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备考应试能力
——以“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为例

2022-05-10 01:25福建张金树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罗布泊荒漠化应试

福建 张金树

一、以题促思

(一)真题再现

(2021年全国甲卷,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二)试题分析

1.试题取材于真实区域、真实情境、真实地理问题(过去、现在、未来);

2.考查学生运用高中所学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等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考查学生现场学习能力;

4.小切口的纵向问题链;

5.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6.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方法与思想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反思

1.学生解题的现实困境

该试题虽然取材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祁连山,但是由于所选取的区域尺度小,情境材料新颖、真实,试题材料文字简洁,考生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有效地理信息、提炼试题设问考查的知识点,有效地组织并形成语言简洁、逻辑清晰的答案,难度比较大。

2.学生解题困境的问题根源

学生解决真实情境背景下的地理问题能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备考应试能力。

教学实践中,通常的复习模式是:教师通过一轮复习引导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再通过二轮复习对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和重构,并通过对地理知识进行不断讲解和复习,来提升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熟练程度,最后结合试卷讲评提升学生的解题实战能力。

这种复习模式,对于解决过去的高考真题或模仿高考真题命题特点的质检或联考试题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解决反模仿的当年高考真题来讲,是需要改变和创新的。

3.二轮复习中需要解决的几个教学问题

(1)如何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简洁、严谨的分析与描述;

(2)如何运用一轮复习中建构的知识体系来解决地理实际问题;

(3)地理规律原理如何落到实处;

(4)同一原理在不同尺度下如何进行协调。

如图所示是常见的一轮复习所建构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建构只是解决了学生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的问题,完成了如图所示的《高考评价体系》中要求的“一核四层四翼”中“必备知识”这一环节,并没有很好地回应其他环节所要求具有的学科素养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一轮复习以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完成知识建构为主,二轮复习以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提升学生备考应试能力为主。如何提升学生备考应试能力,其中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二、挖掘教材内容,掌握备考应试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如何处理和运用教材的内容?这里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以下简称教材)来谈一谈如何挖掘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回归教材,最终实现利用教材资源来提升复习备考应试能力的目标。

(一)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概括教材所要表达的地理主题,提升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教材第16,17页“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的主要水源”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将其归纳概括为以下几个地理主题:

1.从水分角度分析荒漠成因;

2.荒漠地区的特殊性:农业的分布与发展、人口的分布及其成因;

3.区域农业发展分析;

4.空间尺度下的地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内化成地理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强化对地理思维过程的培养

例如,教材第17页“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将其重组内化成以下几个地理问题:

1.从自然角度分析地貌成因;

2.从自然角度分析沙源成因;

3.从自然角度分析风沙成因;

4.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原因分析。

(三)打破教材章节框架,加强知识横向联系,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教材第17页“气候异常可以……加剧荒漠化进程”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利用《地理必修1》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来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提炼并形成以下地理问题:

1.从气候角度分析荒漠化程度产生年际差异的原因;

2.说明气候如何影响植被和土地荒漠化进程。

(四)利用整体性思维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材第17页的活动题,可以将其转化为深化学生整体性思维的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陆性的重要表现及其影响,强化学生对整体性两大表现的理解:

1.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五)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探究地理过程的分析与表达能力

1.利用教材强化地理过程分析

例如,教材第18页“在干旱区……严重破坏草场”这一部分内容,首先引导学生结合以上教材内容,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简述什么是“过度”;

(2)说明过度樵采产生的原因。

然后再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过度采挖如何破坏草场,说明其产生过程”,以强化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

2.利用教材强化地理过程表述

例如,教材第18页“为求得短期……高达300%”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来充分强化学生对地理过程的表述:过度放牧是如何导致草场的退化和沙化。

(六)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探究和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材第19页“在干旱、半干旱……次生盐渍化”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结合该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简述荒漠化易发生地区的地貌、土壤特点;

2.指出荒漠区农业得以发展的主要条件;

3.说明荒漠化地区水源的作用;

4.分析土地沙化的原因。

通过对该部分教材内容的挖掘,强化学生对“人类活动是如何深刻影响地理环境”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对“土地沙漠化原因与过程”这一地理问题的阐释能力。

将本节教材内容和以上相关地理问题重新整合后,形成以下综合性较强的地理问题,以此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表达能力,提升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实现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备考应试能力的目标。

(1)分析干旱地区戈壁、荒漠广布的自然原因。

【参考答案】气候干旱使水分不足,难以满足作物和牧草的生长,植被稀少;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松散的沙质沉积物,因此形成戈壁和荒漠。

