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及对策

2022-05-19 12:12:00孙耀胜刘明明
职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学校问题

孙耀胜 刘明明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为中职学校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目前,中职学校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工作中仍存在认识不足、形式单一、缺乏相关制度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造就工匠型人才,应该深入探究中职学校当前存在问题的原因,通过营造教育氛围、创新培育形式、健全相关保障制度等方式打破困境,为我国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作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中职学校    工匠精神    问题    对策

课   题:本文系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基金项目“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及路径研究”(编号2020B104)的研究成果。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彰显着一名劳动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品质,其主要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探索精神,革故鼎新、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一丝不苟、甘于服务的敬业精神。

目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做后盾,以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当代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这就需要从教育源头入手,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对其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因此,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中职学校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我国“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作出一份贡献。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逐步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培育目标之一,并进行了相关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中职学校在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仍存在认识不足、理念守旧、形式单一、缺乏相关制度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足,缺乏良好的培育氛围

中职学校担负着向国家、社会和各类企业输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重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也再次指明了职业教育对于实现人才发展战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来,很多人还未从根本上准确地了解职业教育,也仍未从内心深处认可职业教育。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在人们心目中考上大学才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而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被普通教育筛选出的“差生”,这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远远比不上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的。此外,近些年来,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也严格限制和提高学历条件,无形中加重了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中职学校对自身的定位大多是从学生未来就业的角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与市场需求对口的专业技能而非素质水平,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地位还未被真正摆正,也使得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缺乏足够的、良好的、适宜的培育氛围。

(二)形式单一,缺乏特色的育人方式

不同的中职学校只有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工匠精神培育方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创新特色的育人方式,是当前中职学校的应有之义,但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在上述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有一类教师会将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单纯归入理论知识的范畴,在向学生解释和讲授工匠精神时,大多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理论教学。但殊不知,工匠精神也包含了大量的实践内容,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精益求精,什么是改革创新。还有一类教师只注重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而过多地采用训练与实践的教学形式,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模糊不清。

其次,课程形式比较单一。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统一课程设置,各学校大都会使用同一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甚至同一套教材。许多学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为了更具有适用性、通用性,其内容的要求上会更具有共性,而缺乏个性。

(三)缺乏相关制度,影响培育的效果

合理的规章制度是工作得以正常、有效开展的基础。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许多相关的制度作为支撑。但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是近几年才得到社會各界的重视,现如今还欠缺一系列的相关制度为其提供支撑和保障。

从师资保障制度来看,只有当教师内在的理论素养足够完备,才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学好工匠精神。但目前中职学校在选聘教师时更多的是考察教师的专业技能,而非内在涵养,这就导致师资队伍在整体上发展不够均衡。

从评价保障制度来看,由于工匠精神是从业者职业素质水平的体现,在实际操作上是不容易去量化和考核的,中职学校也深知这方面的困难程度,因此,就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这方面的内容,致使学校缺乏完善的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考核标准。

从平台制度保障来看,企业与中职学校的联系远远不够,企业认为学校才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场所,工匠精神的培育自然也是在学校的职责范围内。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在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时面临缺少制度保障的情况。

二、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

(一)多方联动,营造教育氛围

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对中职学校、各类企业和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符合各方的利益,也正因为如此,中职学校并不是担负该项责任的唯一一方,国家和企业也应该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形成多方联动、多方合作的局面,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以实现共赢。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有关方面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有关职业教育的知识,向社会宣传中职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意义,改变人们以往“轻职教”的看法,从而引导人们支持学校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此外,企业应该摒弃“唯学历”的招聘方式,意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作用,广泛吸收和接纳工匠型人才。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中职学校是造就工匠型人才的主战场,需要明确地把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

如此一来,通过国家、企业、学校的相互配合,可以引起全民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同时也能对社会大众重新认识中职学校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二)特色育人,创新培育形式

创新在培育工匠型人才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中职学校应该扩展思维,创新培育工匠精神的形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育人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教师应该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的首要任务在于把握好工匠精神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动态关系,找准连接点、关键点,只有在把握好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教师创新工匠精神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实训课程中,也可以穿插讲授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听做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学校应该积极创新课程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中职学校可以将学生的专业课程与职业素质教育等相关课程进行融合,尤其是要发挥思政课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匠心”,并将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品质嵌入脑中,彰显工匠本色。另外,在课程内容上,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将搜集到的与学校相关、学生熟知的工匠精神素材进行整合、改编和扩充,使工匠精神个性化、校本化,以更接地气的形式培育学生。

(三)健全制度,加强制度保障

要认真做好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必须完善相关制度。

第一,中职学校应该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师资保障制度。在教师的任用上,要专业与素质考察并重,争取吸纳以技修身、以心养技的“工匠达人”;在教师的待遇上,对于真正潜心研究工匠精神培育方法的教师应该实施奖励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引导广大教师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激发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把恪守、精益、卓越、创新的珍贵品质融入教学过程。

第二,中职学校应秉持执着、专注、不畏困難的工匠精神,制定一套完善的工匠精神评价保障制度,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评价时,在内容上应该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评价;在方式上应该将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评价方式合理融合,对学生作出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

第三,中职学校还应积极与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联合,与企业共同搭建校外实训基地,将产教结合得更加紧密,使学生在实训中内化工匠精神,提升专业技能。

三、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在新时代,中职学校着实应该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核心,培养学生们执着坚守、努力拼搏、履职尽责、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工匠人才。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中职学校问题
德育工作浅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19:47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浅析多媒体课件在中职学校的应用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2:02:00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2:48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环球时报(2016-03-10)2016-03-10 09:00:10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南方周末(2015-05-07)2015-05-07 04:3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