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表演中的音乐美学体现

2022-05-15 15:17聂杨强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意境

聂杨强

摘要:钢琴独奏《中国之梦》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张朝的作品。张朝先生的创作有着浓郁的中国本土民族气息。而这首作品更是蕴藏着丰富的音乐内容,可谓是宏伟壮大。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展现出了一幅壮丽的中国音乐画卷。本文通过对《中国之梦》钢琴曲在政治、哲学、以及演奏方面的美学特征加以分析,提出要想深入了解乐曲,就必须从音乐美学出发,才能展现乐曲的风貌。

关键词:张朝《中国之梦》;音乐美学;意境

引言

音乐是一门融合技巧与表演的艺术,而钢琴表演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深受大众的青睐。在进行钢琴表演时,不仅需要表演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还需要融入个人的情感和对乐谱内容的理解,才能更加完整地表达出音乐所要传递的内涵。因此,表演者需要在演奏中提高自己的音乐美学素养,以便更好地认知和诠释作品。

一、作曲家张朝与作品《中国之梦》简介

张朝,云南昆明人,国家一级作曲家,现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张朝早年毕业于云南省艺术学院钢琴专业,后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先后学习了作曲及钢琴。他的创作范围涵盖很广,包括了交响乐、钢琴器乐、影视剧音乐等等多个艺术形式。其最大的音乐创作特点在于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吸收及表现。作品《中国之梦》创作背景来源于习近平主席“中国梦”的提出,该曲巧妙地用钢琴营造了编钟、古琴、编磬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声音,并将单一主题旋律贯穿在六个标题乐段之中,这些乐段包含了怀古、颂古、追求、灾难、复兴、憧憬。

二、钢琴表演与音乐美学的关系

钢琴做为乐器之王有着丰富的表现力,首先钢琴拥有色彩斑斓的音色,演奏者可以通过不同的触键形式营造出多种多样的声音色彩,或是晶莹剔透或是优美歌唱等等,其次钢琴拥有强烈的音响对比,能够演奏出fff-ppp的力度变化,最后钢琴做为多声部乐器能够演奏出丰富的和声。美学也被称为感性学,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的审美活动。音乐美学的概念于18世纪末期最先出现在德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探究音乐本质、规律、审美等问题为核心的学科。

钢琴表演艺术就是通过演奏者的演奏,将演奏者对于音乐内容的理解富有情感地表现出来。在音乐创作出来的过程当中,作曲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于一个个的音符当中,再交由表演者通过自身的演奏技巧及对该作品的理解再次将音乐呈现出来,以此让音乐更具有欣赏价值、更富有美感。总的来说钢琴演奏是将固态的音符转化成给人听觉上直观感受的动态舞台表现,作为一种表现方式,它不同于语言及其他艺术形式,美的音乐能够给听众直接的心灵触动,让他们在感受美的音乐的同时也成为美的传播者。

三、《中国之梦》的音乐美学分析

1.政治支撑

《中国之梦》的创作背景来源于习近平主席于2012年11月正式提出“中国梦”的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下变得日益提高,生活日渐富足,我国国力也不断繁荣富强。需要明白的是“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也包含着每个人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在逐梦过程中将自己的梦融入到国家梦想的建设中,才是“中国梦”真正的内涵。张朝老师的作品《中国之梦》的创作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所进行的,他将自己对于祖国、家乡的热爱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在作品中展现了新中国这一路走来的大概历程,也在作品的最后对美好的“中国梦”进行了展望。

2.哲学基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和”与“意境”

我国拥有着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钢琴作品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和”的思想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山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点,在文化语境上具有松散、自由的特点,这使得中国传统思维特别注重直觉,强调灵感和顿悟的作用。这些文化特点反映在音乐上也会使得音乐具备追求旋律的横向思维的特点,这不同于西方音乐构建当中的丰满立体的思维方式。

作品《中国之梦》巧妙运用多种音色变化,营造出了独特的意境之美,就像是古琴与编钟,两者互相对抗又彼此弥补,刚柔并济将细腻的琴声和浑厚的钟声完美结合。对于“意境”的描述,《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我国传统美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意境”也不断渗透其中并渐渐成为一个美学范畴。“虚实结合、有无相生,从而构成妙境”,无论是在音乐中还是我国其他艺术创作中“意境”都有体现。

这些都是基于传统文化审美当中的“仁”、“和”的理念,我国传统美学认为“和”即多种因素的相互调和,兼具阴阳、刚柔。

3.演奏中美学观念的体现与塑造

《中国之梦》塑造出了丰富的意境,“意境”是我国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美之一,乐谱中有多处标记体现着这种意境,包括“怀古”、“颂古”,“追求”等,并通过多种织体及音色的变化巧妙地塑造出不同的意境。在音乐中演奏者不仅可以对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所想要表现的“画面”进行探究,还可以在演奏中进行一定的想象以便更好地达到作曲家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如乐曲中“仿古琴”的手法分别有泛音、散音、按音等演奏手法,通过这些演奏手法来展现作品的“美”。泛音可以使声音音色更具朦胧美和幻想色彩,在演奏《中国之梦》作品时需要尽可能采用轻声触键,结合音后踏板的使用将乐曲的混响始终围绕在听众耳边。

张朝先生在曾经谈到:“古琴高、雅、静的境界与悠长余韵使它具有了很大的空间感,我索性跳出西方和声的范畴,努力寻求空间感”。如《中国之梦》中第7-23小节处,对古琴音色进行模仿,各个声部都基本采用单音构成,具有浓郁的古风气息,很好的描绘出了该曲的中国意境。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艺术也随之进入空前繁荣的道路,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必须要将中华民族沉淀的瑰宝与西方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而不是一味吸收、不懂创新,增强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去发现和探索我国古代传统的调式调性、曲式风格、民族民间音乐等。本文以我国著名作曲家张朝先生的钢琴作品《中国之梦》为例,首先阐述音乐美学素养与钢琴表演的关系,指出要准确而完美的揭示作品的内涵和风格,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就必须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钢琴作品的深刻理解,展現出乐曲背后的美学风貌。

参考文献:[1]褚晓冬,《多元文化视域下的钢琴艺术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2020,03,第90-93页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意境
春色满园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传达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光影意境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