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磊 赵佳颖 云兵兵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群星计划”项目(QX2018M98);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901216007);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SZJYY-20111)。
作者简介:孙磊(1982-),男,汉族,山东枣庄人,管理学硕士,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讲师,研究方向:企业融资与并购。
摘 要:基于微观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视角,明确合作办学框架下中外教师在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方面的责权内涵,能够促进中外教师发挥教育教学职责、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结合合作办学的优势与特色,形成中外教师的协作机制,即配合管理、服务教学的协调机制与协同、共享、合作的作为机制,有助于解决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利用瓶颈,不断提升合作办学质量。
关键词:合作办学;中外教师;责权内涵;协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9.024
0 引言
合作办学是创新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水平的可行路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提升涉外办学水平,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全面提升合作办学质量”。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20日,本科层次正常招生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分别为61个和661项,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力角度看,都在合作办学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作为合作办学模式的排头兵,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与成效在教育改革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从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来看,一般是以人力资源的进出即引进教学、输出学生为主要合作形式,以概念資源即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引进为主要合作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外方教师无疑是实现的载体,通过其传递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内化教学方法,完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本土化落地。但现实表明,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学生、管理机制、课程教学、沟通合作存在突出问题,特别是课程教学方面尤为显著。事实上,从微观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角度,在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中外教师责权内涵的基础上,采取有效举措形成中外教师的协作机制,有助于破解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利用困境,提升合作办学质量。
1 中外教师的“责权”内涵
中外合作办学框架下,基于微观教育教学活动视角,中外教师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承担教育教学职责并享有相应权利,这一方面具备传统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有着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自身特色。
职责方面,中外教师需要共同遵守教学管理制度、接受教育教学考核,承担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的学生管理责任并配合其他场合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要有效组织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馈,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法应用以及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等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服从专业培养要求、服务学生需求定位。同时,合作办学的性质也要求中方教师尤其是合作教师主动帮助外方教师适应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按要求承担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高效完成教学活动即外方教育资源的本土化嵌入;外方教师也需要在意识和行动上尽力配合中方院校各部门的相关制度要求,并与中方教师、合作教师保持沟通、协作,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权利方面,中外教师可以要求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充分的教育教学设施、维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客观公正地进行教育教学考核、接受教学体验反馈并及时做出调整,要求学生管理部门有效规范学生日常学习活动、赋予教师相应的学生管理权限、协作支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特别是具有根据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设计、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进程以及利用教学反馈评估教学目标的权利。当然,合作办学的形式也赋予了中方教师尤其是合作教师对外方教师一定的选择权、监督权和评价权,在外方教师聘用、使用和考核过程中发挥作用;外方教师同时也会在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获得一定的优先权、便利性从而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国情校境、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 中外教师的“协作”机制
合作办学模式下,外方教师是外语情景教学的引介者,是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者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实践者,其作用在于推进外方优势教育资源的本土化落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明确中外教师责权内涵的基础上,中方教师要与外方教师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即“协调”和“作为”机制,这是责权框架下中外教师合作教学行为的约束和督促机制。
2.1 协调机制
在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学生管理三个层面,中方教师需要在教学管理部门与外方教师、外方教师与学生、学生管理部门与外方教师之间发挥管理协调、教学协调的辅助和沟通作用,形成配合管理、服务教学的协调机制。
协调教学管理部门与外方教师之间的教学管理关系。合作办学项目的外方教师应兼具专业背景和英语能力,但符合这种要求的师资相对稀缺且稳定性差。受外方高校盈利性动机的影响,很多派遣和聘用的外方教师为离退休人员,年龄偏大、身体条件欠佳、创新思维能力下降,不符合引进外智的政策初衷;同时,外方教师往往受签证政策更新、师资编制与本土课程“撞车”、教师个人情况变故等影响而不能按时授课,其稳定性也不足以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中方教师应当在教学管理部门遴选、评价外方教师的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提供评聘建议、考核意见,真正做到符合引智要求的外方教师能够被“选的出、留得住”。另外,由于外方教师大多缺乏对我国教育制度、中方合作院校的基本认识,在工作中就很难彼此理解、形成默契,这也需要中方教师尽力协调外方教师适应教学管理部门的制度规范,减少摩擦、提升效率。
