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石佳文(1993-),男,汉族,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摘 要: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呈现出不断攀升之势。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滞后与产业蓬勃发展的共存是当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基于此,本文提出高职电商岗位工作室创新培养模式,通过引企入校,稳定企业项目来源,形成具有企业技术骨干与校内骨干教师、企业绩效考核与校内课程考核、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等机制体制完善的岗位工作室,从而联动企校师生多方的利益点,解决现有教学模式的痛点。
关键词:电子商务;岗位工作室;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2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由研究数据表明2020年其发展规模已达到39.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达38.6%,已远超三分之一,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国家亦高度重视数字经济,而电商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代表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总体保持良好,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模式新业态。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能够不断提高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推送产业升级优化,助力国家经济高速稳定发展。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行业、产业也加速了技术方面的改革创新,助力杭州市打造全国数据经济第一城,赋能“数智杭州”,不断创新数字经济理念,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样板。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发展将引领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杭州又提出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努力成为全国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策源地,培育以电子商务等专业为主的数字化人才,创新数字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教学改革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支柱之一,也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高职电商不断探索新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岗位工作室模式,引企入校,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堂,强化学生在工作室的实践能力,提前补足企业岗位所必需的技术技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竞争力。
1 高职电商岗位工作室发展现状
在电子商务领域,因电商行业变化速度极快,企业对电商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不断根据行业业态的变化,调整知识结构。而职业院校的知识体系很难跟上企业发展的诉求,导致院校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很难匹配企业的实际诉求。基于此,学者围绕产教融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石伟平认为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侧重于教育问题,在产教融合研究领域不仅关注教育因素,也探讨了经济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经济问题。他提出了依托于经济模式、以技能为媒介的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认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模式”的转型升级将引起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升级改造,由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向协同育人的产教融合模式转变。陈星认为以市场为中心协调多方主体,激发多元主体对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认同感,使这些主体相互合作来完善高职教育治理机制,破解传统政府主导模式存在的难题。谢琪研究了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模式,发现平等的校、企育人主体地位可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他指出为了更好地进行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需要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企业需要深入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李政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来构建产教信息平台,协调区域信息的共享和沟通;基于产教融合的理念和大数据技术设计和开发职业教育人才生涯发展体系,用以指导和改进教师绩效考核新标准。刘志敏分析了产教融合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提出要以价值链为基础来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构建新型的校企共同体。谢笑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目前的产教融合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和阐述,认为高等教育需要从这三个层面着手与国家产业系统、区域产业集群等进行系统化设计。综上所述,在职业教育日益被重视的当下,如何创新学校、企业为主体,政府、行业为重要支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提升产业和学校育人的双向结合度,从企业用人需求、学校培养人的需求、学生就业需求三方出发,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创新校企岗位工作室育人模式的新方向成为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2 高职电商岗位工作室模式创新
2.1 创新电子商务岗位工作室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于产、学、研、创一体化岗位工作室实训中心,强化课程作为校企协同的纽带作用,建立数字经济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联合阿里巴巴、ebay、亚马逊等龙头企业联合开展课程开发,引进企业新技术、创新企业新模式、完善企业新标准,并将其转化为课堂理论实践等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程资源供给,形成职业素养模块、职业支撑模块、职业技能模块、拓展提升模块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思政+素质+技能”兼顾的综合型课程,依托电商岗位工作室,引入企业生产实践中的真实电商项目,并将其融入课堂理论实践等的教学内容,用以实现先进的教学内容和开放自主的教学系统。一是构建职业素养模块课程,重点强化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修养和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基础的高等教育素养得到提升,能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二是构建职业支撑模块课程,促进学生完善支撑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积累,掌握知识技能体系,为下一阶段的实战化项目运营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构建职业技能模块课程,依托资源集聚优势,融入企业电商岗位和真实电商项目,不断夯实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将实战化项目搬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提早认识及适应企业的办公实战化场景,在运营真实项目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相融合;四是构建拓展提升模块课程,提升学生针对不同行业电商发展需求的具体专项技能。通过不同模块课程的构建,最终形成课程之间模块化、课程内部模块化、模块可以灵活组合与替换的电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2.2 创新电子商务岗位工作室校企合作模式
随着职业教育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同,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引企入校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而基于岗位工作室的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有共同的利益契合点、共同的校企文化支撑、共同的成果产出等来长效地保证这一模式的有效运作。本文创新固有的校方提供场地、设备、人员,企业方提供项目的模式,提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获得显性教学成果,企业降低成本、提升产出效益,学生提高职业技能、获得报酬,教师提升行业影响力和教学成果的校企生师四方利益点,以四方共赢为目标。同时,将在岗位工作室引入真实企业项目、企业骨干专业人员、企业绩效资金、企业考核制度、人事制度、企业文化等,构建校内完全立体化的产学研创融合体机制体制,实现企业的真实项目与岗位工作室的专业课程、企业外派的技术骨干与校内的专业骨干教师、企业绩效考核与校内的课程考核、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企业管理与教学管理、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校企融合。
2.3 创新基于岗位工作室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岗位工作室将电子商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1-3学期夯实专业基础、第4-5学期提升专业能力、第6学期发展职业能力。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课程思政、根植新商科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夯实职业技术技能。
第1-3学期的专业基础夯实阶段:聚焦专业基础课程、重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同时在专业基础能力,支撑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对接“X”证书,在第一、二学期将网店运营推广初级以及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初级技能标准融入对应的课程中,第三学期将部分网店运营推广中级以及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中级技能标准融入对应课程中。第三学期期末进行网店运营推广初级和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初级技能等级鉴定,为下一年开展学徒制生产性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4-5学期的专业能力提升阶段:对接产业链,开展学徒制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研、创深入融合的产业服务实训基地,按企业按团队建立学生工作组,由企业老师和专业教师带队进入各功能岗位工作室(校中企模式)。构建创新链,以“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以工学交融的生产性项目实践和产品创新来带动电商人才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各电商岗位需要的通用能力;对接“X”证书,在第四学期将网店运营推广中级以及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中级技能标准融入岗位工作室课程中,以企业真实的 “做中学、学中做”工学交融的生产性项目来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技能应用能力;第五学期,依托岗位工作室(校中企)这一产教融合载体,在顶岗实训过程中将网店运营推广高级技能标准的融入。第四学期期末进行网店运营推广中级和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中级技能等级鉴定,第五学期期末进行网店运营推广高级技能等级鉴定。
3 结论展望
基于岗位工作室的高职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融合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企业的真实实战项目,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利益。通过“双十一”客服实戰项目,“618”实战运营活动项目充分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实战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项目和经验优势。
为紧跟杭州打造“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和全球首个eWTP实验区”,深化真实电商项目融入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打通“1+X”书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三教改革”深化“1+X”证书制度,强化教学、培训、评价标准建设,完善校企师资双向流动与考核激励机制,实现高职电子商务岗位工作室新型育人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01):1-9.
[2]陈星.以市场为中心的共治: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治理机制改革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23):56-63.
[3]谢琪,丁金昌.基于"双高"建设的高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24).
[4]刘志敏,张闳肆.构筑创新共同体 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9,(10).
[5]谢笑珍.“产教融合”机理及其机制设计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5):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