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茗(吉林艺术学院)
宋朝自从赵匡胤建立之后,国内的整体局势在五代战乱之后逐渐恢复了平静,因此,在文学艺术方面进行修复和创新就成为当时时代发展的主流。北宋前期主要以沿袭前朝书法特色为主,而与北宋前期相比,黄庭坚所在的北宋后期书法的创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风格和艺术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由于唐朝与宋朝两朝相近,因此,宋朝时期的书法受唐代影响的程度比较深,但是,一些北宋的文人墨客并不受唐朝书法风格的限制,且不满于楷体一板一眼的书写方式,因而,他们对当时的书法风格的创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并在当时掀起了一场变革。在这一时期,诸多书法大家由此兴起。例如,被后世称为书法“宋四家”的黄庭坚,苏轼,米芾,蔡襄,他们将追求意境的书法风气进行了完善,并在对那个时代的书法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黄庭坚生于北宋时期,字鲁直,青年时期的别称为山谷道人,晚年时期的号为涪翁,他在北宋时期创建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江西诗派,作为该诗派的开山鼻祖,他在文学和书法等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因此,黄庭坚与同时期的晁补之、秦观、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且在生前与老师苏轼齐名,其二人也被称为“苏黄”。
黄庭坚对书法有着自己的见解,其作品非常具有特色,作品被流传了多个朝代,一直到今天也始终是世人研究的重要范本。黄庭坚幼年时期非常聪明好学,虽然年龄较小,但是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每天能够背诵出多种书籍。其舅父李常经常会拿书考察他,他都能够对答如流。由于饱读诗书,黄庭坚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其一生中创作了一千九百余首诗文,并创立了江西诗派,在后世的诗文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几乎能够与文学相提并论,并创造了非凡的成就。黄庭坚在学习书法时他的学习经历好比一段漫长的旅途,在不同的阶段,他的书法学习程度也各不相同。在学习书法的前期阶段,就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因此,他对早年的书作自评道:“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
仔细地观看黄庭坚在早年书写的行楷作品:《王长者墓志铭稿》可见图1,以及《徐纯中墓志铭》如图2 所示,能够看出,这两个作品都不是黄庭坚在书法成熟时期的作品风格,从整体上来看虽然使用行书笔意来书写一些开张的结构,但是能够看出有些许的丰润,在字体形式上也能够看出并没有黄庭坚书法风格所展现出的跌宕起伏,并表现出在点换画方面显得非常的精炼简洁。同时,结字和在后期字体展现的修长有些许不同,能够明显地看出结字扁平,同时,在结构上也能够体现出平稳和端庄的气势。从黄庭坚的两幅作品中能够看出,黄庭坚的书法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将流传后世的主要风格特色展现出来,在书法的技巧和特点上仍能够看出受苏轼的字体影响颇深。因此,黄庭坚将书法中的字从多个方面进行系统优化和大量创新,并加强了提笔和书写时按压的力度,以及增加了笔画的长短和粗细等变化,进而加深了他与苏轼之间的笔法对比。
图1 《王长者墓志铭稿》(局部)
图2 《徐纯中墓志铭》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与众不同,保留至今的书法作品种类繁多,而且,数量也不少。例如,黄庭坚的题跋、书简和诗歌等众多种类,这些作品都可以作为后人学习和临摹的摹本。黄庭坚流传至今的书法佳作有很多。例如,《松风阁诗帖》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诸上座帖》和《花气熏人帖》等。当下流传的有关于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多为其晚年所创作,哪怕饱经风霜,黄庭坚仍是义无反顾地为追求书法艺术而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直到其迟暮之年才如愿以偿,创作出《为张大同书韩愈赠孟郊叙后记》 《牛口庄提名》 《黄州寒食诗跋》 《松风阁诗帖》等流传至今的优秀书法佳作。黄庭坚的《黄州寒食诗跋》(如图3 所示)可谓是流传中非常出彩的一篇书法作品。
