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2022-05-21 05:27王翠云尚雪英
甘肃高师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白银市甘南州庆阳市

王翠云,姜 烨,尚雪英

(兰州城市学院 城市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和区域协调的辩证统一[1],是缓解区域发展过程中差距过度扩大的有效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全国均衡发展的局面;(2)改革开放到20 世纪90 年代,以“点—轴”开发模式为代表的“先富带动后富”的非均衡发展;(3)十八大前,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形成了减缓沿海和内地差距的协调发展时期;(4)十八大以来,提出通过多极增长,释放区域发展活力,同时发挥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补短板等的追赶效应,形成的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很多学者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长期处于区域发展不协调状态,有可能阻碍经济的增长、环境的改善,甚至出现社会不稳定等问题[2-3],因此关于缓解区域差距过度扩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发展较为落后,改革开放以来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区域之间由于环境条件、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影响全省高质量发展.鉴于此,本文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4-5],以14 个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区域协调发展测度模型,测算得到2010—2019年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差异程度,进而分析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缩小甘肃省区域间发展差距,推动其高质量协调发展.

1 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

1.1 指标体系的建立

2018 年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指出:“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6]这说明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将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而且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区域协调发展之中.据此,本文指标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框架,依据现有文献资料和甘肃省的实际情况,从经济发展系统、公共服务系统、人民生活系统、资源利用系统和环境保护系统等5个方面选取15 个指标[7-9],建立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很多,为了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本文选用客观赋值的熵值法确定权重.该方法根据客观环境的原始信息,即各个指标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值,再通过熵值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修正,从而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10-11].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的非负数化处理.因原始数据的测度标准与指标类型均不相同,既有正向指标也有负向指标,为保证分析的合理性,对原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此外,为了避免求熵值时对数的无意义,对数据进行了平移,将指标值xij转化为Yij

对于正向指标:

对于负向指标:

(2)计算各指标的概率分布值,即第j 项指标下第i 个方案占该指标的比重

(3)计算第j 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K>0,lnPij为自然对数,ej≥0,式中常数K 与样本数n 有关,一般令K=1/ln(n).

(4)计算第j 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对于第j 项指标,指标值xij的差异越大,对方案评价的作用越大,熵值就越小,gj=1 -ej,则gj越大指标越重要.

(5)计算各指标权重值

(6)计算上一级指标值Ii,公式为

1.3 区域协调发展的测度模型

1.3.1 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为了比较甘肃省14 个地州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本文借鉴李胜会[12]改进的局部协调测度模型进行计算,公式为

Ci为i 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其值越大表示区域发展越协调;Ii表示i 区域某一类指标值;Ij表示j 区域同一类指标值;n 表示区域单元数.

通过这一测度模型,可以计算得到甘肃省14 个地州市近10 年来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此外,参考张超、白雪等[9,13]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标准,本文将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10 个等级(表2).

表2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等级划分标准

1.3.2 区域协调发展的差异程度

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通常用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来表示,它们的值越大表示相对差异程度越大.计算公式为

式中CV 为变异系数,T 为泰尔指数,n 为区域单元总数,Ci为第i 个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C¯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均值.

