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阳
(山东开放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新冠肺炎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传播疾病,其传播速度及重症病患比例都非常惊人。在社会群体之间,减少甚至杜绝人际接触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被称为“社交疏远”。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了“社交疏远”策略,有效阻断了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大范围传播。尽管目前中国就业率大幅攀升,社会经济活动得以全面恢复,但目前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仍备受疫情煎熬,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国际产业链出现不同程度断裂,而且短期内仍看不到结束迹象。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广泛采用的“社交疏远”策略对于劳动者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劳动者无法返回工作岗位,短期内形成了严重的待岗待业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企业难以为继,或者被迫裁员,或者破产倒闭,许多劳动者由待岗待业转为失业状态。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颇多的研究,但研究方向多集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沈国兵(2020)分析了此次疫情给我国外贸和就业以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并建议通过财政、税收、货币政策以及提高公共服务纾解就业之困。[1]王震(2020)提出疫情期间应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更多关注弱势人群和重点群体,捕捉就业和社保体系存在的漏洞和发展困境,促进我国就业保护和社会保障的长期改革。[2]高文书(2020)在推广新的工作方式、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劳动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3]张桂文(2020)建议,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确保居民就业必须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借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和拓展城乡就业空间。[4]李春玲(2020)在《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一文中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应届大学生就业压力、心理压力和就业选择的影响,并给出了对策建议。[5]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学者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就业压力形成机理及传导规律,鉴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者就业的巨大冲击,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这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劳动者就业问题,还有助于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的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做好预警与防范。
通过分析2020年1月至6月的调查样本可以发现,与非疫情时期的失业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呈现出某些独有的特征。调研样本覆盖了山东省内127家企业,跨越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急性爆发期和零星散发的平台期,提供了足够多的调查样本,从而能够更为全面地洞察劳动者就业状况。
对“1—6月各月份停产企业数”这一数据的分析发现,在2月份疫情比较严重的短短1个月内,有32.53%的受访企业停产停业;而2—4月份的3个月内,有62.24%的受访企业停产停业;在1—6月份共有66.27%的受访企业曾经出现过停产停业情况,仅有33.73%的企业始终维持运营,形成了非常集中的劳动者待业待岗状态。1—6月各月份停产企业占比数据见图1。
图1 1—6月按月份统计停产企业占比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员工收入受到的影响”的调查,78.43%的受访企业表示仅发基本工资,5.03%的受访企业表示因资金链断裂,难以维持运营,停发所有薪资。12.96%的受访企业表示员工薪资未受影响,3.58%的受访企业表示劳动者的薪水较之非疫情时期居然上升了,原因是疫情期间营业额增加导致的奖金上升,以及劳动者工作中防疫补助的增加。
从调查数据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劳动者的失业情况表现为“急速休克式失业”。原因在于“居家令”形成的社交限制,或者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观察与治疗,劳动者不得不在极短时间内离开工作岗位,导致劳动者的收入总体呈现下降状态。由于收入减少,有大量劳动者辞职另寻其他工作,由待岗转为失业状态。收入减少还造成了消费不足,倒逼产业链上游减少产能,影响了上游企业的就业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在1—6月份,有66.27%的受访企业曾经出现过停工停产,调查涉及到的11个行业的劳动者就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图2揭示了这一规律。
