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陕西省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已初显。为进一步提升陕西省高校育人成效,需要从构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分工协作育人联动机制、对课程思政进行系统全面规划与设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从根本上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陕西省高校 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7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高校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大举措。
陕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就
陕西省是我国教育大省,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陕西省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整体布局
为全面推进陕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8月,陕西省教育厅印发《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从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推进陕西省课程思政建设。2021年4月,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继续教育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认定结果。树立标杆课程、推广成功经验,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这是推动陕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目前,陕西省高校均已成立由书记、校长共同担任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小组,学校多个单位和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具体成员,对本校课程思政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在制度建设、机制保障等方面为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
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作育人联动机制初步建成
为将价值引导有效融入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陕西省高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三全育人”,开始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全新育人结构,初步形成了二者同向同行、协调配合的协作育人联动机制。
目前,陕西省多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专业学院开始尝试对接共建课程,专业课教师到“马院”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思政课教学经验,思政课教师到各个学院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陕西省教育厅认定的18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就是省内高校近年来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典型示范课程。这些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各种形式蕴含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专业指引,充分发挥了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隐性价值的熏陶作用,在学生中广受好评,育人效果显著。让专业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正是陕西省高校专业课建设的新方向。
3.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素养和能力显著提升
专业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课程思政的主体,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引路人,更要做好学生品格淬炼和价值塑造的引路人,从育人角度强化了教师的主体责任,因此,专业课教师是否具有自觉的思政意识、扎实的思政基础和娴熟的思政能力,是课程思政落地生根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陕西省高校多数专业课教师已经意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主动学习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学校层面也开展了关于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组织教师到国内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观摩学习,或通过教学竞赛的方式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进而提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
综上,陕西省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显著,特点突出:就育人价值而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缓解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孤岛化”“碎片化”“两张皮”等问题;就育人过程而言,将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至教育教学全过程,初步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构建陕西省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育人效果而言,专业课程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了思想价值引领,育人合力显著增强。
陕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陕西省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虽然成绩突出,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目前,陕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示范”走向“全覆盖”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陕西省各高校開课门数中,专业课的数量占比达到87%,大学本科四年平均学习的课程数量约为30门,专业课程门类众多且数量庞大。可以说,专业课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至关重要,因此,专业课程是大学育人的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课堂教学的育人主阵地作用,要贯穿于高校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让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育人职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拓展至全省高校各门各类课程,延伸至所有教师的教学行为,覆盖至所有专业,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已经成为陕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需求。
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成效有待提升
尽管陕西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成效已初步显现,但从整体上而言协同育人的机制尚在探索之中,在师资力量整合、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资源共享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没有统一模式可参考,极大地制约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的发挥。
目前,陕西省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是“各自为战”,双方缺乏交流沟通渠道和机制,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课程资源等之间没有形成有效流动与整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的发挥。就师资力量而言,需要通过学校层面的管理去协调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师资力量,促进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合作。就课程体系而言,需要协同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虽然二者课程内容差距巨大,但都肩负着育人功能,这就要求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在价值引领方面必须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就课程资源而言,在信息化时代,二者如能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学生思想动态等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就可有效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提高育人成效。
3.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未实现“基因式”融合
课程思政要求各专业课程教师在立足课程知识结构和专业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专业知识,挖掘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以适当的教学方式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以春风化雨、潤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渗透。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时感到力不从心,生搬硬套乃至张冠李戴的状况时有发生。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导致课程思政教学流于形式,仅仅是为“融入”而“融入”。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本专业没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只需要完成专业课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即可,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属于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这些问题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认可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程思政绝不是在课程教学某个环节中简单添加某些思政元素作为点缀,而是要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与课程内容实现完美契合,才能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陕西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目前,课程思政已经发展成为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持续改进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建设到了攻坚克难时期。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需要高校总结经验、围绕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积极改进提升路径,寻求课程思政建设的新突破。
1.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创新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同向”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育人目标上高度契合;“同行”说明二者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形成育人合力,构建起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作育人机制,这是陕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与塑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四个自信”,从而自觉树立起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意识,课程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专业、透彻,讲好思想政治理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价值引领作用。专业课教师同样也要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中的引路人责任,各专业课程要根据课程自身特点,自觉融入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为学生树立坚定信仰和远大理想提供不同知识体系的熏陶,发挥好隐性价值引领作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密切配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得益彰,可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需要注意把握好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专业课程因其覆盖面广、数量庞大,可极大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在育人上的有效互动;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为专业课程提供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将其充分融入各门各类课程知识体系之中,可实现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同频共振。
2.对课程思政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与设计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需明确,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想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就应在“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上下功夫。
第一,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培养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素养和能力。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建设一支业务能力精湛、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陕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要让专业课程教师深刻认识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走出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误区,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自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理念,增强课程思政的主体意识,主动承担德育使命,做到教书与育人统一。其次要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增强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课程思政不仅要求专业课教师业务精湛,同时还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政素养,有较强的思政教学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仅传播知识,更要向学生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性、品味的‘大先生’。”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育能力的同时,还要能够精准挖掘蕴含于本课程中的思政内涵与元素,并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将其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以隐性方式传授给学生。
第二,紧抓课程建设“主战场”,结合专业特点深耕课程思政, 做到“知识”与“思想”深度融合。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前提,没有优质课程作为载体,课程思政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紧抓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计,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特色对专业内容进行深耕细作,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既体现专业内涵又具有价值引领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增强育人成效。首先,在课程体系上,各学校要从本校的办学特色与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出发,从育人整体目标的实现维度上确定统一的思政教育目标,打破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的壁垒及界限,实现多门课程配合联动育人,建成梯队完整、专业完备,可囊括所有学科、所有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同步实现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要从“育人”本质要求出发,把价值引领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中,系统梳理专业课程的学理脉络,深入挖掘与专业知识紧密衔接的思政元素,做到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基因式融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陕西省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红色革命资源,课程思政建设资源丰富。陕西省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认真把握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本省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革命资源嵌入课程内容之中,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课程思政。
第三,充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政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要在专业课程中实现育人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就成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成效的重要条件。在教学方法上,应在尊重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自然引出思政内容。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中浸泡成长的一代,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会更受学生欢迎。专业课教师要紧跟学生的成长特点,在专业课中大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潜能。例如,可大力推进“第二课堂”,让学生进行情景体验、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其在参与中感受思政魅力,在思考中成长,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3.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工作体制机制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陕西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想深入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一,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大思政工作领导体制,应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各部门及各院系共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亲抓亲管,各学院党委、党政各部门共同负责;聚焦重点,制订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方案、推进策略、具体方法、实施成效等指导性文件。第二,建立内容全面、指标全面、方法科学的评价机制。应建立课程思政听课制度,将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情况和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侧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科学评价,以引导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鼓励全体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第三,建立科学合理、态度鲜明、引导有效的奖励机制。在职称晋升、年终考评、绩效奖励等方面,要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评价结果,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氛围。以奖励机制作为指挥棒,引导教师自觉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铸魂育人。高校应对课程思政设立专项建设经费,并通过教改项目激励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
总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目前陕西省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兴未艾,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让课程思政在实践中落地生根,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最终不断提升陕西省高校的育人成效,从根本上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习近平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N].人民日报,2017-10-31.
[4]习近平寄语教师金句:要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C/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0906/c421030-30276689.html.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1.
(罗淑宇: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