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是低年级儿童学习与阅读的重要文体样式。本文尝试以郑春华的“长大了的大头儿子……”“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故事为例,探讨低年级故事书的阅读任务设计。
【关键词】低年级,故事书,阅读任务设计
儿童故事是儿童文学重要的文体样式之一,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从不同角度划分为不同类型。综观统编教材一、二年级的课文、语文园地、“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板块,涉及的篇目、书目,包含民间故事、创作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还有当代儿童故事、历史上的儿童故事等,占比高且类型多样、内容丰富。
在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以及“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的教学建议下,设计驱动儿童阅读故事书的任务,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本文尝试以郑春华的“长大了的大头儿子……”“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故事为例,探讨低年级故事书的阅读任务设计。
一、以恰切的选材组材,开启故事书的阅读
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之“读读儿童故事”中,推荐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书目,并发出吁请:“你还读过哪些儿童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分享吧!”“快乐读书吧”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更开阔、更丰富的作品。如何选择与组织文本资源,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
1.指向成长的书目选择:“长大了的大头儿子”
“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讲述的是幼儿园阶段的儿童生活故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自1995年同名动画片首播,至今已将近30年,其鲜明的父子形象及有趣的故事深入人心。作者郑春华还创作了“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故事,主人公马鸣加被誉为“长大了的大头儿子”。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主人公在学校发生的故事,对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在故事书的选择上,教师可以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拓展到“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故事,并将后者作为阅读重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部作品的联结也是故事角色与儿童读者共同成长之间的“幼小衔接”。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低年级学生既可以回望熟悉的幼儿园故事,又能感受到其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相似的境域,有意思且有意義。
2.与不同层面、任务匹配的篇目考量
“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一共十本书,每本包含十篇小巧且相对独立的故事。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阅读速度较慢,可以采取一学期读两本书的方式。比如,二年级下学期就从第一本和第二本读起,然后从不同层面、根据不同的任务,再聚焦相应的篇目。
低年级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很多时候需要成年人的帮助。教材编写者深谙这一点,了解低年级学生须经历从共读到自读的蜕变过程,因此,专门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等板块,且在教材中多次强调: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与自主阅读互相依存、合力推进。在这三个层面上,教材、教师、学校是核心,扮演着引领与指导的角色。在阅读任务的设计中,教师须依据共读与自读不同层面的不同目标,进行篇目的选择与组合。譬如,涉及家庭亲子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的,可以设计相对灵活的任务,鼓励更自由、宽泛的篇目阅读;对于校内师生共读,则要抓住教学契机,聚焦特定问题与具体作品。对此,笔者在之后的任务设计中会有进一步论述。
二、以系列任务设计推动故事书的阅读
教材内单篇儿童故事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读”“说”“讲”等任务上,具体包括朗读课文、口头复述故事、口头评析故事、口头编创故事等,随着年级的递增,逐渐增加图文创编故事等,形成以“读— 说—讲”为主的多样态学习任务。这些任务设计,可以在故事书的阅读中进行迁移与运用。
1.揭谜解疑,“趣”读故事书