图2 1—6月份各行业内停产企业占比
新冠肺炎病毒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进行无差别感染,为有效阻断病毒传播,许多行业被迫停工停产。人员密集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产业链分工比较细的行业,比如建筑业,出现了100.00%的停工,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原因在于该行业属于劳动人员密集行业,另外失业冲击波会在产业链内部蔓延开来,没有直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企业却间接受到了产业链内部供应问题的影响。产业链条分工越细,产业链就越长,越是容易断裂。
在非疫情情况下,劳动者失业情况受供求关系的直接影响,失业率变化是平缓可控的。但在生产和消费陷入停滞的双重打击之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失业会蔓延至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行业,就业率呈现断崖式下跌。
图2还深刻揭示了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性。1—6月份,有72.73%的制造业停工,100.00%的建筑业停工,100.00%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停工。
为减少人员聚集带来的病毒传播风险,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受疫情影响最深。技术和资金密集性行业,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远程办公,减少人员聚集,受到的冲击较小。比如金融业采用网上居家办公,教育培训行业采用网络授课等。
虽然批发和零售业整体产业链比较长,但仍有近半数企业在维持运营,访谈结果显示,该行业2月底时尚有大量库存维持可以数周,另外,该行业涉及到人民日常生活,相关企业努力维系企业运转也是主要原因。
由于涉及到民生问题,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均维持运营。
调查发现,新冠肺炎对就业的影响会沿着产业链的方向进行传播,产业链的上游受到的影响会逐渐传递到产业链的下游,在企业停工停产时间点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时延性,有的甚至延长到了疫情平台期。
通过对零售业的调查发现,在2—3月份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产业链上游的商品生产企业受到疫情影响而产能不足,供应断货的影响在4—5月份传递到零售业,造成了很多商店出现某些类别商品无货可售的局面,于是,一些小型超市和商店不得不减少雇员,甚至关门停业。
在产业链比较长的食品加工行业这种情况也比较普遍,2020年2—3月份,食品加工行业产业链上游进口原料和设备的价格不断上涨,且局部出现断供,包材、物流等价格持续上升;同时,下游市场和订单尚未恢复,倒逼原材料供应商减产。这种影响沿着产业链自上而下传导,以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并不严重的4月份,导致知名食品烘焙企业“面包新语”、山东烘焙连锁品牌“麦贝拉”等纷纷破产关店,形成了大量失业员工。
在产业链分工愈发细致的形势下,产业链上游某一家企业的停产,可能会导致下游大量企业生产陷入停顿,造成大量劳动者待岗甚至失业。紧密相关的流通行业以及销售终端企业也受到严重波及,直至最终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所以阻止或减缓失业冲击波沿着产业链的传导蔓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关键路径。
针对“公司停工停产的天数”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复工复产速度有较大差异。复工复产速度最慢的行业前三名分别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建筑业以及旅游业;受疫情影响最小的后三名是教育培训行业,金融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6月各行业停工停产平均天数排名见图3。
图3 1—6月份各行业停工停产平均天数排名
那些非人员接触式的岗位,以及能够借助互联网的企业复工复产速度较快,如教育培训类企业在经历了短短数日的停课之后,迅速把课程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从而大大加快了复工复产的速度,行政人员也借助互联网在家办公;服务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复工复产速度最慢,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受到的冲击非常大,2—4月份的90天中,电影院、剧场等企业都没有复工复产;5月份之后,只能开放30%的座位,大批电影院和剧场员工待岗在家,有不少员工辞职另寻其他工作。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属于公用事业,为保障民生,员工克服了疫情影响努力维持企业运营,极少出现企业裁员和员工主动离职现象。
通过上述失业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出了某种规律性: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产生的就业压力会生成两个波次的冲击波,这两次冲击波的产生机理、持续时间以及冲击强度有着显著的不同。
具体来讲,在疫情暴发期(1—3月疫情最严重的时期),疫情来势凶猛,对几乎所有行业的就业形成了第一波高强度、无差别冲击;
在4—6月的疫情平台期,第二波失业冲击开始显现,此阶段则具有不同的规律,失业冲击波最初在产业链内部、沿着产业链自上而下蔓延开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产业链下游会逐渐产生反馈作用,又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逆向传播。于是失业冲击波在产业链内部来回激荡,对就业形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1.就业压力纵波产生的机理
