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包 萍
项目建设只有找准方向,才能实现向纵深走的发展效应。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引领下,我园积极探索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路径,从环境改造入手,转变教师的儿童观,从生发适宜性课程入手,转变教师的课程观,不断提高课程游戏化水平,促进师幼的共同成长。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我园认真研读《指南》,解读《指南》精神与各领域目标,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基本要求》《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解读》等学习导读活动。教师进一步领会了游戏的内涵和精神,逐步明晰了课程理念和实施思路,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
为了将理念迅速转化为行动,我园将重点放在园本教研上,改变教研形式与内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幼儿如何学,从集体教学现场转向幼儿日常游戏现场,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研究幼儿生活、游戏中生发的学习。
在解决问题中确立系列教研活动。我园根据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创设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区域环境”“户外活动不同功能区的运用”“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开发和组织”“区域环境的设计与材料的投放”“低结构材料在区域游戏中的运用”等系列教研活动;我园围绕“生活环节的自我服务和独立完成”主题,开展自主餐点系列教研,与姐妹园联合开展“生活活动自主化”专题讨论,逐步实现幼儿自主点心和自主午餐;我园围绕“一日作息时间”,组织各年级组教师开展活动审议,保障了幼儿深度学习的时间,培养幼儿有规律,能专注,会调节,少等待的自我作息管理能力。
在深度学习中开展专项式教研活动。我园结合专家推荐书目,制定符合本园教师实际的阅读书单,开展有理论导向支撑的专项式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单章精读,分享读后心得。在环境改造中,我园组织教师开展《0~8 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的共读和深度现场研讨,在个人阅读的前提下,轮流开展小班“阅读区”,中班“美工区”,大班“建构区”的创设与思考;开展即时性小组研讨,审视环境创设的适宜性、有效性、支持性,支持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深度学习。
基于把“每一块空间还给孩子”的理念,我园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整体规划,组织师幼一起参与设计,将活动搬到户外,把自然放进场馆,整合小区共享绿地,让可利用的每寸空间都成为幼儿游戏的场馆。例如,我园设置了敞开式户外游戏材料架,将玩沙玩水区和种植园融合为一体。水、沙、土三种不同触觉的物质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更有创造力;将三楼原有运动场改造为户外大型建构场,发挥更多的空间功能与价值;我园利用四楼操场特殊的隐蔽弯道,打造综合野战场。幼儿在富有情趣的场域里,不仅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坚持和挑战,分享和表达、合作和创造,还释放了童真和天性。
在课程游戏化建设初期,教师经常反思:幼儿是否喜欢现在的班级环境?教师能否将活动室更多的空间给予幼儿?我园组织教师开展“环境四连问”:所有的环境创意是否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是否参与了环境设计?环境的布置是否满足了幼儿的需要?环境评价是否追踪了幼儿的反应?在研讨中,教师走进幼儿,观察、聆听、发现幼儿的真实需要,科学实施室内外环境的改造、调整和优化。例如,活动室柜子被悄悄地装上了会“走路”的轮子;班级的区域空间不再一成不变,而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游戏需要任意组合。课程游戏化建设赋予环境新的内涵,当教师把环境创设的权利真正还给幼儿,课程就有了新的气息。
现在,每面墙都会和幼儿“说话”,成了明面的课程资源;“我们的讨论”“我的发现”“解决的方法”等记录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轨迹。班级公约、个性标记、游戏签到、公共环境中的场域指示、楼梯上的提示标记……幼儿用自己独有的表征方式表达,让自己的想法赋予价值。
材料是幼儿学习、创造的重要工具。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中,教师将资源库的建设视作服务幼儿游戏、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资源库应该是怎样的?建在哪里?怎么建?这是抛给师幼的共同话题。教师认为,应该建一个大一点规模的资源室,各班都可以根据游戏需要去借取;幼儿觉得,每天玩游戏都要用到很多材料,教室里也要有一个资源室。于是,这样的场景出现了:教师穿梭在幼儿园各个角落,勘察寻找幼儿园最佳“物化”资源库地址,幼儿则拿起了纸笔、工具,根据“就近取放”材料的约定规则,观察、分析、确定班级资源库的最佳位置。在“收集东收集西”材料收集活动中,教师、幼儿、家长三方联动,资源库的建设让三者成为材料的建设者、利用者。
我园充分利用幼儿园周围的自然资源(新屯湿地公园和馨和园市民公园等),人文资源(明华学士坊,乡镇企业博物馆,天一中学,消防队驻地,诗人李绅,音乐家瞎子阿炳,画家倪云林等)和地方特色资源(东亭街道打造的“绿意新城”等),初步构建幼儿园社区课程资源地图,为相关活动开展提供支撑。例如,在春天,教师带幼儿去新屯湿地公园开展春游、写生,观察季节的变化;在“我们的家园”主题活动中,大班幼儿参观乡镇企业博物馆,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我园还建立丰富的家长资源库,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家长在课程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如开展“阳光爸妈”“故事爸妈”等志愿活动,使课程资源更为丰富。
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教师课程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诊断改善能力。我园引导教师从关注课程的预设到关注幼儿当下的兴趣,从关注文本到关注幼儿,切实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随着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教师注重关注幼儿的一日活动,在观察中学会分析、解读幼儿的行为,并适时、适宜地回应和推进幼儿的学习。我园组织教师集体阅读《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等书籍,为教师解读幼儿行为提供理论支撑;我园指导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行为,及时捕捉幼儿的表征,游戏场景和幼儿的对话,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分析进行浸入式系列研究,不断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教师的观察、解读能力提升后,就会关注幼儿当下的兴趣点,学会用游戏精神和儿童视角,分析和审议自己的课程实践,并通过环境、谈话、游戏、家园协同等策略生成微课程,如《蚯蚓的日记》《漫步雨中》等。一个个课程故事呈现了教师在课程建设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核心经验
我园清晰地认识到,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内而外地改变着:以幼儿为中心,转变理念;以生活为载体,改变课程;以幼儿的发展为取向,改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