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雨晴(安徽师范大学)
筝,战国时期在秦地盛行,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距离今天大约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古筝,是在中国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一件非常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可以说传承着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就在陕西、甘肃一带普遍流行。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书秦始皇时,就对中国传统筝曲演奏的生动场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段描述可见于《史记·李斯列传》中的《李斯谏逐客书》篇。上述文字中的“秦”也就是指如今的陕西地区。秦筝虽起源于战国时期(今陕西地区)的秦国,但演奏却没在当地蓬勃发展。当时,古筝也仅仅只有在榆林地区,跟扬琴、琵琶、三弦等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过。但是,榆林地区地域偏僻,文化相对落后,也导致了筝的演奏技艺还停留在古法弹奏上。经过时间的推移,古筝的演奏技法逐渐发展单一化,右手的演奏主要用大指和食指两指,左手的滑音颤音则少之又少,演奏技巧则更少的人使用筝也就慢慢地被人们忽视和遗忘。直至20世纪50 年代末,著名演奏家周延甲先生,面对日渐衰落又百废待兴的秦筝,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通过现代筝曲中运用的现代技法,再加以借鉴外派的各种技法等多种方面的研究,对陕西民间筝乐进行及时的研究和保护,并加以创新、继承和发展,终于使古筝这一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在陕西地区重获新生,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其本身独特风格特征的古筝流派——陕西筝派。
(1)撮弦和摇指相结合的方法。据史料中记载,秦时音乐多有“秦声多撮弦”的说法,也就是秦时的音乐多用撮弦的演奏方式。秦时音乐为了增强音乐旋律的情感内容,常使用右手先撮弦,紧接着再用摇指的演奏方式,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秦地音乐风格特征的独特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延长音乐的时值,达到延续音乐情感表达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摇指前加上撮弦,可以使乐句的音头加重,更加突出,句与句之间清晰明了,同时,也增强了旋律的抑扬顿挫和跌宕起伏之感。这种撮摇结合的演奏方式多出现在乐句的尾部,当一句旋律演奏完,通过这种方式使乐句前后衔接的更加自然流畅,同时,也强化了乐曲的表现张力。例如,在古筝曲《秦土情》中就有出现:在旋律刚进入慢板的时候,就有多次使用这种方法,在每句的结尾处都使用这种撮摇结合的演奏方式,使每个句与句之间的链接恰到好处,旋律流畅、优美,如行云流水一般。
(2)快速的大指托劈。在陕西流派的筝曲中,会要大量运用大指快速托劈的指法。在演奏中,最有力的手指,则是我们的大指,同时也是最灵活,运动速度最快的手指。所以,在陕西筝派琴曲的演奏中,大指的作用尤为重要。拇指的灵活、快速,加上坚定而连续的快速托劈指法,压弦或靠弦弹奏。演奏时干净简单利落,铿锵有力,就如秦地人民豪爽而率真的性格,更能描绘出秦声的慷慨激昂和哀怨惆怅的效果,调动观众的情绪。该曲中这种大指托劈的指法还是较为常见的,而且,多用于慢板中烘托情绪的部位。古筝曲《秦土情》的慢板描写的非常生动,叙述性较强,而大指的连续快速托劈多出现于慢板中两个乐句的衔接处或乐段的段落结尾处。其目的就是在于,将刚进入慢板时委婉的诉说和情绪的表达更深一步,更深一个层次,使哀怨惆怅的情绪更加生动和饱满,而慢板的尾部加上这种演奏手法则是烘托高亢的情绪发展进入最高峰。
(3)大指的双托。陕西筝派的乐曲在演奏时,为了加强旋律的歌唱性,让古筝这一单旋律乐器在演奏时不至于单调,让其旋律线条更加饱满和丰富,较为常用的就是大指的双托。双托音的演奏,就是大指向里,快速进行两弦的弹奏。上方的音为衬托音,下方的音为滑音,多以二度出现,两个音在音色上相互补充,听上去既不单调又很好地体现了秦地的地方音乐特色。加强了音效的音乐,旋律线条也得到修饰,音乐则更加具有冲击力,也是陕西筝派独特的演奏技巧和代表性的标志。
