是从根本上来看,校企合作中学校是主体,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深度合作的难度很大,如果短期内企业无法盈利,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便不高。而产教融合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和企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合作体,必须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设、企业专家进校授课到学生的实习,学校和企业必须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才能达成长期深度的合作。
(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和高校有着本质的不同,高校是以育人为目标的公益性组织,关注社会效益,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关注经济效益,企业的营利性决定了其在产教融合中更多的功利性,决定了其在校企合作中更多地是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所以,在目前的产教融合模式下,产教融合并未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并不高,特别是参与高校专业规划、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十分有限,校企合作浮于表面,产教融合仍处于较低层次。同时,大部分企业只追求短期利益,所以只重视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但是对于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建设、师资互换等环节不够重视,导致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参与度很低,不能实现产教融合真正的目标。
(三)产教融合中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果不显著
首先,目前大部分的产教融合模式以“顶岗实习”、“订单班”等为主,但是在实施上基本流于形式,很难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其次,部分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产教融合的重视度不够,加之企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难以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再次,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到位,虽然制定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具体实施时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实践教学比例较小,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最后,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未能充分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需要,进而使得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
(四)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有待完善
产教融合必须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这部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也就是俗称的“双师型”教师。但是目前很多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进来后也基本上只从事一线教学活动,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不高,进而影响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被影响。而且教师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会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内容与企业所需技能不能很好衔接,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
四、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一)树立正确的产教融合教学理念
首先,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树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应该坚持面向市场,扩大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开放办学。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顺应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把企业引进来,让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邀请企业专家授课等,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通过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在专业认知、课程实践、顶岗实习等环节走进企业,确实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与企业开展合作过程中,要积极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学生实习指导等工作,通过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多方位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
其次,建立产教融合文化育人理念。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提前培养专业职业素养,使企业获得合适的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必须把企业及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作为教育导向,在调整人才培养 方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培养出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3]。
(二)提高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提高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必须要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着手。
从政府层面来看,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法规和规章,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法律,对政府、企业、学校等参与主体各自的权责进行明确划分。其次,政府要出台激励措施,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如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最后,政府要建立健全约束机制,规避企业机会主义倾向,避免企业对校企合作完全受利益驱使,有利可图就积极参与,无利可图就爱答不理,难以规避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
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要有服务意识。首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紧贴企业实际需求,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应按照行业和企业的要求来制定。其次,在学生去企业进行课程实践或者顶岗实习时,学校要提前向学生做好培训工作,避免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出现一些负面状况,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且在学生的实习实践中,必须安排学校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全程进行指导和管理,确保学生的实习实践安全高效开展,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三)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机制
首先,根据产业发展要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必须跟紧产业发展和调整,增设新兴专业急需和紧缺的人才,对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可适当进行淘汰,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新产业、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其次,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进入企业和行业进行深入调研,人才培养应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原则,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和社會适应能力。
最后,完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调研,准确把握产业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改革,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应用型教学团队、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联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推进产教学研互融互通。
(四)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自身“双师型”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首先,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通过挂职锻炼、项目参与等方式了解行业企业的管理和服务要求,培养并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工作,加大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相关实践教学培训,也可由合作的企业承接教师培训任务。最后,鼓励教师积极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
第二,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引进长期从事实践工作、专业基础扎实、有一定特长的“双师型”教师。
第三,聘请行业、企业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引导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进行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等,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用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教师传授学生亲身科研经历及创新思维方式,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推动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围绕优势重点学科和实际生产需求,契合企业热点难点技术,联合校企合作企业申报相关产教融合项目,共同开展研究应用,促进区域产业技术水平和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双提升。
五、结语
深化产教融合对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发展和转型升级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政府、学校、企业各方的推动下,产教融合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校企全程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同时,也要厘清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数理正确的产教融合理念,提高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区域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应用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杏媚.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02):94-98.
[2] 叶娜.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J].科教论坛,2021(08):79-80.
[3] 苏世枝.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21(08):32-35.
[4] 赵守东.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1(24):145-147.
[5] 苏世枝.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机制重构[J].中国成人教育,2021(16):32-35.
[6] 柯昕.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如何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20(05):168-169.
[7] 吴玉梅.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92-194.
[8]吴 思,吴芳芳,兰振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金融学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0(02):77-80.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20年度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级课题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编号:2020ZD03)
【作者简介】谭启英(1985 ~ ),青海西宁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贸易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