通过对一个小故事或故事片段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这是常见的导读方法。在“非常小子马鸣加”的激趣导读中,教师可以转变方式——不直接讲述故事内容,而是描述、渲染其他小读者的阅读反应。譬如,很多学生读了《马口鸟力口》的故事后,着迷于把别人的名字拆开来读,还遗憾自己的名字怎么不能拆成多个字,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教师对故事设置悬疑,使得没有读过故事的学生,会萌发赶紧读一读的兴趣;读过的学生,会有分享的愿望和再读的兴致。接着,教师继续引导:书中还有几个与名字相关的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另外,请爸爸妈妈讲一讲你名字的由来和寓意。这样一方面将文本与生活联结起来,另一方面也为后续讲故事、评故事、写故事做准备。
为了推动与调控阅读过程,教师还要设计细致、可操作的任务。“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可以被看作是糖葫芦串儿式的故事结构,每本书好比一串儿糖葫芦,每串儿糖葫芦上有十颗红果,即十篇小故事。教师将两本书的阅读记录单绘制成两串儿糖葫芦,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故事,在糖葫芦串儿的一个小红果上写下故事篇名与阅读日期。同时,让学生预测:谁有可能最先填满这两串儿糖葫芦?你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能够完成?通过这样带有揭谜解疑性质的问题,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最喜欢或者印象最深刻的某篇故事,在小红果上用不同的颜色和扩大外圈的方式标记出来。在学期阅读活动结束前,收集整理学生的阅读记录单,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长及阅读偏好,为后续“云上讲故事”和“课堂评说故事”做准备。另外,在阅读单上用醒目的字写上“长大了的大头儿子”,让其与学生之前观看动画片时的视听经验联结,也与学生所产生的和人物“一起长大”的心理联结。
2.录制音视频,云上讲故事
讲故事的任务设计,由教师布置,带动家庭阅读和班级阅读,进而细化为连续的活动。首先,“摘取”之前阅读记录单上最醒目的那颗小红果,也就是选择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在家中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兄弟姐妹听。然后,请家人录音或者录像,将其分享到班级的网络平台上。这样,一人讲一个小故事,最终就汇成了很多个故事的“云上故事会”。D4D601B0-1EE0-4F18-983E-BE08F7FB5320
在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参照统编教材儿童故事篇目的课后练习题,将任务设计与方法策略进行迁移与运用。以《马口鸟力口》为例,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支架,帮助学生完整、流畅地复述故事。例如,复述故事时,可使用原文中的一些词语:“抱怨、规范、放弃、报幕员、朗诵、排练、荣誉、涨得通红”等;也可以用这样的结构来讲述:“马鸣加不想上语文课了,因为……妈妈说……但是马鸣加觉得很难……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报幕员……大家都笑了,马鸣加脸涨得通红。”在复述故事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教材提供的方法,譬如借助图画记忆并讲述故事;借助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短语或结构图,串联故事并进行讲述;通过提示语创设情境,回顾并讲述故事。
“云上故事会”的分享,有可能是几个同学讲同一个故事,可能出现相同或不同的讲法,互相学习;也可能讲不同的故事,可以互相充实内容。教师则根据学生讲故事的情况,在后续的“评说”课堂上予以相应的反馈,使每一个任务尽可能有落实、有指导。要指出的是,在“讲”与“说”的活动中,可以统整一、二年级“口语交际”板块的相关内容。例如,“讲故事的时候,声音要大一些,让别人听清楚”;“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对感兴趣的内容多问一问”等。在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将听、说、读、写板块的内容贯通与整合,有时是必要且有益的。
3.围绕要点与议题,课堂评说故事
统编教材低年级“快乐读书吧”中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要点是:主动阅读,亲子共读,借助图画和拼音阅读;学会分享,交换图书;认识封面、书名和作者,爱护图书;学会看目录,乐于分享。在课堂评说的任务设计中,教師可以先利用“非常小子马鸣加”的不同版本,引导学生观察其封面、目录设计的相同与不同。例如,春风文艺出版社和天地出版社的两个版本,前者是全彩插图,拼音标注,明亮的漫画风格,书后附有小读者可以参与的阅读活动,勒口有作者的中英文介绍;后者有作者自己写的序,还有几位主要角色的长相、性格、爱好等介绍,书后附有学者的书评和小读者的读后感等。
其次,聚焦有拼音标注的春风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非常小子马鸣加2 ·着急长大》的目录,发现故事的时间轴:《放寒假喽》—《开学第一天》(一年级第二学期)—《三八妇女节》—《六一节的愿望》……这时,教师还可以出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目录,让学生发现其不同的排列方法:找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大头儿子和围裙妈妈”“大头儿子和胖胖的外婆”“大头儿子和隔壁大叔”四个板块,每个板块下面有六篇小故事,也非常有趣。