(4)挂摇的演奏方式。挂摇,可以说是在陕西筝派中非常常见而又独特的演奏技法之一。它的演奏方式是在右手进行摇指之前,中指将所弹音的低八度位置的弦,快速勾弹,然后,紧接拇指的摇指。在《秦土情》中,这种演奏方式多在乐曲的中后部分出现,并且多为整段出现。其中,指弹奏的上方八度音,加强了摇指的音头,使乐曲的层次更加丰富,给人以抑扬顿挫和跌宕起伏的变化之感。而其大篇幅的出现,则为乐曲的尾部情感释放表达做了铺垫,调动听者紧张的情绪。
1.左手大指的按弦
在陕西筝派的乐曲中,拇指按弦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技巧之一。在陕西筝曲中,“4”和“7”是在古筝五声音阶中最具独特的存在。在古筝五声音阶中,“4”和“7”需要我们左手按压常用弦“3”和“6”才会产生。而在陕西筝曲中,“4”和“7”在旋律中常常先后出现或隔得非常近,也导致演奏者单独使用某一手指并不能及时地进行换弦,制造出不必要或影响整体音效的杂音或滑音,而必须同时在普通二三四指的按弦技巧之上,加入拇指的按弦,使“4”和“7”先后出现,并且,能够在保证音准的情况下不发出多余的杂音或滑音。这也是在该曲或是整个陕西筝派乐曲中,较为难控制和掌握的技巧之一。在《秦土情》中引子的一小句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一小句中,仅前10 个音就交替出现了4 次“4”和“7”,而慢起渐快的速度和时而出现的滑音让原本就需要按弦的“4”和“7”更难掌控,所以,演奏者必须交替使用大指和普通二三四指的按弦,以保证“4”和“7”的音准与稳定性,最大化的减少杂音和不必要的滑音的出现。陕西筝曲完美地融合了陕西当地的音乐风格。乐曲的旋律大多为上行的跳进和下行的级进,所以,在我们演奏的过程中需要多注意音乐发展的连贯性。同时,为了使乐曲更加流畅,我们使用左手大指和另外的二三四指交替按弦,让其音不断在“4”和“7”之间连贯滑按,使其旋律稳定而流畅的进行,秦筝的韵味和魅力就在这得以更好地体现。
2.左手的滑音
在陕西筝派的乐曲中,滑音也有着特殊的演奏技巧。滑音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在秦筝的乐曲中,“以韵补声”是陕西乐派最大的特点,很好地体现了陕西音乐的音乐风格。陕西筝曲中,二度滑音与陕西的地方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音乐具有声腔化的特殊性。在曲子引子中第1、3、8 个音中,都出现了这种滑音,这种话音的出现,是旋律如同当地人民说话般婉转和如泣如诉,就像人们在伤心难过时说话的含糊不清。在陕西筝曲中,这种滑音的运用,最大化地表现出忧伤哀怨和凄凉的情绪。在乐曲慢板的第二小节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在秦筝中滑音的运用极为巧妙。
3.左手的颤音
颤音是左手演奏出“韵”众多技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演奏技巧。当右手弹奏后,左手的手臂带动手腕提起,使变化的弦音回到原位。当完成一次弦的上下颤动,肩臂放松后,手腕和小臂扔保持水平,小臂和大臂扔保持紧张感,从而完成一次上下颤弦的动作。按照上述这种方法,不断地来回重复动作,便形成了完整的颤弦技法。颤音的演奏,可以根据演奏者对于乐曲的风格内容的理解,对于情感表达的处理,进行在自己理解基础上的处理,所以,这也给演奏者提供了自己发挥的空间。但也因此,在同一首乐曲中不同地方的颤音,需要的演奏效果和演奏方式也大不相同。所以,颤音的弹奏对于演奏者的要求也是非常之高的。在陕西筝曲中,用得最多的是“重颤”和“滑颤”这两种颤音的演奏技巧。“重颤”就是在上述的方法中加大小臂和大臂的颤动幅度,多为“4”和“7”之后出现在“3”和“6”上进行的颤音,或出现在较长的摇指时;“滑颤”则为滑音之后出现的颤音。在演奏《秦土情》第一段慢板时,第一小节“4”之后的“3”则需要用“重颤”来演奏;而第二小节中,滑音“3”之后的“2”则需要用“滑颤”的技巧来演奏。在陕西筝曲中,“重颤”和“滑颤”的结合给人以委婉、凄凉之感,有种奇妙的感觉,就像在哭。
秦筝一直以来都有慷慨激越、粗犷高亢、凄楚悲凉的特点。陕西筝派巧妙地融入了秦腔的独特风格。在日常生活中,秦地人们就借声音来抒发他们朴实无华的情感,真实豪放的性格特征。因此,受地方音乐的影响,陕西筝派的独特音乐风格特征也与之大体相同。
“苦音”和“变音”的运用:
“欢音”与“苦音”是存在于陕西筝派筝曲作品中的两种主要的调式音阶。在陕西筝派的音乐中,“苦音”为最主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演奏音阶,但同时,也会有“欢音”音阶的出现,二者的结合出现,在曲目中也很常见。在大部分音乐作品中,“欢音”是音乐中常见的基本音阶,它在演奏中所表达的情绪具有欢乐而高涨的特点。而“苦音”则是用来表现一种如泣如诉、婉转凄凉和哀怨悲伤的情绪。在陕西筝曲的大量音乐作品中,苦音的运用则很大程度上的取代了欢音的出现。在实际运用当中,两种音阶的运用也不是完全分开使用的,有时会依据旋律情绪的不断变化而交错使用,多数情况下是用于表达人们复杂的内心情绪。“欢音”的音阶为sol、la、do、re、mi、sol“苦音”的音阶为sol、la、降si、do、re、升fa、sol。人们通常会形容一种音的状态为“二变之音的游离性”,就是因为,苦音的音阶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它的音阶也会根据乐曲旋律的不断起伏而随之改变,因此,有着一种游离的感觉。苦音一般情况下微升4 向3游移,微降7 向6 游移,其表达方式增强了其哀怨,凄楚,悲凉的感情色彩。从曲中慢板的第一句可以看到,两小节中都有4 的出现,此时,微升4 是介于4 和5 之间的音,该曲最大的难点莫过于音准的掌握。在演奏这一句时,在按弦的同时要加上颤音,来修饰音效,模仿秦腔当中的哭腔,增加曲中悲伤、哀怨的情绪。而乐曲中的7,则跟4 的按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处理方式也和4 的处理方式相同,微降7 则是介于7 和降6之间的音。所以,在处理这些音的时候,左手的技巧尤为重要,耳朵也要实时听着音准,所以,在练习时,要对苦音的按弦反复斟酌,以保证左手的按弦准确、到位。尤其在快板中出现的苦音,在按音时则更要坚定而准确,不能拖泥带水。在陕西筝派的乐曲中,苦音的运用也是其标志性特征之一。
陕西筝派乐曲风格细腻,悲伤、哀怨、婉转,激越中有抒情。陕西筝派乐曲以抒情风格的作品居多,善于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慢板当中的广板部分则承担着叙述故事,抒发情感的重任。演奏者在练习陕西筝派筝曲时,慢板的反复斟酌是将整首曲子的精髓演奏好的重中之重。《秦土情》中的慢板可分为四个部分,该曲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将主题重复了四次,使人不断加深对主题的印象,将情感层层推进。旋律中的情绪也由哀伤渐渐转为激愤,最后在强有力的刮奏和摇指的结尾达到高潮。陕西筝派的作品多注重于情感的表达,所以,慢板中主题的多次变化重复,推动了主题的发展,主题情绪的层层递进更是很好地表达了秦筝多抒情的特点。
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欣赏和情绪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力度的强弱起伏。在陕西筝派这一多抒情乐曲的流派作品中,力度的强弱变化的掌控则尤为重要,而力度变化的由弱渐强、由强渐弱、突强或突弱则穿插在乐曲的每一部分。在乐曲慢板中的最后一部分,有三个相似的乐节,不能用平铺直叙的手法随意的演奏,而是需要力度的逐渐推进,由弱渐强,由强渐弱,再由弱渐强,层层递进,根据情绪的逐渐推进,情感的表达逐渐激烈而增强力度,仿佛一个人在诉说内心想法时的情感交织变化。在乐曲进入广板时,力度则要达到最高峰,有直抒胸臆的意义。所以,从曲中这一段的演奏方式可以看出,陕西筝派的作品在演奏时,力度强弱起伏变化的掌控是尤为重要的。
客观地说,在陕西乐派对秦筝的复兴工作中,对其风格的把握是以今天的“秦声”的音乐风格为基础的。“秦声”包括了秦地的戏曲音乐和所有的民间音乐,概括的来说就是指秦地的传统音乐文化。秦筝乐曲主要是依靠从“秦声”中吸引大量的传统音乐曲调作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因此,陕西筝曲涉及了多种多样的戏种、乐种和曲调,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形态和多种多样的风格色彩。
《秦土情》这首乐曲在经历了“秦筝”复兴之路后,兼具了陕西音乐风格的演奏特征和现代的演奏技法特点。不仅有朴实的情感叙述,也有现代技巧的运用,使作品更加丰富饱满。演奏者在演绎这首乐曲时,最重要的就是注重各种演奏技巧和慢板中对情感细腻的表达,让情感真实而有效的通过我们的演奏技巧融入乐曲中。它吸收了陕西筝派的一系列风格特征,将秦筝的抒情化和注重强烈的情感表达融入其中,用现代的演奏技巧抒发“秦声”——淳朴善良的秦地人民的情感语言表达,使乐曲充满温暖与人情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