根据前述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者就业产生的第一波冲击是就业压力发展的急性期,被称为就业压力纵波。其产生的机理与疫情的防控需求密切相关——在疫情爆发的初期,出于控制疫情传播的需要,企业必须停工停产以实现人员的有效隔离,社会生产、生活各环节几乎在同一时间停滞下来。
图4解释了在疫情暴发初期,社会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以及消费环节同时受到疫情的波及,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几乎在瞬间停滞下来。
图4 新冠肺炎疫情下就业压力P波影响示意图
疫情产生的就业冲击力P1表示: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生产企业的员工难以返回生产岗位,从而造成了生产企业的失业问题,同时商品的供给出现严重不足。
同样道理,对于流通环节的企业来讲,由于社交疏远的需要,这些企业的员工无法返回工作岗位,企业迫于控制成本的压力,不得不进行大量的裁员,就业压力波P2在极短的时间内冲击流通环节的企业;疫情防控影响到商业销售环节,大量商店被迫关闭,失业率急剧上升,P3表示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销售环节造成的就业压力冲击。P4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消费者居家隔离,消费者倾向于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开支,进一步加剧销售环节的就业压力。
P1—P4的合力结果,形成了第一波就业压力冲击波,称为就业压力纵波。
2.就业压力纵波的特点
就业压力纵波事发突然,在极短的时间内蔓延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令劳动者猝不及防。因此就业压力纵波的响应时间很短,很容易在短时间内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就业压力纵波冲击强度大。失业现象大量而密集出现,由于疫情的无差别冲击,服务业以及劳动密集行业受影响最大。
1.就业压力横波产生的机理
就业压力冲击的第二个阶段是沿着产业链方向传播的就业压力,称之为就业压力横波。
在遭受第一波失业压力冲击之后,许多企业停工停产,各行业内部产业链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产业链运转减缓,有的产业链甚至发生断裂导致整个产业停摆。
图5 新冠肺炎疫情下就业压力T波影响示意
由于当前各产业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程度加深,很难有产业链能够独善其身;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渐深化,产业链断裂会突破国家界限波及其他国家,从而导致失业冲击波向全球蔓延。可见,就业压力横波主要是由于产业链条受损产生的失业潮爆发,并沿着产业链的方向传播,蔓延至整个国家以及国际社会。
2.就业压力横波的特点
(1)延后性。就业压力横波较之就业压力纵波来的稍微晚一些。
(2)震荡性。调查研究发现,就业压力横波在产业链内部、沿着产业链的方向蔓延,直至波及其他产业的产业链,形成跨产业链蔓延。就业压力横波不但可以从产业链上游向下游传递,而且可以自下而上逆向传播,这是因为产业链下游企业订单减少,会倒逼上游企业停工停产。就业压力如此反复激荡,形成恶性循环,对产业链造成致命打击,进而产生大量的失业劳动者。
(3)持续性。就业压力横波时间更长,其影响甚至波及后疫情时代。随着失业形势向纵深发展,影响要素更多,情况更加复杂,应对难度更大,需要花大力气、用大智慧来解决。
通过调研发现,P波和T波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重叠,在P波生成一段时间后,T波逐渐生成并发挥影响力,这时T波与P波二者的冲击力互相叠加,产生了更大的破坏力,在经历了顶峰期之后,P波逐渐消退,T波则继续发挥影响直至后疫情时代。
目前,我国各产业的产业链呈现出细分化趋势,产业社会化分工愈发明显,产业链的延长,意味着产业链较之以往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转。所以,阻止或减缓失业冲击波沿着产业链的传导蔓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路径。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失业特点以及就业压力传导规律,促进劳动者就业的策略是非常明确的:首先要减少就业压力纵波(P波)的冲击,继而预防或阻断就业压力横波(T波)的传播。两个波次的冲击各有特点,促进劳动者就业的策略必须要针对其特点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促进劳动者就业策略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解决:
疫情期间,消费端会出现消费萎缩或者消费偏好改变,促进就业应该从恢复、促进甚至是创造需求开始,也就是首先解决消费问题。
根据前述的就业压力传导规律,不难理解这是一种倒逼产业链激活的方法——消费行为直接增加了零售业和流通业的就业机会,相应地倒逼生产环节的启动,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复活。
可以开发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消费新模式,发现疫情期间不同于以往的新需求。比如,开发个人面向个人的C2C(consumer to consumer)服务平台,可以在减少人群聚集的情况下,提供消费者互助性质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志愿服务、家居服务、跑腿服务、邻里互助、有偿自愿服务等等,为劳动者带来就业机会和收入。
