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杰
摘 要:小学阶段是个体各项行为以及认知形成的关键阶段,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关注到学生的自身特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抓住个人可塑性的黄金时期,为后续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基础,本文将主要探讨小学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教学;班级管理;行为习惯养成
前言
小学阶段的个体模仿能力较强,正处于对外界信息广泛接收的成长阶段中,为了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要做好价值观层面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认知,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行为方面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适应能力。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提高班级管理效果,为学生塑造正向的成长环境。
一、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改变,要关注到学生的自主性意识以及习惯培养,不能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强硬灌输,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则很难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且教育不能只依赖“言传”,更要关注“身教”,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些教师要求学生记忆规则、强制学生遵守,这种管理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外部的约束和管理只能暂时起效,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也很难发挥出个体的自主性认识,不利于判断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塑造,对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负面消极作用。
(二)家长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家长都将教育的重任完全放在学校,忽略了家庭教育,实际上,父母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也会影响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应当发挥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由成长;还有一部分家长过分关心孩子,这两种方法态度都缺乏对教育关键核心的认知[1]。一些家长不关注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没有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或者采取了与学校教育截然相反的约束标准,使得学生在学习表现和在家庭的表现截然相反,这也是不利于良好行为塑造的。
二、班级管理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路径
(一)强化常规,提高学生规范意识
教师要组织学生共同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守则和规范中对比自身的差距,先做到自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初步的整改计划,由教师共同参与,引导良好习惯的形成。对于整改计划,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奋斗目标,并通过定期的复盘,纠正行为上的偏差,这种方法可以以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通过树立榜样的方法带动学生共同进步,例如,在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养成过程中,小学生好奇心强,长时间保持注意比较难,此时教师可以让班干部发挥带头作用,按时完成作业,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2]。教师要通过树立榜样的方法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和点滴小事有关,榜样的带头作用也能为学生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氛围。
(二)塑造班风,激发学生养成行为
良好的班风也是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保障,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民主管理制,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及自觉行动,例如在物品整理以及个人卫生习惯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专门检查,形成常规要求,时刻保持桌面的整洁,无论是穿戴还有卫生,班级中都要有相应的要求,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班级管理中也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例如主题班会、值日评比、班干部竞选、文体活动等等,通过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养成习惯。管理活动也是班风构建的重要构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班风的影响下,调整自身行为,学生也会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三)优化评价,加强学生自律监督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要实施多元评价措施,丰富评价的形式,运用科学量化体现激励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阶段特征,为学生带来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量化管理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实际行为根源,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教师还可以通过推进多元评价的方式体现评价的科学性,例如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等方法,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差距,同时在互评中看到自身的不足、扬长避短[3]。评价是促进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利用好评价这一资源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促进激励,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例如针对学习习惯的建立,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进步以及成长因素,不能只关注到学习成绩这一项维度,尤其針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发挥出评价的正向动力,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到自信,明确改进的方向。
(四)联络家长,提高行为养成效率
教师要和家长之间建立积极的沟通联系,形成良性互动,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习惯养成中的影响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家长要承担教育的重要职责,减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通过积极的互动,配合学校教育,提升学生习惯养成的自律性[4]。教师也要督促家长将家庭教育作为行为养成的延伸阵地,和家长之间形成管理的共同体,让家长协助教师完成日常监督管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和联动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引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制定出相关的管理计划,并及时调整,让学生认识到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并注重和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蓉.班级管理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建议[J].当代家庭教育,2020(05):40-40.
[2]冯欣.小学班级管理中素质教育的培养策略[J].科技经济导刊,2020(02):129-129.
[3]王桂梅,刘传军.初中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1):156-157.
[4]敬利.抓好常规养成教育促进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1(0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