2 区域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2.1 区域协调发展的时间特征分析

基于测算得到的近10 年来甘肃省14 个地州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变化表(表3),结合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等级划分标准(表2),可以看出近10 年来14 个地州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近10 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上升的地州市包括:嘉峪关市、白银市、庆阳市、甘南州和金昌市,其中嘉峪关市和庆阳市的变化趋势较为接近,表现为先升后降,嘉峪关市的区域协调水平由2010 年的0.135 上升到2017 年的0.250,即由严重失调型上升到中度失调型,之后略有下降,2019 年的协调水平为0.196,较2010 年上升了45.19%;庆阳市的区域协调水平由2010 年的0.424 上升到2016 年的0.542,即由濒临失调型转变为勉强协调型,之后有所下降,2019 年的协调水平为0.498,较2010 年上升了17.45%.白银市的区域协调水平虽有波动,但总体保持上升趋势,由2010 年的0.491 上升到2019 年的0.644,上升了31.16%,使白银市协调发展水平由濒临失调型转变为初级协调型.甘南州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虽然较低,但近10 年来呈现出在波动中不断上升的趋势,由2010 年的0.078 上升到2019 年的0.130,由极度失调型转变为严重失调型,上升了66.67%.金昌市近10 年来处于严重失调型与中度失调型之间,2010-2015 年间表现为严重失调型,之后的3 年上升到中度失调型,2019 年下降到0.170,较2010 年增长了26.86%.近10 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变化不明显的地州市包括:兰州市、武威市、酒泉市和陇南市,其中兰州市近10 年来始终处于中度失调水平,2019 年与2010 年相比,上升了2.09%;武威市在勉强协调型和初级协调型之间摆动,2019 年较2010 年相比上升了3.40%;酒泉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处于轻度失调型与勉强协调型之间,2019 年较2010 年上升了3.82%;陇南市处于极度失调型和严重失调型之间,2019 年较2010 年下降了4.88%.近10 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变化有所下降的地州市包括:天水市、张掖市、平凉市、定西市和临夏州,其中天水市、定西市和临夏市下降幅度较大,天水市由2010 年的勉强协调型下降到2019 年的轻度失调型,下降了34.89%;定西市和临夏市均由轻度协调型下降到严重失调型,分别下降了40.84%和50.05%.张掖市和平凉市下降幅度较小,情况较为接近,均由勉强协调型下降到濒临失调型,2019 年较2010 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3.83%和20.23%.

表3 2010—2019 年14 个地州市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变化表

分析原因,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化与区域政策关系较为密切,嘉峪关市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上升得益于近年来其在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电商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对文化旅游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投资力度有所加大.庆阳市在全力支持油田企业扩能增产的同时,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旅游、电商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开展精准、有效的扶贫工作.甘南州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与4311 个藏区专项储备项目的实施息息相关,其中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最大的生态项目和民生项目,高效整合农牧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组织、平安甘南和精神文明等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甘南州基础设施落后面貌,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的协调发展.总之,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区域,一定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了环境治理、民生改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2.2 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本文以2010 年、2015 年和2019 年为时间节点,借助ArcGIS 软件,以14 个地州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值为观测指标,生成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分异图(图1).

图1 14 个地州市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分异图

从图1 中可以看出,2010 年勉强协调型的地州市有4 座: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和平凉市;濒临失调型地州市有3 座:白银市、酒泉市和庆阳市;轻度失调型的地州市有2 座:定西市、临夏市;中度失调型的地州市是兰州市;严重失调型的地州市有2 座:嘉峪关市、金昌市;极度失调型的地州市是陇南市和甘南州.2015 年达到初级协调型的地州市是武威市;勉强协调型的地州市是白银市;濒临失调型地州市有4 座:天水市、张掖市、平凉市和酒泉市;轻度失调型的地州市是庆阳市;中度失调型的地州市有3座:兰州市、定西市和临夏州;严重失调型的地州市有3 座:嘉峪关市、陇南市和金昌市;极度失调型的地州市是甘南州.2019 年达到初级协调型的地州市是白银市;勉强协调型的地州市是武威市;濒临失调型地州市有4 座:张掖市、平凉市、酒泉市和庆阳市;轻度失调型的地州市是天水市;中度失调型的地州市是兰州市;严重失调型的地州市有5 座:嘉峪关市、定西市、临夏州、甘南州和金昌市;极度失调型的地州市是陇南市.

总体而言,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较好的区域是位于陇东南地区的平凉市、庆阳市和天水市,该区域以能源化工和先进制造业为基础,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始终保持在“轻度失调”和“勉强协调”之间.其次是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兰—白都市经济圈”,这一区域包括兰州市和白银市,虽然兰州市具有省会城市的独特优势,但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兰州市落后于白银市.第三是河西地区,这一区域内,协调发展水平较好的是武威市、张掖市和酒泉市,协调发展水平在“濒临失调”—“初级协调”之间波动;但是嘉峪关市和金昌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较差,始终处于“严重失调”的状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最差的是“两州两市”地区,即甘南州、临夏州、定西市和陇南市,其中甘南州和陇南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长期处于“极度失调”和“严重失调”的状态;定西市和临夏州稍好一些,协调发展水平保持在“严重失调”和“轻度失调”之间.