可以发现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消费新场景,改变消费方式。现有的外卖配送,社区团购是不错的方式,避免了到超市扎堆聚集。此外饭店可以通过互联网点餐,提供半成品式的菜品供应,让消费者居家简单加工即可消费大餐。比如电影改变院线发行模式,采用与电视或宽带运营商合作发行;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旅游、文化及教育也可有新的消费场景出现。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食品外卖业的发展为疫情防控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食品外卖维系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求,减少了人员接触机会;移动支付方式也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极少用纸质钞票,减少了病毒传播机会,这也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中国击败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利器。因此,探讨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减少人际接触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实现保持或增加制造水平及服务品质,是疫情防控的有意义的思路。
对于制造业来说,要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实现生产的智能化升级改造,从长远来讲,这不但节约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减少了人员聚集。
对服务业来讲,可探讨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等,发展人员非接触式服务新模式。
流通端指的是商品流通渠道,包括物流配送、批发零售等环节。我国“十四五”规划强调了现代物流对流通体系的支撑作用,物流要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城乡物流发展。
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物流业的现代化改造和升级,总体思路是使流通端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发展,以减少服务终端人员接触。对于批发零售业来讲,可以建设无人值守智能售货机,无人值守商店等等;对物流配送行业来讲,可以借助新兴的信息技术,大力推广无人机配送包裹,扩大自动分拣技术应用范围和场景;建设社区或楼宇智能物流中心,推广居民自助物流服务,实现自助寄送快递和自助接收包裹。对于仓储业来讲,可以建立无人值守智能仓库。
要建立应急物流体系,在疫情时期可以快速启动这种体系,保障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转。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员工可以快速适应这种战时机制,快速进入工作岗位。这不但可以有效杜绝员工失业问题的发生,还可以提高疫情期间物流系统的保障能力。
政府要在疫情期间以及后疫情期间制定有效政策,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充分发挥政府力量,对受疫情影响,面临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坚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出台分层次的、精准的鼓励、奖励及优惠减免等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减免税收、延期缴纳税款、缓缴社会保险费、减轻住房公积金缴存负担、减免租金、给予融资降成本支持等等。
出台政策措施,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探索研发和生产具有可负担、方便穿戴以及便携等特点的疫情防护穿戴设备,为企业疫情期间开展生产提供物质支持。
除了出台相关措施支持企业渡过难关以外。还要针对已经失业的劳动者个人出台相关惠民政策及措施,支持个人自主创业,大力拓展就业机会。对于确实不能就业的要出台必要的救济政策。
劳动者要克服等、靠、要的被动思想,主动作为,积极自救,共克时艰。要保持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积极探索和发现新的就业以及创业机会,开拓思路,发现不同于非疫情时期的新的商业增长点,一种就业机会的消失,往往伴随着另外一种就业机会的诞生。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客观需求是存在的,如果在某一个方面失去了消费需求,极有可能在另外一个方向会衍生出新的需求;在一个方向上的需求减少,有可能会延伸出其他方向需求的增多。比如疫情期间,人们外出的需求减少了,但是,居家消费的需求却大幅增加;人们在现场的消费减少了,而线上的消费需求却大幅增加;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减少了,但是,对网络游戏的需求却大幅增加……
只要需求不停止,消费就不会停止,需求会倒逼产业链上的生产、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的生产运作继续进行,通过需求拉动将整个产业链激活。
劳动者还要积极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积极参加各种就业培训,为转岗位、转单位甚至转行业做好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破坏,对全球劳动者就业产生了巨大冲击。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对劳动者就业影响的内在规律,可以更好地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的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做好预警与防范。论文基于山东省内的企业数据,研究结论反映了疫情期间山东省的就业问题,随着企业地域分布及企业类型不同,劳动者就业状况、特点等存在省际差异,尽管如此,研究结论中涉及到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某些规律,仍然可以为其他省份促进劳动者就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另外,尽管论文研究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造成的影响,但对与新冠肺炎疫情类似的其他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造成的失业问题,本次研究的结论仍然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