最后,聚焦议题展开讨论。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议题,围绕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充实理解。比如,读《马口鸟力口》时,让学生说一说书中其他关于名字的小故事,譬如《两个名字》《语文课代表》《特别的一天》等。以《语文课代表》为例,试着讨论“起外号”的问题。这也是故事阅读以及日常生活中,儿童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评说时,请学生关注故事中马鸣加的变化:一开始特别起劲儿地给同学起外号,后来却“笑不出来了,瞪眼睛、板着脸”,为什么?通过故事情节与人物变化,让学生体会“给人起外号”和“被人起外号”的心情。
儿童故事的功用、乐趣,或许就是在教育中不乏温情。郑春华深谙儿童心理,她知道他们“喜欢看表达他们心愿的故事;喜欢看在他们争取做好学生的过程中不小心犯的错怎样被大人理解和原谅;喜欢看他们想做好事而做出来却变成坏事以后大人不发火,而是怎么样耐心地听他们讲清楚;喜欢看大人认真地帮助他们消除烦恼,而不是把他们的烦恼不当一回事……”[2]。
4.敢写乐写,文图创编当作者
故事书的阅读任务设计,不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或者读的方式。口头复述故事、口头评说故事甚至表演故事,这些任务设计都是阅读活动的一部分,并且能帮助学生推进阅读,增进阅读理解,提升阅读能力。写话亦然。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相机渗透写话任务,使写话练习不囿于教材已有的寥寥数次。写话的频次、多样性,都会影响学生写话能力的提升。在写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满足于读者身份,还能体会到身为作者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这部分的延伸活动,一是请学生参考天地出版社的版本对马鸣加、丁转转、苏多、提子等的“人物介绍”,为同学、老师或家人写人物介绍。可以采取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人物的年龄、长相、性格、爱好、优点或者与众不同的地方。二是给爸爸、妈妈讲一件班里的趣事,请他们帮助用文字记录。也可以模仿图画书《蚯蚓的日记》,用图画加文字的形式写一写、画一画班里的趣事。这样,将全班同学创作的故事合在一起,设计一个封面,列出目录,就变成了《我们班的故事集》。如果学生能坚持每天或者经常记录班里的趣事,日积月累,还可以创作出一本属于自己的故事集。
三、任务设计的注意事项:添乐趣,助理解,促表达
儿童故事的阅读应从教材内往教材外延伸,从课内往课外延伸,不要加载太多、太重的任务,以免破坏或阻遏儿童的阅读兴趣。如果有阅读任务,譬如填写阅读记录单,可以由教师印制简洁鲜明的图案,譬如葫芦串儿样、花瓣状、车厢状、树枝状等,在方便填写相关信息的同时,兼具观赏性和趣味性。其中的“一句话读后感”,可以亲子完成,即儿童口头表达,父母代为用文字记录。总体来说,要多采用口头说一说、讲一讲的方式,可以是教室内正式的讨论,也可以是家庭内轻松的聊天。这些任务与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相契合,即“听故事、看音像作品,复述故事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3]对于儿童来说,激发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体会阅读过程中与故事人物的情感共鸣是重中之重。
低年级儿童故事的阅读任务设计与实施,整体来说,可以粗略一点,更重视儿童对故事的整体感知,包括情节、角色等。在此基础上,拎出文本中一两个闪光点进行开掘即可。阅读任务设计的初衷,一是为了通过活动增添阅读的乐趣,二是借助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三是在活动中逐步提升儿童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须要注意的是,在任务的设计与完成中,不能以活动代替、遮蔽或者干扰阅读本身。不是所有的儿童故事都需设计热闹多样的阅读活动,有时安安静静地持续默读、朗读就好;有时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提问或者对话,就可以帮助学生增进理解;有时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其自由地发挥,大胆地去说、去写、去画就好。
低年级儿童故事的阅读,除了校内的语文课、阅读课、课后服务活动等,还有就是家庭内的亲子共读和儿童自主阅读。“快乐读书吧”之“读书真快乐”中提及“我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有趣的故事书”“周末,我在书店看到了很多好看的图画书”“我读了很多书,会讲很多故事,同学们都叫我‘故事大王”,阅读的乐趣与兴趣溢于言表。从教材出发,联结课内外,联结文本与文本,联结儿童与文本,联结文本与生活,才有可能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下“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4]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春华.大头儿子和马鸣加——郑春华悄悄告诉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6.
[4]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D4D601B0-1EE0-4F18-983E-BE08F7FB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