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冰魂 杜小艳 程文明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802220009);武汉商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Y004);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JY2021059)。
作者简介:万冰魂(1988-),女,汉族,湖北十堰人,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计量经济;杜小艳(1981-),女,汉族,湖北松滋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程文明(1988-),男,汉族,湖北宜昌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分析。
摘 要:针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计量分析类课程应当重点培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问题,主张“干中学”。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及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三方面总结了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经验,旨在提升经管类应用型人才运用计量手段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计量分析;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0.087
1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计量分析类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薄弱的数学基础与课程较高的数理要求之间的落差导致学生丧失兴趣和信心
计量经济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有机结合,计量分析方法基本都是以数理统计学的分析方法为基础加以扩展改造,因此要想深入理解计量分析方法就离不开数理推导。换言之,计量分析类课程的教学除了要求学生熟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经济理论,更要求学生对前期所学的《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和《应用统计学》等数学和统计学课程都有较好的理解与掌握。然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文科背景,或即使为理科背景但是其中不少人数学基础也不佳。一旦学生对于这些数理预备知识的掌握存在盲区就必然导致他们在计量分析类课程的理论学习中出现障碍,难以透彻理解,从而逐渐丧失学习信心。甚至有不少学生“一叶障目”,误以为这门课程都是繁琐难懂的数理推导,脱离实际,“无用论”盛行,进而在学习之初就失去了兴趣,这也是教师目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痛点。
也有不少高校和教师进行过种种改革,例如结合具体经济现象和案例进行讲解,避免从数学符号到数学符号的纯粹数理推导,再比如尽量减少数理推导在教学中的占比等。然而万变不离其宗,不论如何改革,计量分析类课程的教学中不可能完全避免数理推导,也就难以完全解决上述痛点。只有通过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与理论学时相当甚至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干中学”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才可能反向帮助学习加深理论方法的理解。
1.2 课程多强调理论和方法,而应用性和实践环节被弱化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除了理论环节外,通常都有会开设少量上机实践课,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有不少高校是通过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然而这些方法均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更重视理论和方法,而应用性与实践环节往往被弱化,即“重方法学习,轻能力培养”。
这种理论学时远多于实践环节课时的设置,使得学生往往出现理论部分不理解,软件操作也不熟练的被动局面。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往往也不够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少学生并未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学成了“两张皮”,遇到实际问题仍然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计量工具去解决。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学习,仅关注单个习题是否会做,单一的实验项目能否照猫画虎的完成,而不能独立自主思考,举一反三,题目稍稍调整便不知如何应对。这显然是由于学生并未能将所学的理论方法和软件实操进行融会贯通。
2 计量分析类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以上痛点,笔者进行了多年的教学改革和探索,重点针对应用型人才的计量分析實践能力提升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及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学生和同行反馈,该项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学生毕业论文的数理分析水平较前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学生运用软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2.1 课程设置改革
在任教之初,笔者所在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经济类专业学生仅开设了40个学时的《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并未为其设置任何实践环节。对大多数为文科背景的经济类专业学生来说,仅40个学时的纯计量理论讲授显然令其大部分都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因此,笔者在多年的改革探索中,进行过多种理论与实践环节一体化的尝试,例如理论教学与课程大论文结合,再例如各理论章节结束后均进行1-2学时的上机实验,这些增加计量分析实践环节的尝试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欠佳。显然,仅仅依托40学时的学习就想既让学生掌握理论方法,又能大幅提升其计量分析实践能力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进行课程设置的调整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配比,甚至开设独立的计量分析实践课程。
改革后,计量经济学课程由原本的40学时增加到56学时,增加的16个学时为上机学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和消化Eviews软件的各项操作和功能,且16学时的配置分散在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每一章节理论知识学完,立即通过上机实验,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在软件实操中消化和理解理论部分所学的方法,达到融会贯通。
同时,在“理实一体化”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结束后,同学期立即开设为期2周的独立实践课《经济分析与预测》,进一步让学生将在计量经济学中所学的理论、方法和软件操作运用到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中。根据观察,“00后”的大学生在软件操作上的掌握速度远超“90后”和“80后”,他们也更愿意接触和学习更多新软件。因此,在《经济分析与预测》实践课中,我们会教给学生除Eviews软件外的其他经济分析软件的相关操作,如SPSS或Stata软件。学生也会因为可以解锁新技能而学习劲头更足。有了前期“理实一体化”的计量经济学学习基础,学生学起新的经济分析软件会更轻松,约3-4天的教学便可以让绝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SPSS的相关操作。其后的一周多时间则由学生主导,分组独立完成从选题到收集数据,再到统计和分析以及成文的全部工作,指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辅助指导和答疑纠偏。
2.2 教学目标和理念改革
改革后,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环节,都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目标。从过去的教师主导到学生为中心,成果和能力为导向的理念改革让教师在理论部分授课中更多的结合实际经济案例与软件演示,在实践环节中也以学生感兴趣的实际经济问题为依托,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动手和探索。
