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镜蕾
摘要: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部分媒体和记者对报道时效性的片面追求,导致报道失实的情况不断出现,新闻真实性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虽然失实报道与虚假新闻有一定区别,但它们都具有很大危害性。本文认为,当下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除了网络语境下信息来源鱼龙混杂外,还有记者采访作风浮夸和业务功底不扎实等。为了避免新闻失实对深度融合后的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的严重损害,当务之急是要优化采编流程,杜绝失实报道。
关键词:网络语境;新闻真实性;媒体公信力;采编流程;优化路径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媒体融合不断走向深入,对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要求日益提高。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与灵魂。然而,在网络语境下,失实报道却难以杜绝,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在采编实践中,报道时效性与新闻真实有时会成为一对矛盾。当然,讲究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每个记者的职责和业务要求,但如果只是片面追求报道的“快”而忽视报道的“真”与“准”,不但会明显扰乱新闻传播秩序,还会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一、新闻失实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网络语境下,新闻的信息源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有的是流言和小道消息;有的是网民提供的传闻;有的甚至是故意散布的假消息。而传播主体、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又使传播现象复杂化,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平台和部分网站根本没有尽到“把关人”的责任,导致监管失实报道和虚假新闻的难度在不断加大。目前,在各平台传播的失实新闻主要有几种类型:一是未经查证、纯粹是为了博眼球的捕风捉影报道;二是凭空编造、没有事实根据的虚假报道;三是经过刻意加工的浮夸报道。
有的大众传媒为了与自媒体抢时效,片面追求报道的首发权,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只要有关注度就会予以及时刊播。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不幸逝世。这一消息最初经历了抢发误报求证澄清——正式发布的“乌龙”过程,造成的是舆论场上的波澜起伏。当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还没去世时,有的媒介机构居然就抢先发布悼文,接着各大媒体纷纷转发、缅怀,然后又是辟谣又是致歉,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等社交媒体更是到处转发,硬是把天下无双的国士离去之伤,演变成了一部让人不愿意看到的荒诞闹剧。最终,国内的主流媒体精心策划组织,积极主动介入,准确把握基调,发挥了正确的引导作用,有效消弭了“乌龙”带来的负面影响。[1]
网络语境下,失实报道和虚假新闻带有非常明显的网络特征,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无中心化为失实报道和虚假新闻提供了滋生的温床。2021年4月,浙江省杭州市野生动物世界的3只金钱豹出逃,由于个别媒体抢发不实信息,导致网络媒体纷纷转发,结果出现纷繁复杂的舆情,从而使多个话题冲上热搜榜,金钱豹出逃的社会新闻最终酿成了社会舆情。在社会公共事件中,新闻报道一旦失实,极容易演变为严重舆情,意外增加政府应对和处置的难度。[2]进入融合传播时代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边界被打破,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成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纸媒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实行跨平台的多媒体传播,电视则更加普遍地实行了长视频和短视频的多屏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对新闻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的运动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事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原先真实的报道有可能失去真实性。在新闻事实的发现与传播过程中,由于报道者存在着个体差异,难免会有主观色彩。但记者采访作风扎实还是浮夸,会严重影响新闻的真实性程度。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专业记者和编辑都应该成为新闻真实的“把关人”。尤其是新型主流媒体的记者,在通过网络获取采访线索时,更要对信息源进行过滤与梳理,不被未经证实的信息牵着鼻子走。
二、新闻失实会对媒体公信力构成严重损害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时效性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既矛盾却又互相联系在一起。首先,真实与时效互为依存,既是新闻报道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属性,也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如果缺乏真实性,便成了失实报道、虚假新闻甚至谣言;如果没有时效性,便成了历史而不是新闻。因此,真实性是时效性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真实性的失实报道和虚假新闻,时效性越强,破坏作用就越大;其次,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互相包含。对新闻报道来说,真实与时效的对立是比较普遍的,但从每篇具体的报道来看,又可以是矛盾的暂时缓解,二者获得了相对统一;最后,报道的时机性是真实与时效同一的内容。新闻的时效性包括新闻发布的时机,传播者为了考虑新闻在一定时间内的社会效果,会把新闻安排在最为有利的时机予以发布。因此,如何把握好报道时机,既能反映出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也能体现出新聞传播者处理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二者关系的业务水平。[3]
对新闻的发现是一种认识活动,新闻真实首先是认识论层面的真实。在认识过程中,事实客体的表象、结构、属性、本质和关系等,需由认识图式反映、转化为观念形式。[4]失实报道在网络空间反映出来的更多是一些虚假新闻,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对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无法设置门槛,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由于网络平台的“把关人”相对缺失,对新闻真实性的监督审查机制还有待完善。许多道听途说的不实信息,只要能吸引眼球带来流量,就会很快地进行传播。
现如今,有的媒体为了抢“独家新闻”,追求阅读率、收听率、收视率和点击率,淡化了对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新媒体平台的新闻信息,单纯追求一个“快”字,但结果往往由于报道失实而使自己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
在新闻价值诸要素中,时效性只是之一,而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又是多元化的,“快”不是媒体间竞争的唯一制胜之道。有时,光是为了追求时效的新闻即使不失实,也往往只是浅显的表层报道。当然,新闻报道失实带来的负面效应十分严重,是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损害。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是党和政府公信力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失实报道和虚假新闻在主流媒体各大平台的刊播,不但会严重损害主流媒体的形象,也会给党和政府的形象抹黑。