3 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分析

3.1 时间差异程度分析

基于测算得到的2010—2019 年甘肃省14 个地州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值,计算得到近10 年来时间差异程度,即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图2).

图2 2010—2019 年区域协调发展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

从图2 中可以看出,近10 年来区域协调发展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数值较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较小的年份是2015 年、2012 年和2018 年;其数值较大,即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较大的年份是2014 年、2017 年和2016 年.近10 年的变化趋势来看,2010 年到2013 年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的变化较为平稳,2014 年迅速上升,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均达到近10 年来的峰值,即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达到最大;2015 年又急剧下降,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较2014 年分别下降了22.01%和34.56%,之后呈现不断波动起伏的趋势,但总体变化不大,2019 年与2010 年相比,变异系数上升了4.13%,泰尔指数下降了1.53%.总之甘肃省近10 年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时间差异程度变化并不明显,说明近10 年来甘肃省出台的地方性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和战略并没有缩小地州市之间的差距,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2 空间差异程度分析

基于测算得到的2010—2019 年甘肃省14 个地州市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值,计算得到14 个地州市的空间差异程度,即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图3).

图3 14 个地州市区域协调发展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

由图3 中可以看出,14 个地州市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的排名基本一致,近10 年来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排在前3 位,即数值最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最小的地州市是兰州市、武威市和张掖市,排在第4-7 位的是白银市、天水市、平凉市和庆阳市.但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的排名不同,从变异系数的排名来看,白银市优于天水市,排在第4位,天水市位居第5 位,平凉市领先于庆阳市,排在第6 位,庆阳市排在第7 位;而泰尔指数的排名刚好相反,排名顺序分别是天水市、白银市、庆阳市和平凉市.排在后7 位,即数值较大,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程度较大的地州市分别是酒泉市、定西市、陇南市、金昌市、嘉峪关市、甘南州和临夏州,且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的排名一致.从以上排名中可以看出,区域差异程度最小的是兰白经济圈,该区域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较为均衡,所以区域差异程度最小.而区域差异程度最大的是“两州两市”地区,需要在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同时,不断缩小区域差异程度.

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统筹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推进以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和欧亚大陆桥综合运输通道为主骨架的重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兰州市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平台支撑能力,拓展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空间[14].促进省内外协同发展,加快培育区域新的增长点,支持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提升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省内针对不同区域建立长效普惠、精准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机制,发挥兰白核心经济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敦煌文化旅游圈、榆中生态创新城以及陇东能源基地的建设.

4.2 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经济效益是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地区,首先是要将农业与非农业相结合,以玉米制种、啤酒原料、酿酒葡萄、马铃薯、中药材和草食畜六大特色产业为农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增长点,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使传统农业逐渐向商品化、现代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其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城市里,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依托区域优势,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培育名牌产品,例如:“兰—白”都市圈和兰州新区的建设应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重点;河西经济区则要重视五市的组群发展和协同发展,巩固冶金工业,加强风能与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绿洲经济,打造绿洲的规模效益.

4.3 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

制定和协调全省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并对困难地区实行分阶段差别化帮扶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教育、养老等公共领域,依据各自特点和实际发展状况,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各级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高统筹层级,强化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统筹合作.同时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重点是对困难地区,在财政投入和资源配置方面应给予适当倾斜,缩小差距.例如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方面,要建立跨城乡区域流转衔接制度,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在统筹义务教育扶贫专项资金时应对困难地区和“两州一县”给予倾斜.

4.4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保障

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保障机制,首先要建立区域规划体系,完善区域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程序,做好规划的中期和后期评估;其次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风险识别和预警制度,防范和妥善应对区域发展风险;此外还要完善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积极研究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地方法规和制度体系,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及各部门的责任义务.

猜你喜欢
白银市甘南州庆阳市
中秋节
小学足球开展情况调查分析——以白银市白银区第二小学为例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庆阳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北海道黄杨在甘肃庆阳市的引种观察及繁育技术
民族地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问题探析
新“国十条”背景下甘南州保险需求调查研究
Reflections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English Read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庆阳市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基于12所中小学的调查
甘南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