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

2022-05-15 02:03何秀梅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生活化教学

何秀梅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推进是素质教育發展的必然,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要需求。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道德与法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从而感知到道德与法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本文将简述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从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这一观点出发,探讨实践性策略,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生活是第一性的。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生活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教学工作,让生活化教学变成常态,积极的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课堂教学,让教学进程能够更加贴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加适合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因此,本文将从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及如何在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展开讨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解析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新课标的不断修订,法制教育已经逐渐开始纳入全民教育体系,法治类课程的教学已经开始出现在中小学教育的视野当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也已经提出要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学课程应运而生,并正式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法律是每个人都应当熟知并遵守的重要行为规范,法制的普及能够养成社会良好风尚和安全的社会秩序,让国家治理变得越来越好。在这一前提下,法治思想和意识的培养也就变得格外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推进也就变得有迹可循。

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二者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不断融合,并肩前行,是密切联系且不可分割的整体。法治的普及离不开道德的教育,这也是这门课程能够开设的重要意义。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应当成为一名有德懂法的人,有高尚道德的同时能够敬畏法律,才是好的公民。道德追求的是精神层面,法治则是做人做事的最后底线,这样有来有往,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这一门课程的开设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完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和法制底线,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够自觉的受到约束。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够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灵和精神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且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在现阶段已经开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小学教师依然依赖于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仅仅靠教材本身开展单向无反馈教学,这种单一的传播过程会导致师生的交流不断变少,也会失去正向的课程反馈。除此之外,教材里所包含的内容仍旧较为单薄,其实无法支撑起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所给予的重量,如果只利用教材进行教学,难免会出现教学方式单一,知识枯燥乏味的情况,同时也会导致教材中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其次,是教师本身的素养问题。由于道德与法治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是以边缘化的方式存在的,因此在课程的数量和时间安排上都较少,同时学校和家长对这门课程也不够重视,常常会出现安排教这门课程的老师也缺乏足够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如果出现缺失,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推进也同样会出现困难,教学的开展也会较为迟缓,不利于后续教学的开展。

三、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案例分析走进课堂,创设教学情境

前文中已经提到,只依赖教材的教学内容难免过于单薄,此时案例分析的引入为课堂内容的丰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首先,案例分析来源于生活,这就拉近了教材本身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知识是具有生活性的,我们所学习的一切课本上的知识都与自己身边的事物息息相关。其次,案例分析的引入有利于教学情境的搭建和创设,适当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沉浸在真实发生的事件中去,利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难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让知识更加生活化、普遍化,也让教学的内容不再枯燥和单薄。同时,案例的可选择性空间也非常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去选择适合的案例,再融入到教案设计当中去,用恰当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生活化

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将分数和排名作为评价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唯一衡量标准,把教学的目的变得十分量化。但是其实这一行为会导致道德与法治失去思想层面的教育意义,学生一旦过于追求排名和分数,往往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自己对课本知识真正的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拿出让人满意的分数或排名,而是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明白法治和德治的重要意义,养成正确的法治思想和意识,能够初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做人方法,且能够自觉主动的受到道德与法治底线的制约,只有这样,这门课程的教学才能算是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过度强调量化的情况,而是将教学目标变得生活化。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案例分析的引入不能够完全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主观意识,因此还应当利用有效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思考,利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理解案例背后如何能够推导出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完整的参与这一案例解析的过程,组内的任何成员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思路,组长汇总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表达,实现思维共享。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实际出发,让课堂变得丰富,更加具有趣味性,牢牢把握住生活与课本之间的紧密联系,拉进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林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7(31):1.

[2]王雁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科学(引文版):00177-00177.

[3]罗征宇.新课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之我见[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000(043):197.6157CCEB-B82F-47F1-B3F4-FE1B16D27EA1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生活化教学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