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峰
摘要:本文对新闻记者共情力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究,为了有效提高新闻记者的共情能力,新闻记者要主动营造共情氛围,在采访的过程中进行换位思考,体现出人文关怀,培养自身的共情素养,掌握和运用共情技巧,在采访之前做充足的准备,为共情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新闻记者;共情能力;提升途径
共情能够让人际交往更加和谐,新闻记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共情力,在共情力的作用下进行交流和采访,让采访对象与记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获得更加真实和全面的信息,使新闻报道更具有感染力、更加真实。
一、新闻记者采访现状和共情的内涵、作用
(一)新闻记者采访存在的问题
第一,容易出现主观诱导。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往往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会形成自己的主观想法,在采访的过程中容易使用一些诱导性的语句,如“你是否认为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吗”对方很容易顺着记者的思路说“是”,实际上,记者应该用更加开放的方式进行提问,如“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做法的呢?”这样提问,对方有可能給出肯定的答案,也有可能给出否定的答案,不会让新闻记者的主观想法影响对方、干扰对方。
第二,缺少共情。部分新闻记者缺少共情能力,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一直追问对方,促使对方回想起一些痛苦的经历。有些比较隐私的内容,对方不想在采访中表达出来,但是新闻记者却紧抓这些问题不放,使对方感到不舒服。很多新闻记者没有掌握好采访的度,无法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导致采访过程对他人造成二次伤害,不得不中断采访,或者在对方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不利于后续的采访。
(二)共情内涵
“共情”概念产生于心理学,心理学家对共情的定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感受他人的情绪和心理,理解他人的想法,就是共情,可以用同理心、移情等词语来解释共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思维模式,人们很难理解他人的想法,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经常会产生误解和偏见。通常,共情力强的人更容易感受他人的情绪,进入到对方的世界中,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世界,最大限度感受对方的幸福或痛苦。共情既是一种情感状态,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从情感状态上看,共情指的是理解对方和尊重对方的情感;从交往能力上看,共情力强的人有能力进入他人的内心,很容易理解他人,了解他人真正的想法和感受[1]。
罗杰斯认为共情能力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受对方,通过语言和行动感受对方的想法和情绪;第二个层次是理解对方,理解对方说出某些话、做出某些行为、表现出某些状态的深层原因;第三个层次是表达和反馈,将自己在第一个层次的感受和第二个层次的理解传达给对方,得到对方的反馈。
而从新闻记者采访的角度来看:第一,新闻记者要认真倾听和仔细观察受访者,但是要保持一个放松的状态,不要一直盯着或上下打量对方,尽量感受受访者的情绪,在受访者的讲述中,将自己想象成对方;第二,新闻记者不能完全沉浸在对方的世界和情绪中,要适当脱离,明确自己的采访目的,带着一定的目的去感受对方和理解对方,找出有价值的话题;第三,新闻记者要适当表达,如用点头的动作表示自己理解对方,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梳理对方表达的内容,同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或重点强调有价值的信息,引导受访者展开这一话题。
(三)共情在新闻采写和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第一,共情能够消除受访者和新闻记者间的疏离感,增加对方的好感。共情能够帮助记者更深入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通常,人们会对理解自己的人产生好感,所以,当新闻记者具备更强的共情能力时,就能主动运用共情能力,受访者感受到记者的共情后,就会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切感,更容易在采访的过程中透露出更多的信息,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例如,在采访京新G7梧桐大泉至木垒段高速公路通车前,有新闻记者干脆就坐在工地的操场上把话筒放在一边,和工人聊起施工时遇到的困难和温暖的故事,工人进入到放松状态,语言状态更好,表达情感更真挚。
第二,共情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加真实。人们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共情能够帮助人们打破惯性思维,在聆听的同时,感受对方和观察对方,从神情、动作、语气等细节上进行判断,不要盲目相信他人,耳听未必为实、眼见未必为真,有些行为很可能是对方故意表现出来的假象,不要让新闻报道成为心怀恶意之人博取舆论同情的工具。新闻记者要培养自己的共情力,在采访中挖掘真相,使新闻更加真实、更具有感染力[2]。