图3 《黄州寒食诗跋》
《黄州寒食诗跋》创作于元符三年七月,是黄庭坚书写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的一段题跋,与原帖被后世齐称为“双壁”。年近古稀的山谷老人以严谨厚重的字体,书写于恰逢壮年时的苏东坡仍留有清逸秀出之意的书写原文之后,两者相互比较,年龄和书风不同所带来的冲击碰撞跃然于纸上,带有极大的趣味。黄庭坚在创作《黄州寒食诗跋》时,其对过去比较清秀的笔法做出了思考与修缮,此作中用笔熟练老套,字节欹侧中带有端庄,偏斜中带有沉稳之意,变化莫测,逸态横生。如果说,早年时期黄庭坚的书风偏向秀丽雅致,那么,此题跋则表现出黄庭坚书法成熟阶段对笔锋古朴有力的完美诠释。此作行笔一气呵成,完全没有轻率浮于纸面的感觉,完美表达出了作者当时笔墨横姿、淋漓尽致地书写状态。
《松风阁诗帖》(如图4 所示)同为黄庭坚晚年所书,是黄庭坚大字行书的代表之一。与《黄州寒食诗跋》等前作相比,这幅作品更加沉稳和谐,黄庭坚富有弹性而干净利落的行笔特征在这幅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诸上座帖》(如图5 所示)被誉为黄庭坚草书中的第一佳作,该作为黄庭坚晚年所书,从此作中可看出黄庭坚深得张旭、怀素草书精髓,但并非一味模仿先人,而是在理解之后进行创作,发展出自己的面目。
图4 《松风阁诗帖》
图5 《诸上座帖》局部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书法史上,有着无数精通书法之人,其中,只有少数能将书法推向艺术高度的人才会被称为“书法家”。黄庭坚无疑处于杰出书家一列,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法史上少有的极具创造性的书家之一。中国的书法历经两千多年,有无数对书法艺术精通之人,但是再者之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将书法向艺术的高阶上推行,进而被后人称为书法家的少之又少。黄庭坚作为杰出的书法大家,也是宋代书法胸臆的代表之一,是书法历史上具有创作能力的人物之一,对当时的书法乃至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唐代对书法的激发进行了的大幅度的规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对后人的书法提升造成阻碍。因此,宋朝初期人们比较重视书法字体的工整性,并追求章法。这样的书法虽然能够迎合科举制,但是,对于书法艺术性的提高却造成较大的阻碍。为进一步打破书法的禁锢,就需要在原有的书法章法和书体上进行创新,并由黄庭坚等人开启了“尚意”书风。黄庭坚不断地对书法技巧进行练习,在借鉴前人的书法风格和章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融合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在几十年的研究和书写中最终形成随心所欲的书法技法,同时,在书写过程中领略到古人书法创作时的沉着和随心所欲。最终黄庭坚创造出别具一格、拥有自身特色的书体,后世称为“黄体”。黄庭坚的书法从艺术特点上非常的鲜明,不论是从单个字体还是笔法,都值得研究和采用,其书法思想也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黄庭坚一直主张书法作品能够将书家内在的情感表现出来,在书写作品中要将书家的内涵和个性一一表达出来。在书法的创作方面,黄庭坚更加重视书法的创新和情感的表达,在书写时能够将字体的韵味充分的表现,有时也会因为书作产生的气势和书法的情感对字里行间的结构要求较为苛刻。黄庭坚在北宋并没有受到规整字体的刻板所影响,因此,相比于书法的技法,他更加重视书作内在的情感表达。
本文将重点探究黄庭坚书法在笔法方面的特色,最常用以下三种起笔方法去书写行书书法作品:
(1)藏锋法。藏锋法是在毛笔进行篆书写作最为常用的一种起笔书写方法,从而享有“逆锋起笔”这一名称。黄庭坚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别具一格,他把这种起笔方法在行书书写创作的时候进行广泛地运用,最具代表性的行书作品有《松风阁诗帖》 《砥柱铭》等。例如,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这一作品中“三”“弦”等字。藏锋法不仅在横划的起笔中有所体现,同时,也大量当作竖划和撇划的起笔。例如:“中” “大” “道”等字体的起笔部分。藏锋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进行书写时笔锋必须要先向笔画的反方向行笔,然后,再折返而行笔。藏锋法简单来说就是把笔锋藏在笔画之中。这就造成了藏锋法起笔比较灵活,同时,展现出了起笔可方可圆的效果。
