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沟通模式结合规范护理在新生儿科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

2022-05-11 05:36何嘉健张颖刘晓雯
海南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交班交接班沟通模式

何嘉健,张颖,刘晓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儿科,广东 广州 510440

床头交接班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环,对白夜班交替的护理工作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保障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1]。而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为床头交接尤为重要的一环。有相关调查结果表明,60%以上的护理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均是由沟通不到位所引发[2-3]。另一方面,新生儿科患者均为出生不足28 d的新生儿特殊群体,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沟通难度大,因此任何一个细微护理环节都可能导致医疗纠纷或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4-5]。标准化(SBAR)沟通模式为一种新型的沟通理念,包括现状、背景、评估、建议四个方面,该沟通模式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医疗中,但我国对于护患之间沟通方式研究较少[6-7]。本文分析了SBAR沟通模式结合规范化护理在新生儿科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0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儿日龄<28 d;②患儿家属可正常交流者。排除标准:①患儿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②患儿家属患有遗传性疾病。选择SBAR沟通模式实施前应用规范性护理的35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实施后的35例患儿纳入研究组。其中对照组包括男性21 例,女性14 例,日龄1~28 d,平均日龄(3.67±1.02) d;研究组包括男性20 例,女性15 例,日龄1~28 d,平均日龄(3.72±1.04)d。两组患儿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纳入的20 名护理人员,年龄22~46 岁,平均(28.95±3.86)岁;护士3 人、护师13 人、主管护师4人;工作年限1~25年,平均(4.86±1.08)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儿实施儿科规范性护理。具体方法:①识别患儿基本情况。接班与交班护理人员均进行腕带、床头标识核对,交班者介绍患儿基本情况,包括治疗、医嘱、未执行的工作及注意事项。②检查患儿身体情况。开包检查患儿全身皮肤的完整性,是否存在破损、脓包、皮疹、蹭伤、发红或血肿等,重点查看腹股沟、腋窝等部位,脐部的包扎及渗血等情况。对接受蓝光治疗的患儿妥善固定眼罩,保证患儿肢体的有效循环。③管道检查。检查管道是否存在脱出、折叠等情况,并观察引流液形状、颜色及量,同时查看输液部位肿胀渗出情况敷贴的固定情况。严格执行输液卡的双签名。④包被整理。基础护理检查结束,重新整理患儿包被、衣物,并再次确保患儿是否存在坠床、蹭伤等风险,将其身旁硬物妥善安置。⑤仪器设备检查。检查蓝光箱是否出现灯管故障,检查暖箱参数设置,查看当天暖箱的消毒记录,确保仪器可正常运行。⑥病情交接。交接顺序为危重儿、早产儿-普通患儿-隔离患儿,交班者介绍患儿病情,如大小便、吃奶、生命体征。暖箱内的患儿吃奶、哭闹、体温、用药及特殊治疗情况,并交代接班者注意事项。

1.2.2 研究组 该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实施SBAR 沟通模式。①SBAR 沟通模式内容:a,现状(situation),患儿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及护理级别;b,背景(background),患儿病情、治疗方法及所带来的不良事件,异常检查单、相对的处理措施及营养方式等;c,评估(assessment),观察患儿基本生命体征、皮肤状况、饮食、睡眠、大小便及存在的护理相关问题,落实护理相对安全措施、患儿家属心理状况;d,建议(proposal),对已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出应对方法及建议。②SBAR 沟通模式的实施:a,初期重点放在护理人员关于SBAR沟通模式的培训上,并积极开展讲座、宣传手册的发放、视频教育讲解及情景模式锻炼等,并由护理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并对床头交接予以视察,并反馈查看的问题,了解双方(患儿家属及护理人员)对SBAR沟通模式的缺点、优点及不足之处的看法;b,中期要求护理人员对危重患儿当前状况、相关既往史进行基础的病情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用逻辑性较强的语言进行交接,不需要护理人员进行逐条填写;c,后期宣传SBAR 沟通模式理念,如官网宣传、张贴SBAR沟通模式海报等,在学习园地公布成功案例,定期对床头交接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并进行逐一指导。

1.3 观察指标

1.3.1 不良事件或并发症情况 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如仪器故障、管道松脱)和并发症(皮肤损伤、输液外渗、臀红情况等)的发生情况。

1.3.2 护理人员床头交接满意度情况 采用我院自拟护理人员交接班满意度调查表对我院新生儿科20位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包括患儿信息提供(6个条目,满分30分)、护理人员工作责任(5个条目,满分25 分)、患者参与程度(2 个条目,满分10 分)、交班有效高效度(2个条目,满分10分)、患者安全(2个条目,满分10分)5个维度,每个条目满分为5分,总分为85分,分值越高则说明护理人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不良事件或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52,P=0.015<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护理人员交接班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人员在患者信息提供、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患者参与程度、交班有效高效度和患者安全满意度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交接班满意度比较(,分)

表2 两组护理人员交接班满意度比较(,分)

3 讨论

医院内的护理工作通常为连续性昼夜轮班交替进行的,而每日晨起进行床旁交接能有效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及连续性,同样也是对患者情况进行了解的重要环节[8]。针对新生儿科制定具有专科特色的规范化护理交接班制度,不仅有利于护理人员根据交接班程序进行完整、系统性的评估,并且规范地完成患儿基本情况交接,准确掌握其病情、注意事项及观察要点,进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患儿的安全[9-10]。在交接班过程中,对发现的护理问题予以记录,针对有异常情况及病情变化的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减少患儿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11]。但新生儿科为特殊群体,患儿病情通常变化较快且不具备表达能力,因此不仅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无缝隙、安全性、全程化的护理,还要求每班护理人员准确地掌握患儿病情[12]。有相关研究表明,护理交接不严谨或不仔细可引发后续诸多护理差错,因此交接班对保证患者安全及连续性护理质量至关重要[13]。而现今临床实施的护理交接班制度中(交接班护理人员之间、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致使交接过程中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13]。规范性的护理交接班制度能显著提高新生儿科护理质量,有助于护士长通过晨起交接班对患儿病情及各班的护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判断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或已出现的护理问题,并确认护理措施的落实是否准确无误,进一步保障了护理质量,显著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率[14]。进行规范的交接及定期的检查能训练及培养护理人员观察判断、独立思考及工作的能力[15]。

SBAR沟通模式则能有效避免交接班沟通不到位的情况,这是由于SBAR 沟通模式以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向导的护理模式,能够使医-护、护-护、护-患之间的沟通内容更准确、更完整、传递更清楚,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16-17]。且该沟通模式了解患儿基本状态、基本病情、家长诉求及护理评估等基本信息,可以较快地找出导致不良因素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显示,研究组不良事件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与陈敏[18]提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此外,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护理人员患者信息提供、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患者参与程度、交班有效高效度、患者安全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主要原因在于该沟通模式能显著提高护士的语言行为、思维能力及身体素养,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显著提升交班有效度[19]。

综上所述,新生儿科护理床头交接班应用SBAR沟通模式结合规范化护理能提升患儿家属及护理人员满意度,并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交班交接班沟通模式
交接班核查表在ICU床边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手术室采用信息化交接班方式的效果分析
CICARE沟通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
基于轨迹数据的出租车交接班时空分布识别方法
2008年—2017年我国护理交接班研究热点共词聚类分析
浅析医院多级交班系统功能规划设计与探讨
CICARE沟通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SBAR交班模式在临床工作能力考核中的运用
总分总护理交班模式在老年病科的应用及体会
护理交班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