第三,共情有利于引起共鸣。新闻记者不要把受访者当成新闻素材,对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共情力强的新闻记者能够以平等的视角进行采访和报道,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理解和尊重受访者,在共情的基础上进行报道,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让新闻事件更加真实和感人,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笔者在采制新闻访谈节目类作品《潘奶奶和她的双语爱心课堂》时,专门找到了一个已经工作的潘奶奶学生,在潘奶奶不知情的情况下提到了这个“毕业”已久的学生,潘奶奶一下产生了共鸣,和主持人一起回忆起这些年她和学生们的故事。
二、提高新闻记者共情力的措施
(一)营造共情氛围
共情氛围对共情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不同的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对共情氛围有不同的要求,良好的氛围能够缓解对方的紧张心理,在舒适的环境中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如果交流的环境非常吵闹,来往的人非常多,或者环境比较封闭、压抑,这些都会影响对方的感受,在不舒适的环境中,对方也无法感受到新闻记者的共情。新闻记者要注意受访者的身份,尽量在对方舒适的环境中进行采访。
例如,可以在学校对学生、教师等人员进行采访,可以在工地现场对工人进行采访,可以在农民的家里或者田地里对农民进行采访,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受访者会感觉更加放松,在环境的影响下,也会更容易表现出日常的状态,借助环境氛围的优势,新闻记者可以和对方展开轻松的交流,受访者也会更加放开自己,新闻记者能够更容易捕捉到对方细微的动作、表情,在日常的氛围和对方的表达中,将自己想象成对方,感受对方的情感和真实的想法。实际上,共情氛围指的就是采访的场景环境,要让人物、事件、场景相匹配,如在节庆日的时候进行采访,可以挑选一处节日氛围最好的地点,这个环境中的人们都洋溢着喜悦的心情,不仅能够让受访者表达出真实的想法,还能够让受众融入喜庆氛围中[3]。
(二)经常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的过程就是共情的过程,换位思考就是用对方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从对方的视角看待问题、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做出判断,适当的换位思考能够让新闻记者快速了解和理解受访者。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人,有的受访者比较健谈,思路和表达都非常清晰,面对这样的受访者,新闻记者只需稍加引导,就能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而有的受访者不喜欢接受采访,虽然接受了采访,但是在交谈和表达中比较被动,新闻记者可以主动一点,如果对方的性格本就如此,可以适当进行引导和提问,找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使对方逐渐接受自己。如果对方不想谈论某些事情,就要运用自己的共情能力,分析对方不想谈论的真实原因,从侧面进行引导。如果对方情绪上比较激动,新闻记者要及时停止,转移话题,用一些比较轻松和有趣的话题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关系,避免在对方心中留下负面印象。
对受访者来说,新闻记者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面对陌生人,肯定不会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在讲述事实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所保留,换位思考能拉近新闻记者和受访者的距离,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受访者,才能使他们打开心扉,更主动地倾诉和表达[4]。
(三)注重人文关怀
在共情力的培养中,新闻记者一定要重视人文关怀,不能在采访时表现出任何负面的情绪和行为,不要在言行中表现出不耐烦、不理解或歧视的态度,人文关怀能让新闻记者更具亲和力。
例如,采访老年人时,可以主动搀扶对方,如果对方只能坐着接受采访,新闻记者可以找一个凳子,同样坐着进行采访,也可以在交谈的时候蹲下来或者弯腰采访,以示尊重,避免对方一直仰着头和自己交谈。如果受访者不喜欢接受采访,可以先在没有摄像机的情况下进行交流,等对方接受自己后再进行采访。还有一些受访者体力较差、身患疾病、受过伤害,记者要在前期的信息调查和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这些问题,表现出人文关怀,避免对方在不舒服的状态下接受采访。如果采访内容涉及敏感问题或涉及隐私,需要提前进行沟通,只有受访者同意,才能在采访中提出相应的问题。采访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受访者的表现,在共情的作用下感受对方情绪状态的变化,一旦发现对方状态不对,要立即进行调整。
(四)培养共情素养
