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营
【摘要】在新时期高中生物教学工作中,如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一直是广大教师极为关注的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通过“问题探究”方法的介入,可以让学生循着探究型问题开展递进式学习,不断增强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本文以此为线索,重点阐述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探究”与学生应用能力塑造的相关议题,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提出了促进学生应用能力成长及强化“问题探究”的思考和建议,希望对高中生物教学工作带来积极启示。
【关键词】问题探究 生物教学 应用能力 实践应用 知识点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4-0145-03
随着高中生物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以学生探究意识、实践能力与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工作正发生着显著变化。一方面,对高中生物教师来说,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的递进与升级,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思路和模式,调动学生的立体思维与积极性,着力培育学生的应用素质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受到高考的压力,高中生物教学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这给教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挑战,相关问题要得到各方关注和重视[1]。从问题式教学的视域入手,着力培育高中生的生物探究意识和应用能力,确保学生实践应用素质的发展,将对高中生物教学产生全面影响,相关问题的推进要在不断的创新与完善中得到更好的解决。
1.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探究”的内涵界定
所谓“问题探究”,即通过教学中具体问题的设计和引入,引导学生开展针对性探究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探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其融入了问题式方法和探究式方法,可以着力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让学生由知识到思维层面的认知、理解向实践层面的问题排查与解决演进,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学习逻辑闭环。
如,在人教版必修2的“生物的进化”系列教学中,通过设计探究型问题,让学生由日常生活对各类生物的特性观察入手,形成感性层面的疑惑和探索欲,之后辅以科学的教学策略,逐步引导学生走入生物进化的知识体系中,开展针对性的探究、分析与研判,最终形成知识点的积累与实践应用的升华。因此,“问题探究”是基于学习问题开展的探究性实践活动,融合了思维意识与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素质提高具有显著意义。
2.高中生物教学“问题探究”与学生应用能力塑造的关联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思维与模式,确保学生生物理念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将对生物教学产生决定性影响。由此,通过有效的“问题探究”教学策略设计,致力于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已然成为了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诉求。尤其是考虑到生物课本身就以实践性、实验性和应用性为基本特征,因此通过教学手法与策略的改进,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无疑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点任务。
以问题的探究为导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循着问题的线索开展个体或群体探索,将平面化的生物学知识立体化、场景化,在感知、分析、理解、互动中形成应用型思维,提升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能力[2]。如,通过对细胞能量供应的知识分析,设计导引性问题,诸如“细胞能量的来源”“细胞能量如何转换”“细胞能量如何实现持续供应”等。以具体的探究式问题为“标的”,让高中生在分析、探索、思考与互动中形成应用意识和能力,进而逐步提高思维敏捷性和实践创新意识。据此可见,“问题探究”实际上以抛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生物探究积极性和行动自觉,这对于提升高中生的应用能力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从另一个维度看,教师借助探究式问题的设计,可以进一步简化课堂教学流程与步骤,将重难点转化为问题就会明晰化、指向化,在突出教學重点的同时提高了教学针对性,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增强其实践应用思维。比如通过设计“DNA的遗存特性、结构与复制”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DNA系列知识点建构起全面系统认识,在扫除疑惑的过程中让学生提高生活化的感知与应用能力,主动对照社会生活中的DNA现象和应用场景,逐步提高生物学习能力。总之,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塑造与提高,这是一个科学知识学习演进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向实践应用有效转化的过程,对高中生物教学具有珍贵的价值。
3.高中生物教学“问题探究”与学生应用能力塑造的融合思路
从高中生物教学的现实需求入手,增强“问题探究”方法与学生应用能力塑造的关联,借助问题的设计和探究模式的设计,确保高中生生物思维拓展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实现有机发展。
(1)搭建探究问题情境,细化课堂教学层次
随着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正面临多重考验。对于高中生来说,面临高考、分科的现实压力,如何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大幅度提升学习效率,一直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问题[3]。从生物教师角度看,细化课堂教学的步骤与环节,千方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必须以问题作为基准,引导学生开展针对性探究、研究,增强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理解和认知,凭借问题探究提高应用能力。通过对重要知识点的解读,建构全新的问题式情境,让学生针对问题开展分析、研判、合作、探究,可以更好地突出课堂学习的层次性,实现学习效率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搭建探究情境,加强学生引导,促进教学走向深入。
如,在人教版必修2第5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情境创设的方式,融合探究式问题,可以更好地推进教学,确保学生扎实掌握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具体是,教师预先制作PPT课件,运用文字说明、图片演示、纪录片影像等素材相结合的方式,对本节重要知识点进行概括,让学生认识遗传病对人类的显著危害,同时联系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开展反思。在授课时,设计四类问题:(1)什么是遗传病;(2)遗传病对人类有哪些危害;(3)人类如何开展遗传病的监测预防;(4)人类基因组计划对控制遗传病有什么意义。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让学生由疑惑进入知识点的探究,并与周围同学开展互动合作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此外,在授课中教师还可以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明确遗传病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同时对其危害有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通过探究式问题的设计,课堂情境更为立体,学生可以循着问题开展分析学习,这样既提高了知识学习的效率,也促进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考。
(2)推动合作式教学,深化互动探究类学习
