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越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国家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对于各种美术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我国从最初的“美育代宗教”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始终扮演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必须要和生产生活实践、职业教育相融合,为国家社会输出美术类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以山西省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并对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山西省 高职院校 美术教育 教育现状 发展对策
一、山西省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生源数量的上升与质量的下降
高职院校相对于其他本科院校,其生源数量有先天性优势。随着高职高专院校的扩招,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美术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都先后开设了美术类相关课程,加速了生源数量的上升。而另一方面,山西省地处中部地区,经济沿海地区较之相对贫困,高职院校省内生源大部分来自县区或农村。由于硬件条件的先天不足加之对美术教育的片面认识重视不足,以及学生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美术课的忽视,造成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在艺术素养方面还有欠缺。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招到更多的生源而不断降低报考标准,又进一步造成了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生源质量的下降。
(二)美术教育理念陈旧
长久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山西省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基本以美术课为主,而美术课则还是侧重以片面传授知识、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兼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这种陈旧的美术教育理念很难满足国家对职业教育和美术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与本科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有许多的不同点,本科的美术教育可以专精美术专业,为社会输出专业的美术从业人员,而职业教育不能只传授死板的知识技能,它必须与社会紧缺的相关工作岗位相结合,要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否则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对大量美术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与本科美术教育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职业教育个性,这些个性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和实用专业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安排实际上是要面向具体工作需要的,是分具体的职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适应所要胜任的特定岗位或者是某一领域。[1]但当前山西省内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还是一味向本科的美术教育看齐,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
(四)美术课程的职业特征不突出
山西省内高职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大多作为相关特定专业的一门或几门基础课,课程学时太少。教学内容也大多停留在一些简单的绘画技法和设计上面,这种简单的绘画和设计缺少创意,缺乏深度,没有与岗位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相融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美术课程体系。美术课程结构的职业特征也并不突出,并没有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很难达到符合行业所需要的技能要求。这种带有“应试教育”特征的美术课程,不仅没有增加学生对美术的喜爱,反而成为学生的束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压抑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资源匮乏
随着高职院校如火如荼的扩招,一些院校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相应的美术教学资源却没有跟上,省内的高职院校除了艺术专业类院校之外,其他类的高职院校很少设有专门的美术教研室,一些硬件条件,比如画室、绘画材料及设计工具等诸多教学环境和设备也并不完善,进而影响院校的发展。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备的教学材料是一个院校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若相应的教学资源没有得到保证,则会严重影响院校的教学质量,制约山西省高职院校美术的发展。
(六)师资力量缺失
山西省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普遍缺乏师资力量。受传统思想的限制,美术教育始终得不到重视,美术教育很难得到普及。部分院校甚至没有美术专业教师,有的院校即便有美术相关专业的教师,但也是身兼数职,不能很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师资力量的缺失不仅体现在专业教师的数量上,在教育教学上的体现更为明显。部分院校没有把美术课纳入正规的教学活动,没有相应的美术教研室作为支撑指导,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只能自编课程或照搬本科美术教育的讲义,无法针对性地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这就导致大部分院校只能以开设一两门美术选修课的形式来实现美术教育,只能吸引少部分对美术感兴趣的同学,这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
(七)课外文艺活动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特点决定了课外文艺活动是开展美术教育的第二战场。高职院校的课外文体活动主要是由学院团委牵头组织,形式一般是歌曲、舞蹈及体育活动,很少涉及美术相关专业的活动。当然,这里面有美术相比音乐和体育的先天缺点,缺乏即时性。美术活动一般以展览的形式来呈现,除了学生需要长时间准备作品之外,更需要有专业的美术教师作为指导实施。一些对素质教育重视的院校,文体活动开展的水平会高一点,能得到学生们的喜爱;不重视的院校甚至全年只有一次运动会,除此之外并无其他文艺活动。长此以往,职业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难以得到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艺术修养很难提高。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走出传统观念误区,改变美术教育理念
为了使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在山西省内蓬勃发展,首先需要指引各个高职院校转变“美术可有可无”的教育理念。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学生们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符合社會需要的健康的审美情趣。美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高职院校想要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陈旧的美术理念,不能简单照搬本科教育的美术课程,而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开展美术教育,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美术新理念,使得美术教育可以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培养学生知识理论、技能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够达到工作岗位要求,还能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自己的艺术修养提升自己艺术情操,树立自信,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二)根据生源特点建立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美术课程新体系
高职院校的美术课程体系必须是一个紧跟社会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动态体系,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一成不变。而山西省内高职院校现阶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源问题。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们进入高职院校有普通高考、对口升学及单独招生三种方式,其中单独招生和对口升学的学生数量要远远高于普通高考的学生。生源的质量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入校的时候,文化课知识和音体美技能修养普遍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性质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学习成绩达不到本科的要求,学生或家长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高职院校,希望通过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选择一个热门的就业岗位,或者是通过高职院校这个“跳板”为自己的专升本做准备;另外一种是学生还没有做好就业的思想准备,通过进入高职院校来给自己增加一个缓冲时间。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不强,对学习也抱有抵触态度,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一些需要有美术功底的专业在生源的选择上几乎没有余地,许多学生在入校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专业系统的绘画学习,这使得他们成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受众群体,也对美术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省的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推进美术课程体系的改革,结合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根据自己学院的自身专业建设情况,根据不同的职业特征因地制宜开发课程体系,以劳动就业为出发点,使学生掌握一线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实践技能,同时强化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艺术素养。