(2)切入法。切入法,又被叫作方笔切入法,这是隶书书写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起笔方法,黄庭坚在行书的书写过程中添加了隶书写法,从而为作品增添了一丝隶书笔意,带来了感官上的变化。切入法就是在起笔书写时笔尖微微向上,向下切入下笔,然后快速地将笔锋调整为中锋行笔写出笔画。切入法就是要求书写者在起笔和下笔的时候一定要决绝与果断,并要保证笔画和字体刚健有力、棱角分明。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中起笔方法最为常用的就是切入法。例如,“有” “可” “相”等字,这就造成书法作品观之铿锵有力且带有古朴之意。
(3)逆势搭笔法。逆势搭笔法作为在书法书写草书中最常见的起笔方式,这种起笔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起笔时,需要将力量汇聚在笔上,进而形成外露的尖角。使用逆势搭笔法进行书写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在落笔之后以最快的速度将毛笔的笔锋进行调整,这样能够有效地规避运笔速度慢而导致墨迹出现堆积的情况。《砥柱铭》这一书法作品中很多字在书写时都是按照逆势搭笔法,例如:作品中的“莫”字、“端”字、“杨”字等,在书写时就是按照这样的笔法书写。主要是因为在书写过程中字体的前一笔书写与下一笔收笔部分都较为连贯,这样能够使字与字之间的连接更加自然,并具备一定的动感。逆势搭笔法在起笔时能够将笔锋形成长短不一,或断或连,姿态万千,在书写过程中自然落笔形成的,不能进行强行的描绘。在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他将逆势搭笔法有效地融合到字体中来,进而能够体现出字体的生机和活力,让人看了有种畅快淋漓的美感。
行笔是指起笔和收笔之间笔毛在纸上行走运动的过程。黄庭坚书写行书时行笔大多都是以中锋用笔为主,即运笔时始终保持笔锋处于笔画的中间位置,这样书写出来的笔画具有圆润且富有立体感的特点。但在书写中,为了书写流畅和笔法的变换变得更加丰富,有时也会运用一些侧锋行笔进行书写。笔锋在纸面上进行提按书写,笔画也就随之出现粗细变化,这也就形成了黄庭坚书法主要特征之一的“抖擞”。用笔的提按不仅存在于长横之中,还有在书写较长的竖、撇、捺等笔划时也有使用。行笔带有节奏感,才可以写出富有骨力的笔画。
(1)回锋内藏。回锋内藏法是在楷书中存在的一般收笔方法,在楷书的收笔部分中经常使用。当笔锋划到笔画末端时,将笔向右下行笔,然后向左上方旋转收笔,然后将笔锋收至于笔画之中。例如,在《松风阁诗帖》中,“天” “雨”“年”这些字的横划收笔全部属于回锋内藏。回锋内藏的收笔既稳重又婉转,笔锋没有露出来,看起来圆而有力。黄庭坚的笔法基于颜真卿的笔法,又与颜真卿的风格不同,黄字的回锋收笔不强调抑扬顿挫,回锋的动作包含在笔画中。与颜字的“骨”相比,黄庭坚的行书收笔时更加圆润自然。(2)回锋出挑。回锋出挑法是一种草书的收笔方法。在草书的最后,因为需要连接下一笔或字,所以会形成笔断意连的牵丝或小点。如果笔画的结束收笔是牵丝,那么在书写时应注意行笔的速度和自然,以避免出现弄巧成拙的感觉。下表中的“事” “夫”“怀”都是这样的结尾。回锋出挑的收笔经常在行书中使用。这样一来,笔画间的连接感会提高,整幅作品的呼应和流动性也会提高。黄字突出的回锋出挑并不都是所有的牵丝或者是细线。在很多字中,黄庭坚会像《寒山子庞居士诗帖》中的“对”和“仁”这两个字一样,把挑转换成为折笔或短小的笔画,在对的右半部“寸”,当笔行至横划末端时,黄庭坚将笔锋向左旋转,慢慢提起。最后的挑不是像连带头那样的,而是像提划一样的。“任”的收笔特征更加突出,在笔画的末尾时,向右下顿笔后再向上提出,因此,有着独有的特征。
总而言之,黄庭坚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较深,这也使得自宋代以后受到各个书法大家的推崇和效仿。同时,黄庭坚对书法的独特审美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因此,其创立了自成一派的江西诗派,其书法理念也对一代又一代书法爱好者造成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