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 含
课程资源是助推幼儿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意识不断增强。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缺乏对资源适宜性的考虑,未能及时把握教育契机,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应有价值。我园的“植趣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总能看到幼儿在植趣园忙碌的身影。为此,教师组织幼儿开展有意义的“拔萝卜”活动。
冬至过后,中(三)班的萝卜丰收了。通过讨论,师幼决定利用户外自主游戏时间开展“拔萝卜”活动。一走进“植趣园”,幼儿开始忙碌起来,白萝卜组、胡萝卜组、红萝卜组的小组长分别带领组员找工具、备篮子,忙得不亦乐乎。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幼儿开启了期盼已久的“拔萝卜”活动。一番劳作后,原本空荡荡的篮子都被装得满满的。幼儿开心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然而,白萝卜组的一句“我们拔的白萝卜最多”的话引发了一场风波。
白萝卜组的诚诚望着篮子里堆成小山似的萝卜大声说:“看,我们组拔的白萝卜最多!”听了这话,红萝卜的西西不乐意了,他瞥了一眼自己组拔的萝卜,挺起胸膛,不甘示弱:“我们组拔的萝卜比你们的大,肯定是我们组拔的萝卜最多!”很快,这两组的幼儿争执起来。胡萝卜组的幼儿显得有些沮丧,他们望着只装了半篮子的萝卜,嘟囔着:“唉,我们拔到的萝卜怎么这么少啊!”看着情绪失落的幼儿,教师忍不住打量篮子里个头很小但数量并不少的胡萝卜,笑着安慰道:“你们不也拔到不少萝卜了吗?怎么还垂头丧气的?”一旁的豆豆气馁地说:“他们两组的篮子都堆满了,我们组的只有这么点。”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教师对幼儿说:“你们都说自己拔的萝卜多,到底谁多谁少?光争吵可不行,你们要证明给大家看哦!”这时,幼儿逐渐安静下来。乐乐说:“那我们数一数,比比哪组拔的萝卜最多!”此言一出,幼儿纷纷行动,数起了萝卜。
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对“哪种萝卜多”产生了争执。教师从争执中发现,中班幼儿在判断物体数量时,离不开实物的表象,具有明显的直觉形象性,会受物体大小、排列方式等影响。教师适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将“萝卜”作为课程资源,自然生发了有关“点数”的课程活动。幼儿在大自然中亲身操作,正确感知物体数量,远比坐在教室里说教更及时有效。
“6、7、8。”“5、6、7。”“是7 不是8。”……幼儿自言自语地数起来。“哎呀,小点儿声,我们都不知道数到几了!”白萝卜组的诚诚终于忍不住,涨红着脸大声喊道。此时,其他组的幼儿都在埋头数着自己组收获的萝卜,没有人理睬他。诚诚只好带着自己组的幼儿往远处挪了挪。不一会儿,吵闹声又传来了。诚诚皱着眉头大声说:“哎呀,你们又吵了。让我先数,然后你们再轮流数,这样数就不会乱了!”白萝卜的个头都比较大,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幼儿先是从上往下数,由于有遮挡,无法数清萝卜的数目。于是,他们又试图分开堆在一起的萝卜,可总有几名幼儿乘机将移开的萝卜偷偷抱到自己怀里,念叨着:“这个是我拔出来的。”这样一来,每次点数不是漏数了这个,就是少数了那个,幼儿一筹莫展。这时,诚诚想出了一个主意:“我们把萝卜都拿出来,大家一起数,数一个就放一个到篮子里。”
幼儿面对急于知晓答案的问题,往往更加主动。他们在不断尝试中寻求答案,在相互协商中解决问题。通过反复操作和探索,幼儿发现,每数一个物体就把数过的物体放在一边,这样就不会漏数或重复数。这些经验都是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的。可见,教师把握教育契机,有利于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久,各组都有了答案。幼儿拔的白萝卜有15个,红萝卜有17 个。胡萝卜虽然只有半篮子,但有30个。胡萝卜组的幼儿沸腾了,大声地叫着:“耶,耶,我们赢了!”白萝卜组、红萝卜组的幼儿难以置信:“不可能,他们一定数错了!”“他们的篮子都没有装满,怎么会比我们的多?“他们多数了!”面对其他幼儿不信任的目光,胡萝卜组的幼儿不服气:“我们没有骗人,就是有这么多。不信,我们数给你们看!”话音刚落,他们又一次娴熟地运用一边点数一边移动萝卜的方法,逐一点数篮子里的萝卜。当点数到“30”时,胡萝卜组的幼儿自豪地说道:“怎么样,我们没有骗人吧。”看着白萝卜组和红萝卜组幼儿疑惑的眼神,教师说道:“要不你们也再数一次?看看有没有漏数的?”很快,这两组的幼儿用各自的方法,又重新数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面对这样的结果,白萝卜组的诚诚说道:“我们种的白萝卜大,而胡萝卜太小了。”教师将问题抛给幼儿:“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有的幼儿坚定地回答道:“大萝卜放在篮子里就装满了,小萝卜放进去就装不满。”教师说:“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排一排、比一比就知道了。”说完,教师组织幼儿分别将自已组的萝卜排成一排,数量最少的居然排出的队伍最长。诚诚说:“不对,要一个对着一个排。”教师说:“你们觉得诚诚的建议怎么样?你们同意他的建议吗?”有的幼儿说:“我同意,不对好就比不出了。”说完,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重新排列。这时候,大家清楚地看到30 个胡萝卜排出的队伍最长,数量最多。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面对幼儿的争执与疑惑,教师要及时挖掘争执中的课程资源,并将幼儿感到疑惑的问题展示出来,再通过问题引发幼儿主动思考,寻求答案。当幼儿对点数结果产生疑惑时,教师引导幼儿再次点数,一方面是进行集体验证,另一方面是交流不同的点数方法。同时,教师还借助一一对应的方法给萝卜排队,帮助幼儿获得数量守恒的经验。可见,幼儿的争执与疑惑中隐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善于观察,认真倾听,抓住教育契机,及时给予支持与引导,就能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促进幼儿发展。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是机会的制造者、活动的支持者。大部分教师认同这一教育理念,能够熟练地理解与运用。然而,当事先设计的活动环节出现异常时,他们往往本能地为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失去了挖掘课程资源的机会。当然,教育理念的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与掌握,而且需要教师长期的实践、反复的思考,才能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准确把握教育契机。
幼儿的学习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展开的。幼儿的生活既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当把握教育契机,既要关注幼儿的生活内容,又要学会将生活中引发的问题转化为课程资源。萝卜引发的风波虽然不在原先的活动计划内,但教师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将其转化为新的活动内容,引导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
在各项活动中,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是常有的事。无论是哪种争执,只要教师善于分析争执的焦点,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往往就能将争执转化为适宜的教育素材,形成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在“拔萝卜”活动中,教师逐步引导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比较数量的多少,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教育效果。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放手,就能为幼儿提供探索、发现的机会,助推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