(三)根据职业教育特性优化美术教学教法
高职院校的美术课与本科院校的美术课有本质的不同,高职院校的美术课是要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这就要求美术教育不能只教一些美术技能,而是要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注重表现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创新,在拓宽美术教育知识面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深度,要一专多能,而不能使学生所学的技能与生产生活实践相脱节。比如,艺术类专业的美术课在传授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可以开设一些油画课、水彩课、电脑绘画、平面设计、艺术鉴赏课等来拓宽延伸;金融类专业和英语专业可以开设书法课、硬笔课来练习各种笔体的书法;机械专业可以开设素描课、透视课等来增强透视空间思维能力。这些美术课的延伸并不是要让同学们成为艺术家,而是通过美术课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在教学教法上应摒弃“填鸭式教学”与“放养式教学”。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学习欲望不高,所以在语言表达上要多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避免晦涩难懂的概念以及枯燥乏味的重复。应多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有吸引力的美术教学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创造力,同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美术教育师资力量,丰富美术教学资源
师资力量是决定一个学院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的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支以美术专职教师为主要成员的教育队伍,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以及创新创造思维的培养,通过线上线下研修的方式,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及心理特征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以教研室研讨的形式制定符合自己本校实际情况的美术校本课程,积极开发多种多样的校内校外美术资源,丰富学生们的选择。[2]此外,丰富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教学资源也迫在眉睫,目前省内的众多高职院校都还没有配套的美术教学资源,比如美术陈列室、画室、展馆绘画所需的用材,等等,这些美术资源是提升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这些美术资源,可以很有效地增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增加学生对美术课程的认可度,对于美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把美育向课外延伸,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特点决定着美术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中开展,更要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美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简单画几张画就可以提升的。美育需要可视载体,除了美术课之外,课外的文艺活动就是美育最重要的载体。首先,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态来充分展示自己的美术个性,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开展艺术展览、美术作品展、摄影展等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艺术才能的平台,在实际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美感,这种创意兼具实用的美術教育方式,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其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离不开全学院的支持,要充分发挥“学院—系部—班级”的三级模式优势,由美术教研室牵头指导,积极调动团委、学生会以及艺术协会社团参加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在不断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对艺术美的追求,增强其文化自信心以及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
(六)利用互联网搭建文创平台,走美术教育的产教融合之路
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同时还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紧缺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如何将校园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是美术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产教融合越来越受到省内高职院校的重视,并且在一些专业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社会输出了许多符合岗位要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3]那么着眼于美术专业,产教融合是否可行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文创产品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社会上许多行业对文创人才的需求量极大,跨专业跨地区的合作异常活跃,这就为美术专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就业平台。美术专业可以将自身的绘画专业优势、设计创作理念以及审美情趣完美地融入文创产品,比如,一件短袖、一条裙子,可以借助电脑绘图软件绘制图案并通过电脑制版的方式印刷到短袖和裙子上;陶瓷、碗罐等手工艺品可以通过手绘的方式为其增加文创元素;旅游景点内的各种样式的小物件通过美术加工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文创产品。可以说,文创产品所覆盖的范围是非常广的,上述的列举只是文创产品的冰山一角。当然这些文创作品最终所呈现出的毕竟只是一件作品,那么如何把文创产品与产教融合相结合呢?答案是“互联网+”。当今社会,网络新媒体的力量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互联网+”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传统的实体行业”,通过互联网所具备的高效传播影响力量加速传统实体行业的转型发展。我们所熟知的“淘宝”“京东”“抖音”等案例都是“互联网+”转型成功的代表,“互联网+”的模式为我们高职院校的文创产业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利用互联网搭建高职院校文创平台的思路有很多。比如,在网络新媒体上搭建本校文创产品的商业推广平台,就像一个“网络文创产品的大集市”,通过动态演播等一些行之有效的流量宣传,加速网络对本校文创产业的辨识度,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也可以与网络新媒体公司进行合作创建互联网小程序(App)平台,开展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加速文创产品的销售。这种“互联网+文创产业”平台的构建,为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产教融合提供了思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可能,也为学校的发展乃至山西省高职院校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需要摒弃落后的理念,重新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正如本文所言,通过对山西省内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改变美术教育理念、建立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美术课程新体系、优化美术教学教法、加强美术教育师资力量、丰富美术教学资源、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利用互联网搭建文创平台、走美术教育的产教融合之路等方面的发展对策,促进山西省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进. 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鸣. 经济时代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 艺术研究,2007(2):104-105.
[3] 于万成. 校企合作创新之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高’视域下旅游交通类专业群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研究” (GH-2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