对新闻记者来说,共情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新闻记者可以有计划地培养自己的共情素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将共情素养转化成自己的内在素养。第一,新闻记者要在采访中消除自我意识,共情实际上就是感受他人和理解他人,如果其中掺杂太多自我意识,就会影响共情的效果。无论采访对象是什么身份,都要将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但是在表现上仍然要保持一定的差异。例如,面对小孩时,表现出关心和爱护;面对老年人时,表现出尊敬;面对成功人士时,表现出敬重;面对弱势群体时,表现出同情。无论哪种表现,都要适度,以对方为主,关注对方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体验;第二,新闻记者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正是因为新闻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受访者也涉及各行业领域,所以,新闻记者要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避免与专业人士进行沟通时出现无话可聊的情况,或者在专业方面出现常识性的错误,而涉猎广泛也能让新闻记者具备更强的共情力。新闻记者还要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的采访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更快速地实现共情;第三,新闻记者还要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上文提到了共情能力的三个层次,新闻记者可以按照这一方法实现共情,先从情感上感受采访对象,再根据自己的感受理解采访对象,最后再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当受访者听到记者的表达后,会产生一种被理解和被尊重的感觉,整个采访也会更加顺利。
(五)运用共情技巧
第一,全面掌握受访者的相关信息,如情感、家庭、工作、人生经历、个人理想等,事先掌握这些信息,在采访中运用部分信息,能够让受访者产生一种受到重视的感觉,如果新闻记者与受访者存在一定的共同点,还可以借由这个共同点实现共情;第二,遵循平等的理念,面对不同采访者时采用不同的采访策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想象自己是采访对象的同事和朋友,尽量让自己贴近受访者,避免受访者产生距离感;第三,认真聆听,采访的重点是受访者,新闻记者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认真聆听、适当回应、巧妙引导,能让采访更加顺利,聆听是共情的基础,也是尊重对方和重视对方的一种表现,新闻记者可以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对方的情绪状态,分析对方表达内容中有价值的信息,更容易进入到共情的状态中,使新闻报道更具有感染力。
(六)做充分的准备
为了提高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共情能力,需要在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受访者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尽可能全面地了解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环境、性格特征、个人兴趣。新闻记者要提前设定好采访的话题,根据采访对象的个人情况和采访的主题编写采访提纲,确定采访的问题,如果涉及敏感的问题,一定要提前和受访者进行沟通,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共情的契机。
例如,采访前如果了解到采访那天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日子,在正式开始采访之前可以先根据这个特殊的日子与受访者展开交流,拉近双方距离。新闻记者可以在采访前分析自己和受访者的共同点,以共同点为切入点实现共情,受访者的身份角色和个人经历有很大不同,面对不同的受访者时,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契合对方的认知方式,用对方能够听得懂的话语进行交流。例如,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时,要提前分析专家学者的研究内容,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和地方人士进行交流时,可以学几句方言,用方言拉近自己和受访者的距离。只有做了充足的准备,才能使新闻记者找到共情的切入点,让受访者放下戒备和抗拒,更加积极地接受采访[5]。
三、结语
新闻记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共情素养和共情能力,掌握共情技巧和实现共情的方法,在采访和交谈中发挥共情的作用,让受访者信任自己,主动讲述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新闻记者还可以通过共情感受对方情绪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采访的话题,让新闻采访工作顺利完成。
參考文献:
[1] 刘嘉豪.共情力:当代新闻记者重要的采写能力[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1,42(12):76-79.
[2] 李明.记者要具备共情能力——采访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姜霜菊的启示[J].中国地市报人,2021(11):45-46.
[3] 冀兵.浅析电视新闻记者应有的共情力[J].新闻文化建设, 2020(13):76-77.
[4] 陈蕾.浅析“疫情人物报道”中“共情”的运用[J].中国传媒科技,2020(06):82-83.
[5] 霍铮.浅谈融媒体时代共情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12-1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