(2)分析干旱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

【参考答案】气候干旱使水分不足,难以满足作物和牧草的生长,植被稀少;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松散的沙质沉积物,戈壁和荒漠广布;多大风,且集中于(冬春)干旱的季节,易形成风沙活动;一旦地表遭受破坏,土地易发生荒漠化,所以生态脆弱。

(3)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例,分析气候异常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降水增多导致地表植被增加,土层(壤)变得更湿,不易起沙,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或持续干旱,降水减少导致地表植被受损,土层(壤)变得更干,更易起沙,从而加剧土地的荒漠化进程。

(4)说明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地表植被(覆盖)减少,一方面导致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小,降水减少,蒸发加强;另一方面导致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从而使地面变干燥,水分更难以满足植被的生长,地表植被覆盖进一步减少,荒漠化不断地发生。

【拓展延伸】自然要素哪一个首先发生变化?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导致的?

(5)说明干旱地区水源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来源。

【参考答案】重要性:水分影响作物和牧草的生长,有水源的干旱地区,可以通过引水灌溉来满足作物或牧草的生长需求。水源的多少决定了农业和绿洲人口的规模。

主要来源:山地降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

【拓展延伸】干旱地区如有高山分布,山地迎风坡会带来较为丰富的山地降水,山顶有冰雪覆盖,会形成冰雪融水,这些成为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三、挖掘教材内容,建立知识横向联系,提升备考应试能力

有关土地荒漠化的内容,其他地理教材也多有涉及。如何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章节的框架限制,建立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呢?例如,我们可以结合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70页“地球表面的……原地形成侵蚀地貌”和第71页“风化……形成堆积地貌”这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外力作用相关原理作为荒漠化治理的主要理论依据。再通过设置“草方格为什么能够起到固沙作用”或“红柳为什么能够起到固沙作用”等地理问题来强化理论的应用,以达到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进一步提升学生备考应试能力。

四、挖掘教材内外案例,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

如果仅仅只是教材案例的整合与深化,还是无法达到“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备考应试能力”的最佳效果。为此我们还要关注地理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典型案例,教师通过整合素材形成教学案例,设置系列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迁移应用能力,以期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备考应试能力的目标。

【案例1】策勒河下游绿洲(策勒绿洲)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边缘地区。绿洲的东西南三个方向被自然植被所包围,南部与流动沙丘和戈壁相连。绿洲区多年平均气温11.9 ℃,平均年降水34.4 mm,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20世纪50年代末,该地在绿洲边缘大规模开垦耕地。至20世纪80年代初,来自西北部的巨大流动沙丘直逼策勒县城,绿洲内部因农田防护林体系不完善,耕地的土地生产力降低,农作物在生长期易受风沙和干热风的危害。

问题探究:

1.说明直逼县城的流动沙丘的形成过程;

2.说明大规模开垦耕地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3.分析该地土地生产力下降的原因;

4.说明农作物易受风沙和干热风危害的原因。

【案例2】新闻节选:沙漠里再也不怕缺水了,“凭空造水”已经成为现实!近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出了这样一款神奇的设备,它能在空气中将稀薄的水蒸气抽取出来,变成能供人饮用的水!依靠太阳能直接从空气里提炼液态水,这一想法日趋成熟,它的最大用途,就是能在干旱缺水的内陆沙漠地区以比较低的成本稳定地向居民提供清洁的饮用水。

教师可以收集、整理类似的新闻热点素材,引导学生尝试提炼出相关地理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并解决地理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地理问题意识。

五、通过巩固训练,固化备考应试能力

1.(2014年全国卷Ⅰ,37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如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

2.(2020年泉州单科质检,24题)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布泊位于我国西北塔里木盆地东部,是一个断裂形成的构造凹陷区,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汉代时罗布泊曾“广袤三百里”,至清末,罗布泊仅“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后注入罗布泊,湖的面积恢复至2 000多平方千米。其后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罗布泊迅速干涸消失,被视为“生命禁区”。20世纪末,人们在罗布泊地下深处发现大型富钾卤水盐矿,国家开始投资开发,在罗布泊北部再现了数百平方千米碧波荡漾的浅水盐湖,2002年正式设置罗布泊镇。2012年,新疆哈密至罗布泊的铁路正式开通,罗布泊镇被纳入全国铁路网。

【变式】说明地处“生命禁区”的罗布泊镇环境人口容量小的原因。

3.(2013年全国卷Ⅱ,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猜你喜欢
罗布泊荒漠化应试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辽宁省土地荒漠化趋势及治理成效分析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丝路档案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错别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