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寒枝,黄 玮
(1.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46;2.兰州市第六中学,甘肃兰州 730060)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为了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党中央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两个国家性战略红利推动下,研究西部地区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有效提高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极具创造力的生产要素,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这也是促进城乡之间、中西部之间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涵盖高校、中学、小学等多个学段的多个学科,但是各个阶段的成因各有不同,例如高中阶段的教师职业倦怠有一部分原因来自升学压力[2].还有许多文献都分析了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分析.这些成因都有一些共性,大都包含教师待遇不高、职业幸福感较低、发展前景欠佳等几个方面,其对策也都集中于解决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幸福感等方面[3].总体来看,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大有裨益,但是对于西部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较少.对西部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倦怠进行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西部地区乡村教师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完善,在内外力作用下提高西部地区乡村教师的教育热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选取了兰州市红古区、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心校、村小学三种类型,共12 所农村小学的180 名农村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n=173)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主要为自编问卷及访谈提纲.首先,在借鉴其他研究中已经使用的“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的基础上,结合访谈过程中兰州市远郊县农村小学教师的意见,编制成了兰州市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况的初步问卷[4];其次,向各县区的40 位教师发放问卷进行预测;最后,在对预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调整、修改,最终形成“兰州市远郊县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问卷”.对兰州远郊四县的180 名农村小学教师发放了问卷,针对173 份有效问卷进行相关分析.问卷包括两部分,共设置了23 道题,题型包括填空、排序、简答,采用了客观选择与主观开放题型相结合的形式.其中,第一部分为1-13 题,涉及年龄、性别、职称、工资水平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原因.为了判断不同条件变量与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性,问卷分别从教师个人、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其中14-18 题为调查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问题,各组陈述赋分原则采用李克特量表赋分法,这一赋分原则可说明调查者的意愿或态度的强弱.
为了弥补问卷不能充分展开的相关内容,研究依据受访教师的教龄、薪酬待遇、专业发展等具体情况,筛选了9 位农村小学教师进行访谈,其中2 位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3 位为中心校教师,4 位为农村小学教师.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对自身职业发展的看法、是否存在职业倦怠等信息,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对策提供参考.
所有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放,除了使用网站自带的系统数据分析之外,主要使用在线SPSS 对有效回收数据进行分析.
2.1.1 教师自身心理调节能力较弱
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程度是教师是否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参考维度.当教师的自身价值不能很好地实现时,在工作中主要表现为对工作产生挫折感、疲惫感、无力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乡村教师缺乏活力与精气神,在心理层面产生自我怀疑.由表2 知,农村教师个体产生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排名靠前的包括工作使之精疲力竭、学生出现问题时让其感觉很厌烦、工资收入低和做老师以后脾气日渐变差[5].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在工作中的感受都比较消极,而且受工作压力的影响,他们缺少时间与他人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但更多地反映出农村教师的自身心理调节能力较弱,没有情绪的宣泄口,生理和心理逐渐被内耗消解,出现情绪价值衰竭,日积月累导致对工作失去了兴趣,产生职业倦怠.
表2 受访教师认为产生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n=173)
2.1.2 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与能力不足
由调查可得,农村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将教学作为谋生手段,而没有当作事业来做,部分教师在心理和生活上难以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去,教师个体对农村教育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教育情怀逐渐弱化,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其次,教师获取教学资源、掌握教学前沿发展的渠道相对单一,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的提升受到了限制,在教师职称晋升、借调交流、对外研讨等方面受到不利影响,导致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动力不足.最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年轻教师不愿意扎根农村;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为老教师,受思维模式、学习能力的影响,他们对于新方法、新手段的吸收运用较慢,很难适应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渐渐产生力不从心的倦怠感.
2.1.3 家庭负担重,婚育压力大
(1)已婚教师基本上都在兰州城区安家,教师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在时间、经济等方面花费较多,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已婚教师大都存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生活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自身职业的发展,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2)农村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未婚教师为了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获得更多更好的婚恋机会不得不向兰州城区“拓展”,这种现象使得未婚教师也走上了已婚教师在城乡间奔波的“老路”,分散和消耗教师的精力,产生职业倦怠.
图1 为受访教师认为产生职业倦怠的家庭因素,横轴表示排序题的选项平均综合得分,由问卷星系统根据所有填写者对选项的排序情况自动计算得出,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计算方法为:
图1 受访教师认为产生职业倦怠的家庭因素
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 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2.2.1 工作负担重,工作负荷高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包括课前准备、作业批改、家校联系、教学管理、继续教育等方面,这些环节的展开在无形中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导致了农村教师的自由支配时间减少,身心得不到放松和休憩,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降低,使其困囿于日常的教学任务和额外的教学负担之中,无法协调满足自身发展的其他事项安排.长期处于这种工作压力之下,农村教师的职业热情日渐消解,并最终转化为对工作的消极应付.