用“问题探究”类方法推动高中生生物应用能力的塑造与提升,关键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实现“精准发力,分类指导”。比如,通过合作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组建课堂学习小组,就某个知识点、疑难点或具体问题开展互动探究,这样可以在开放和谐的气氛中开展多元文化交流,利于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分组的合作探究为依托,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学习问题,实际上等于给学生指明了探究方向,其效果是十分突出的。按照每6~8人为一个小组的规模,确保学生可分为若干小组,就具体问题、知识点进行互动沟通,大家各抒己见,形成思维与意识的交锋,这样不仅可以碰撞出思维火花,也可以“蹦出新点子”。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彼此扶持互动、思想交融,学习深度进一步增强,也可以明确生物知识与现实应用的联系,进而形成实践应用的惯性。
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2的“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学中,通过设计探究式问题,让学生分组探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基因和染色体如何对遗产病产生影响”“基因与染色体在生活中有何表现”等问题。学生通过分组探讨,可以明晰看似抽象的基因和染色体,实际上决定了人类的长相与生理特性,也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通过问题的引导,深化的合作式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明晰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合作式学习能够增强高中生对生物知识的多维度认知,进而形成立体思维能力。以探究式问题为牵引,学生可以在知识合作探究中通过相互质疑与思维火花的碰撞生发出全新思维,逐步养成发散思维习惯,这些都是学生生物应用能力培养的重点。教师的作用就是全程参与、给予适当点拨,确保合作探究顺利,促进互动探究取得最佳效果。
(3)密切关联现实生活,塑造学生实践意识
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诉求就是突出知识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味生物学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的关联[4]。通过有效的现实生活教学联系,能够突出生物学知识的显性功能,这是学生应用能力塑造的起点与落点,源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问题探究”为重要策略,让学生明白生物学与实践的内在联系,掌握基础的应用型知识,形成实践思维与应用能力。
如,在人教版必修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一节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观察类问题、课外探索类问题,让学生就相关问题开展课下探究,运用查资料、上网搜集相关新闻报道、开展小实验等方法,感知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如何经历自然的选择,如何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如今的面貌。比如,让学生通过探究“人类与黑猩猩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和共同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下关注日常生活,查询与黑猩猩研究相关的论文、纪录片和著述,并與人类学的研究开展对比探索。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学生能够从生物学视角对人类的定义进行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黑猩猩与人类的异同点进行明晰的感知。借助生活类问题的探索,学生可以走入知识点深处,明确生物学广泛存在并影响社会实践的基本要义。类似的策略其实脱胎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本体,即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探究实际生活,形成对生物学的全面理解,并逐步建立起应用意识。
在探究过程中,随着问题的解析和解决,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生物应用和解剖能力,这是高中生后续开展生物学习的重要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开展动植物观察及实验,让学生学以致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提升学习效果。总之,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以所学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自觉,让生物知识成为学生解读、分析生物世界的“武器”。
(4)设计反馈性问题,提升学生知识回溯能力
以反馈性问题的设计为依托,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点形成二次理解与分析,这样便于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全面的思维认知。以“反馈性问题探究”方法着力提升高中生的生物应用能力,要注重教学全流程的把控,尤其是提升课堂教学后反馈与反思的质量,实现学生知识的回溯与“回头看”,这是增强学生生物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更是检测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就反馈性探究问题开展“回头看”,查找学习中的不足与缺失,然后开展互动交流,为增强学生知识应用提供支撑。教师要合理设计反馈问题,预留时间课堂即时开展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生物应用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率[5]。以反馈性问题为抓手,课堂教学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学生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提高反向认知,在巩固所学知识中增强思维活跃度,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在人教版必修1“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节教学后,教师可以预留出10分钟左右时间,交由学生开展知识点回溯与探讨,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印象与认识,提升应用能力。比如,通过设计“细胞由哪些分子组成”“生物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发挥什么作用的”等问题,让学生回过头来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体思考,然后联系日常生活开展立体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开展个体及群体辅导,点出关键性问题,在学生开展探究后给出精确简要的解释,让学生形成系统思维,扎实掌握本节核心知识点。反馈式策略,可以强化当堂与课后反馈,提升学生知识回溯与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结语
综上所言,随着高中生物教学课程改革的推进,进一步关注学生生物“问题探究”的开发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成长,业已成为教研教学各方探讨的焦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学习思维的升级,最终形成完备的生物学应用能力。尤其是通过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和实践应用有效设计,促进学生生物知识点的理解与升级,可以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由感知向理解、由掌握向运用、由运用到能力提升转变。为此,要设计给力的探究性问题,提升问题导引教学的效能,实现高中生生物核心素养与应用能力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小红.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导学,2017(23):42.
[2]李郑娜.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刍议[J].文理导航(中旬),2021(3):66-67.
[3]张亚琼.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J].新智慧,2020(26):92,94.
[4]娄志义.例析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生物学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学,2021(2):78-80.
[5]颜春兰.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刍探[J].成才之路,2019(3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