协调外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组织关系。在合作办学实践中,中外课程体系的差异常常使得课程协调比较困难,中外课程的融合度不佳。外方教师承担的课程通常采用集中开设的方式,时间短、进度快、内容多,且多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内容不足,这既增加了教务组织难度,也限制了教学效果提升。同时,中方课程的安排也连带受到外方课程的挤压和冲击,在时间、进度和内容上面临额外约束。因此,中方教师应该尽力协调外方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在时间确定、进度安排、内容选择上兼顾外方、中方课程的目标要求,做到合理衔接、有序推进。再者,中外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课程内容及隐含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使得课程教学大纲要点、课业评价体系存在对接盲点,进而导致中外课程的融合出现问题。这也需要中方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与外方教师充分沟通、合理取舍,既能体现外方课程的优势所在,又能实现本土化对接。此外,在外方教材资源方面也存在原版教材难以获得、教辅资料版权限制、教材内容偏离现实需求等问题,中方教师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认知与外方教师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尽可能寻找合适的替代教材或自编讲义、达成有条件的外方资源使用权限并围绕社会需求提高教材内容匹配度。
协调学生管理部门与外方教师之间的学生管理关系。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自主学习,这可能与学团部门“第二课堂”工作的开展产生一些冲突,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同时,由于外方教师授课时间集中、学习强度大,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不适应外方授课方式、跟不上学习进度而选择自暴自弃,这种背离正常学习秩序的行为也会给学生管理部门带来额外压力。对此,中方教师应保持与学生管理部门、外方教师的有效沟通,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难度上升、效率下降,维持双方互通互信、协作共进的良好态势,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均衡发展。考虑到文化和语言差异会影响外方教师与学生管理部门、学生的沟通效率,从而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额外障碍,中方教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充当“替代”角色完成相应的学生管理职责、发挥沟通桥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果。
2.2 作为机制
在教学、交流、科研三个方面,中方教师与外方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层面有效互动,逐步形成协同、共享、合作的作为机制。
教学协同作为。为了提升外方课程教学效果,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辅导方面,中方教师与外方教师都需要协同作为。外方教师负责主导课程教学进程,中方教师则可以在辅助解决课堂教学设计、配合完成课外辅导答疑方面发挥作用,一種可行且有效的方式是建立合作教师助课制度。在外方教师正式授课前,合作教师将课程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并要求做好预习工作,完成开课准备;在授课中,合作教师配合外方教师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安排,保障教学进程;在授课后,合作教师协助解答学生预习、课堂、作业和复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消除教学盲点,通过全方位、全过程主动作为,协同外方教师实现高效教学。
资源共享作为。合作办学的小国际环境为中外教师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条件,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有利于融合中外教师的教学特点,使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消化吸收。通过建立中外教师共享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合作办学教师教学研讨会,通过E-mail、即时通讯、线上会议等便捷方式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外教学团队的有效合作。一方面,通过开展中外教师教学讲座、经验分享、技能大赛等形式,增加存量优质教学资源的展现、共享力度,提升中外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同时,学校也应列支专项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中方教师到国外院校访学、进修,进一步汲取增量优质教学资源,提高中方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意识。另一方面,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可能分布在不同院系甚至国内与国外,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应该建立开放的师资队伍交流平台,利用平台举办教学与科研研讨、经验交流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等活动,加强资源共享、共用力度,促进国内外师资的协同与融合。
科研合作作为。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对中外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具备团队合作意识,这不仅表现为教学上的协作,也体现为科研上的合作。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研可以相长,学术交流是提高合作办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当外方合作院校在特定学科领域科研水平突出、师资力量雄厚,理论上可以通过合作办学项目的桥梁作用寻求科研交流与合作,助推中方院校相关学科、人员提升科研水平。当然,现实情况可能是不少合作办学项目虽然开启了双方共同申报课题、共同承担企业委托研发课题等合作模式,但实质性的合作不多、范围不广、联合研发力度不够,双方并未在科研合作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这就更需要合作双方从院校、项目和人员层面加大力度营造科研合作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不失时机地通过引导、帮助、激励等手段促进中外双方的科研合作行为,提升中外合作办学的层次水平。
3 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材、课程和外教资源,实现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创新建设,其中外教作为实现载体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从微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视角,明确合作办学框架下中方教师和外方教师在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生管理方面的责权内涵,有利于中外教师有效发挥教育教学职责、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合作办学的优势与特色,逐步形成中外教师的协作机制,即教学组织实施方面配合管理、服务教学的协调机制与教学、交流、科研方面协同、共享、合作的作为机制,有助于解决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利用瓶颈,不断提升合作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保宇.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06):27-28.
[2]刘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发展困境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8,(04):25-30.
[3]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与外籍教师管理问题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9):48-50.
[4]王素芳.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内涵提升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42-45.
[5]董俊峰,倪杰.我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走向[J].江苏高教,2020,(11):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