主流媒体要不断增强公信力,就必须时刻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第一,报道的新闻必须准确无误,是客观存在的、确实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而不是记者道听途说或随意杜撰的;第二,报道的新闻必须是切实可信的,包括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原因、结果等要素必须齐全,并且都是无懈可击的;第三,报道的新闻既要符合宏观真实也要符合微观真实,而不是“孤立”的真实,也就是所报道的事件本身必须真实、客观、全面并具有连贯性。
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传播时代后,信息的高速传输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时效性在新闻传播领域中会被更加重视,这也是媒介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如果片面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不但会催生出更多的失实报道和虚假新闻,还会使部分编辑记者不顾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破坏新闻传播秩序。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现在人们基本上是在通过网络渠道获取信息。而主流媒体由于实行移动优先和传统媒体跟进,许多新闻往往是在网络平台首发,这就需要把坚持新闻真实性的理念和实践延伸到新媒体领域。
三、优化采编流程是杜绝失实报道的有效途径
网络语境下,新闻采集的渠道与发布的平台已经多元化,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变得不可控制,真实性不强的新闻报道更容易误导广大受众。对此,新型主流媒体要处理好新闻报道真实性与时效性的辩证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分题材选择。对真实性和时效性从新闻价值的多向度去考量,不一定在真实性和时效性间作出被动抉择,完全可以从中寻找结合点,根据不同题材对发布时效要求的差异找准侧重点,在预测传播效果的基础上,确保时效性与真实性及准确性的平衡;第二,维护公共利益。在面对不确定的新闻信息时,主流媒体是否进行快速报道,都要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前提;第三,注重后续报道。对事实信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主流媒体为了抢报道时效可以实行粗线条的报道,对一些内容细节进行回避,以待通过后续报道和跟踪报道进行完善与补充。[5]
传统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把关是事先把关,网络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把关则是事后把关。网络媒体出于流量的考虑,通常会过度追求新闻信息的猎奇性、新鲜性和刺激性,往往会忽视信源的可信度与信息本身的真实性。[6]虽然网络已成为新闻传播与信息接收的主渠道,但新闻真实性这个老话题还必须经常强调。新闻传播活动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确保社会稳定中作用明显,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要在大胆利用新技术、运用新手段,建立新平台、开辟新渠道的基础上,时刻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通过不断优化采编流程来建构杜绝失实报道的有效路径。[7]
要杜绝失实报道,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好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辩证关系的问题。前者主要是指本质真实和总体真实,一般体现在报道题材的把握、报道内容的取舍和舆论走向的引导等方面;后者是指新闻要素的真实、具体事实的真实和报道细节的真实等。宏观真实是微观真实的本质体现,微观真实是宏观真实的存在基础。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就是既要讲究单篇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要能从全局的高度把握报道的整体真实。[8]
在网络语境下,要确保新闻真实性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传统方式,以建构真实为基础;媒体深度融合后由新闻传受主体变化带来的新方式,即以对话真实为基础。
一类方法是建构真实——新闻真实性实现的典型方式。新闻真实性并非简单地反映或者再现事实,而是传播主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主观意向去认知事实。当然,这种建构必须以事实真相为基础;另一类方法是对话真实——融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的实现方式。新闻生产与传播主体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后,新闻真实性及其实现并非由传播主体独立决定,而是由各类主体共同决定。因此,要通过不同主体的对话和多元主体的参与,呈现新闻背后的真实。[9]
在视频文本已被各类媒体看好并深受广大受众和用户欢迎的融合传播时代,各级新型主流媒体要经常性地推出现场直播报道。这既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也能够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只有在事发地点对事件、当事人和目击者开展采访的同时进行实时报道,才能以第一时间和第一现场向受众提供可信度高的新闻报道,并增强他们的在场感和现实感。网络语境下的融合传播,采编流程与传统媒体时代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融合传播的运作过程中,对采编流程实行进一步的优化就显得更有必要。虽然融媒体的发稿程序比以前明显简化,但杜绝失实报道、紧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却始终不能放松。
网络时代对媒体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部分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偏低,结果造成新闻真实性无法得到时刻保证。为了净化新闻媒体从业环境,对那些屡次发布失实报道和虚假新闻的记者编辑不但要进行严厉处罚,还应及时把他们调离采编岗位。[10]要杜绝失实报道,除了要求编辑记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外,最重要的是要优化采编流程。虽然融合传播减少了新闻产品的生产环节,但更要加强监管措施,健全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制度保障。
四、结语
时效性是新闻价值中的重要元素,一条新闻如果没有时效性就不能称为新闻。但追求时效性不能绝对化,而是要充分考虑综合性的实际传播效果,只有用相对的眼光来看待时效性,才能避免失实报道和虚假新闻的出现。
当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传播平台与传播渠道也已经多元化,新型主流媒体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的报道则普遍实现了矩阵化。对此,新型主流媒体在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进程中,更要注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坚守,并把其当作在网络语境下进一步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 朱定,吴金,李伟锋.流量时代讣闻报道的经典案例:以湖南主流媒体报道袁隆平院士逝世为例[J].传媒,2022(6):63-64+66.
[2] 陆勇强.从热点事件舆情生成看新闻真实性[J].新闻战线,2021(16):103-105.
[3] 刘月英.新闻“时效”与“真实”的辩证关系[J].新聞采编, 2008(1):10-11.
[4] 杨保军,刘泽溪.符号学视野中新闻真实呈现的历史变迁与内在规律[J].当代传播,2022(2):11-16+34.
[5] 李旸,陈锐.论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关系新闻前哨,2021(11):44-45.
[6] 钱毅君,孙愈中.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J].新闻论坛,2019(4):77-80.
[7] 同[6].
[8] 孙愈中.新闻报道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再探讨[J].新闻论坛,2017(3):44-47.
[9] 姚琦.融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的实现方式[J].出版广角,2018(15):70-72.
[10] 许彩芳.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的探讨[J].记者摇篮, 2020(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