独立实践课《经济分析与预测》改革后的课程目标主要有:(1)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于复杂的经济问题能够设计可行的方案,应用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与比较;能够将经济学相关专业知识和经济分析方法用于判断政策制定的优劣及实施效果;(3)能够熟练使用统计软件SPSS或EVIEWS中相关模块对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与预测;(4)能够与团队成员积极、融洽地分工合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团队合作中服从安排、积极参与工作,并与成员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关系。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自由分组,各组选择自己关注的热点经济类问题合作开展定量研究,从选题到搜集数据,再到应用相关分析方法进行计量分析,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仅对选题与方法是否适宜、研究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等一些学生缺乏经验的细节问题进行把关和指导,而全部具体研究过程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和互助性,在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能力。
在这种学生为中心和能力至上的导向下,学生为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必须回过头来将理论部分未完全消化和吸收的知识再次捡起“咀嚼”直至完全融会贯通。这种目标和理念上导向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调动了其学习和巩固相关理论方法的积极性,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在教学模式上,笔者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尝试,例如理论环节结束后进行专门的实践上机课,再比如理论环节与课程论文结合的形式,而理论和实践环节一体化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收到的效果在众多尝试中是最好的,但是这种上机课程穿插在理论授课环节的模式虽然可以大幅提升学生对理论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软件实操水平,却无法很好地让学生真正的融会贯通。由于教学采用的实验案例和数据都是专门针对特定教学目的设计好的,因此很多学生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中虽然学会了运用软件进行计量分析,但是他们仅仅知道如何解决单一问题,例如单独出现异方差或自相关如何检验与修正,而一旦面临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则显得束手无策,因为实际经济问题中的统计数据不像教学案例中那样是专为特定问题“设计”好的。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大四进行毕业设计时面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时难以很好的驾驭。因此,通过增设独立实践课《经济分析与预测》,让学生提前接触实际经济问题和真实统计数据,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将其在计量经济学中所学的零碎的理论与方法整合起来,综合的运用到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中。
在教学方法和内容设计上,主要的改革是线上教学平台和资源的运用以及差异化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往的计量经济学上机课程主要是教师运用教学案例进行软件实操演示,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后自行练习。而由于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和专注度的差异,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经常出现个别关键操作环节由于部分学生听课效果不佳而卡住或频频出错。而借助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好软件操作演示视频,在随堂演示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和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在实验内容上,笔者也进行了调整。演示实验和实验习题虽然都是针对同一章节同一问题,但是并不完全相同,学生要想完成好实验习题则必须先对演示实验有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而非照葫芦画瓢的简单套用。这种设计增加了学生实践操作的难度和挑战性,也可以反向刺激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实验内容与各个步骤。
由于不同学生的数理基础不同,未来的职业和学业追求也不同,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计量分析类课程也应当考虑到学生数理基础的差异和职业目标的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经济分析与预测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笔者就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方案。为了兼顾了数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允许其通过调查问卷与量表收集数据,并针对问卷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基本的统计分析,不强制要求其构建模型,重点培养其问卷设计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计量方面的要求相对宽松,只要能做出合理和深入的定量分析即可。而对于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优先鼓励其运用计量手段建立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与预测,要求其尽可能的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灵活、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搭配多样化的考核方案可以让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很好地完成研究工作,在课程中取得收获和提升。
3 结语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计量分析类课程的教学中仍存在不少痛点,教学效果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经管类应用型人才计量分析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于计量分析理论方法的熟练掌握,更需要学生能够结合理论知识与方法,运用经济分析软件,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复杂经济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改革成效总结了适用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数理基础和研究能力薄弱的经管类学生计量分析能力提升的实践环节教改经验,主张大力增加实践环节学时,增设独立实践课课程,简化数理推导,差异化考核,丰富教学案例,注重过程学习,灵活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干中学”达到切实提升学生计量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目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量教学的教师应当按照“一校一策”原则,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结合学校发展特色与优势,综合上述经验设计符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尽最大可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一切有利条件,将计量理论与实践环节进行深度、有机的融合,以期提升学生的计量分析和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尹今格,宗毅君,金晓梅,等.基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经济师,2021,(11):226-227.
[2]顾天竹,张帆,陈颖,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探索[J].财会学习,2021,(22):171-173.
[3]曾茜.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科技资讯,2020,18(29):113-115.
[4]何金财,王佳楣.应用需求导向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考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0,(24):90-93.
[5]方国昌.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09):202-203.
[6]万冰魂,周恩德,李雪涛,等.基于OBE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8,(12):26-31.
[7]李劼.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論坛,2014,(1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