2.2.2 学生流失严重,成就感缺失
由问卷第16 题可知,有超过一半的受访教师觉得自己成就感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在选择外出务工的同时带着子女一起流动,去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学生流失严重让农村教师逐渐产生了不求上进的“佛系”心理.另一方面,留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这一类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客观因素影响,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提升速度较慢.同时,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别,导致心理上比较脆弱,容易出现自卑、怯懦等心理,不敢或不愿与教师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使得农村教师的成就感降低,产生职业倦怠[6].图2 为受访教师认为产生职业倦怠的学校因素,横轴表示的同图1.
图2 受访教师认为产生职业倦怠的学校因素
2.2.3 管理体系不健全,应付较多检查
大多数农村学校还秉承着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不重视教师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民主氛围,容易使教师产生“局外人”的情绪,对教学与教育管理漠不关心.同时,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种检查且保证检查结果积极良好,农村教师更注重教学留痕、印证资料的保存与完善,增加了农村教师额外的负担,缺乏精力去钻研教育教学,也让农村教师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认为自己就是“应付检查的工具”,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
2.3.1 教师去个性化状态明显
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都比较高,要求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这种过高的社会期望,让教师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忽视教师作为个体的存在.由问卷第15 题中若干选项的人数占比可看出,68.3%的乡村教师盼望有假期,大部分乡村教师都或多或少出现过失去耐心、对人冷淡等情况.其次,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教师的教育而得到解决,一旦教师没有较好地解决问题,家长便自然而然地将责任归结为教师没有认真教或者不会教.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师无法体验到教学带来的幸福感与成就感,容易产生冷漠、疏远、不甚关心等去个性化情绪,导致职业倦怠.
2.3.2 教师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微观经济学中有一种假设,认为个体的人是“经济人”,其活动目的是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谋求效用或者利润的最大化.按照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教师也是实体存在的“经济人”,也应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就现实情况来看,虽然现在教师的工资水平相对过去有较大的提高,但仍然低于许多其它行业中同等学历者的平均工资水平,如表3.经济待遇与教师的付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使教师的心理矛盾不断加剧,认为自身的工作没有价值,在心理上大大减弱了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期待,最终造成职业倦怠.
表3 受访教师职称情况和月平均收入情况(n=173)
3.1.1 保持乐观心态,提高角色适应能力
农村教师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不良情绪要学会排解和宣泄.同时农村教师还可以通过心理暗示、转移注意、自我激励等方式来增强自身的心理防线,这既是农村教师保持快乐的有效方法,也是预防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其次,对于一些职业角色带给自己的压力,农村教师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3.1.2 提升教学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农村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教师研修网等网络平台进行专业学习,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践运用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农村教师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将教育教学作为发挥光和热的主场,树立积极的职业观,以饱满的热情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1.3 加强沟通交流,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温暖和谐的家庭是农村教师排解压力、放松心灵、休憩身心的重要场所.首先,农村教师要学会用心、用情、用爱来经营自己的家庭,积极与家人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家人对自己工作的态度,创造沟通渠道来解决由于工作原因引起的家庭矛盾,寻求理解和支持.其次,农村教师要正确处理家庭与事业的关系,不将工作中的消极情绪带到家庭中去,将二者的情绪价值进行分隔,避免被消极情绪包裹.最后,农村教师要积极利用空闲时间陪伴家人,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点.
3.2.1 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减轻教师负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的理念,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6].为了切实保障农村教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学校要坚持贯彻相关规定,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估、考核和创优创先活动,减轻教师负担,营造以教学质量论英雄,学生发展论功过的教学风气.
3.2.2 配备心理教师,关注师生健康
学校要积极关注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为学生配备生活教师能够很好地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生活教师的陪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产生心理问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农村学校配备心理教师,能够为学校师生提供心理上的帮助,解决师生心理困惑,保障心理健康.
3.2.3 积极奖优评先,提高教育热情
积极利用“鲶鱼效应”,在学校内部建立完善的教学竞争体系,以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开展教学竞赛.对于教学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给予这些教师休假和津贴的奖励;引导全校树立“实干兴校”的教学氛围,激发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活力;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为教师们搭建大展身手的舞台,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热情.
3.3.1 提升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获得感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其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满足有助于增强教师乐教善教的信念,全社会要理解、关心、支持教师工作,立足教师实际需要,真正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塑造教师自信心和成就感的根本.就农村教师而言,可以根据当地财政的实际情况,提高农村教师的乡村补助.对于因工作长期分居的教师夫妻,地方政府在合理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延长农村教师的婚假等.
3.3.2 促进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平衡
就目前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东西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的情况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西部农村地区作为教育中异常薄弱的一环,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上低于城镇和东部发达地区,要想推进教育平衡发展,促进资源共享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之一.东西部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交流和帮扶,互相选派教师进行学习和交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成长;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活动,为农村地区带来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持续开展东西部地区学生“共上一节课”的教学机制,促进农村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3.3.3 做好舆论宣传,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全社会要承认教师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的贡献[7,8],对于教师的工作给予肯定和客观的评价,对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教学案例进行宣传和表彰,引导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教师作为教育兴国的关键要素,在推动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消除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是教学研究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