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亚萍
摘 要:在“1+X”背景下,针对传统老年护理课堂角色培养与知识结构、技能目标与教学方式、多元需求与单一评价三个不匹配造成的教学目标与岗位脱节、教学内容交叉重复、教学评价单一无效三个“真问题”,基于“X”工作岗位分析和“X”职业能力及职业标准两个依据,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资源、改变教学环境、改革教学过程、渗透课程思政,构建了课前探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三阶,课前自学度、课堂参与度、目标达成度、课后拓展度四度,导、识、训、拨、评五环的课堂新样态,实现课证融通,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1+X”背景 老年护理 新样态
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与老年护理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多达四个。其中老年照护是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一。这意味着在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老年照护人才是老年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依托“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多所中职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由于专业开设时间较短,中职老年护理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调研一线教师的教学常态,致力于优化教学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聚焦问题
“老年护理”是中职老年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 “1+X”老年照护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课程。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角色培养与知识结构不匹配
当代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呈现总量和质量双提升趋势,而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脱节,教学目标与职业证书衔接缺失,学生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社会对老年护理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三维目标与教学方式不匹配
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逐渐退化,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面向老年人的护理操作难度更大。而传统课堂由于没有真环境、真案例、真病人、真操作,教学条件不具备,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无法完成实际情境下的技能操作,三维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三)多元需求与单一评价不匹配
传统课堂的以教师为主体、以考试为单一评价形式的模式,已不能保证老年护理教学质量评估的全面、客观,无法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真正有效评价。
二、课堂实践
在“1+X”背景下,针对中职老年护理传统课堂存在的三大不匹配问题,基于“X”工作岗位分析和“X”职业能力及职业标准两个依据,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资源、改变教学环境、改革教学过程,成功转型为三·四·五老年护理新样态课堂。下面以中职老年护理课堂中“脑卒中患者的体位管理”的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一)课前探学:优化知识结构,明确角色培养
课前探学环节主要在互动智慧教室的教学环境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云班课微课视频和前置作业微检测让学生自学自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强化认知水平内的基础知识,有效检测及精准反馈学生课前自学度,为教师确定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提供参考依据,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1.学——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生在云班课学习平台下载、完成教师自行设计的“脑卒中患者的体位管理”自主学习任务单,明确分组及学习任务。
2.看——云班课微课视频
学生通过云班课学习平台自行观看教师自制的教学重点微视频《良肢位的摆放》,获取相应经验值,提前预习课堂知识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
3.测——前置作业微检测
学生在云班课学习平台完成前置作业测试后,教师通过智能平台数据分析评估学生课前自学情况,快速有效地知晓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二)课中研学:创新教学方式,实现三维目标
课中研学环节主要在理、实、真三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借助智能录制终端、交互投屏系统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导、识、训、拨、评五环教学。根据差异化目标进行学习问题分析和学习测评,依据结果直接指导教学,在深化知识、强化技能、内化素养的过程中提高课堂参与度及目标达成度,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教学。
1.导——体验分享创情景
调研组(网上查阅脑卒中相关资料,走访调研附属医院医生及患者,总结脑卒中患病率及临床表现等)和体验组(体验右侧肢体偏瘫脑卒中患者的一天)的学生代表分享课前的调研及体验情况。从课前到课中,从分享到归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识——理论讲授识新知
学生在智慧U型课堂中听教师讲解脑卒中体位管理的理论知识,如良肢位的定义、目的、类别等,并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在云班课学习平台完成理论知识检测,该环节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熟悉脑卒中的良肢位理论知识,让学生乐于学习、易于学习。云班课测试的形式直观、清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测试的问题。
3.精——导师精教仿真训
学生在7个互动大屏观看行业导师现场示教良肢位的摆放(教师通过手机拍摄全程投屏直播),之后在教师的带领下梳理操作流程及要点,随后从U型课堂向两边的互动实训空间移位,在各小组的标准化病人就位后开始练习,其间行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在床边指导,实时解答问题。该环节聚焦重难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对接高职阶段临床护理综合素质要求做好衔接准备。
4.拨——总结点拨全真练
学生仿真训练结束后回到U型课堂上台反馈操作,行业导师点拨指导、总结操作注意事项并示教正确操作。接著教师带领操作考核过关的学生前往附属医院为真实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行业专家、行业导师、专业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该环节让学生在体验职业角色中学以致用,进一步突破教学难点。
5.评——分享交流多元评
将行业专家评价、行业导师评价、患者评价、教师评价及学生自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及综合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增强学习动力、保持学习张力。该环节促进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为教学决策、师生互动提供支持,实现教师精准教、学生精益学。
(三)课后拓学:全面提升巩固,满足多元需求
课后拓学环节主要借助云班课自主學习平台让学生自主练习,基于平台全面了解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依托仿真实训基地、学校附近社区、学校附属医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练习、共同提高,以志愿服务形式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之美,实现课堂的延伸,通过举一反三,实现课后拓展度的提升。
1.固——理论检测固知识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云班课发布的“脑卒中患者的体位管理”课后作业,以及课堂阶段检测的错题,以巩固新知识。
2.提——合作练习共提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预约仿真实训基地实训室进行操作练习,巩固加强所学技能,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探讨、共同进步。
3.延——志愿服务提素养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为周边社区的脑卒中康复期老人提供健康服务,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实践成效
(一)课堂层面:保证课堂师生交互的有效
课堂是一个复杂且多样的环境,对传统课堂与新样态课堂的教师言语、学生言语、课堂互动、技术行为四个维度进行记录分析,发现传统课堂中教师言语频数827、占比84.64%,学生言语频数80、占比8.19%,课堂互动频数11、占比1.13%,技术行为频数59、占比6.04%;新样态课堂中教师言语频数352、占比35.09%,学生言语频数489、占比48.75%,课堂互动频数49、占比4.89%,技术行为频数113、占比11.27%。传统课堂与新样态课堂两者的行为比率存在差异(P<0.05)。新样态课堂在师生言语、师生互动及技术行为上更为合理,在保证教学有效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二)学生层面: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
新样态课堂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度明显优于传统课堂,传统课堂理论考试成绩为76.91±6.05、技能考核成绩为80.12±6.43;新样态课堂理论考试成绩为85.64±5.67、技能考核成绩为88.19±5.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新样态课堂教学前后学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洞察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归纳整理能力)目标及素养(信息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目标有明显提高。
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养老服务专业技能人才,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中职院校率先积极响应国家有关号召,探索迎合时代发展和需求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政策为主题的“三教”改革,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用得上、干得好”的复合型老年护理人才。课堂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老年护理课堂的构建为老年服务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奚兴,胡明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线下教学设计探讨:以老年护理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
[2]程志强,马金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演变与应对之策[J].学术交流,2018(12).
[3]苏敏艳,王紫红,郑慧凌,等.人口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发展及对策研究[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0,7(4).
(作者单位:桐乡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