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过程类综合题常见的解题方法

2022-05-10 01:25湖北熊喜云鄢木银
教学考试(高考地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河段山坡流速

湖北 熊喜云 鄢木银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即其所经过的程序。地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目标。有些地理事物不仅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发生演变,还在不同空间上发生演变,使得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厘清地理过程,有助于培养考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过程类的综合题是近年来地理高考常见的一种命题形式,它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地理动态思维能力,既符合“能力立意”这一要求,又有较好的区分度,因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地理过程类的综合题作为地理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已被广大考生所认可。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很多考生构建了一系列地理过程类综合题的答题模式,并进行了大量的针对性训练,但在高考答题时,还是出现了描述其过程的先后次序紊乱、因果逻辑不畅、遗漏某些环节、用一句话简单地加以概括等诸多问题,因此,此类试题的失分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考生生搬硬套答题模式,不善于利用材料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来解题。因此,如何引导考生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进行解题应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解法列举

地理过程类综合题常见的解题方法有逻辑推理法、图示法、对比分析法、因果联系法等。

1.逻辑推理法:所谓推理,就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形成判断的基础上,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一个新判断的科学思维过程,已知的知识就是前提,未知的知识就是结论。逻辑推理法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2.图示法:又称图解法,是地理教与学实践中最重要的方法和工具之一,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它的应用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在利用图示法解题时,要绘制简图,切不可将图像复杂化,避免花费较多的答题时间,因为答案最终是用文字进行表述。

3.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的分析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常用此种方法。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具有时间顺序,将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同时间段的状况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4.因果联系法:因果联系是指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由两个因素组成,其一是先行后续,即原因在先,结果在后(简称先因后果),其二是原因和结果必须同时具有必然的联系,即二者的关系属于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因果链条的某一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有着明确的界限,它们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原因是原因,结果是结果,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地理过程类的综合题的命题形式主要为“结合材料,描述(说明)……形成或变化过程”,试题已经告诉我们最终的结果,解题时要根据材料找出与这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或变化相关的已知条件,从已知条件入手,分析原因与最终结果之间存在的因果链条,再逐一搭建原因与最终结果之间的一系列桥梁。

在解题时,我们应尽量选用最为简便的方法,这样既可节省解题的时间,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当用某种方法解题遇到困难时,不妨换另外一种方法进行求解,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解法运用

【例1】(2021年全国甲卷,37题)(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 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 ℃,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分析】本问考查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实质上是考查外力作用(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过程(主要包括风力侵蚀、搬运、堆积),可采用逻辑推理法、图示法等来进行解答。

逻辑推理法:既然要分析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说明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源地并不是位于现在图中所处的山坡位置,而是来源于图示中的其他某个地方。那么这些沙和粉沙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又是什么力量使这些沙和粉沙处于现在的位置呢?根据文字材料信息“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年降水量约291毫米”可知,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岩石的碎屑物多。“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物质”可知,山区河流携带岩石的碎屑物在流出山口之后,因比降减小导致流速变缓而逐渐产生沉积,形成沙质沉积物较多的山前冲积扇和冲积平原。“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言外之意说明山坡、冲积扇草原稀疏;冲积平原草原茂盛,表明冲积平原地表覆盖条件好,其固沙能力强,则沙和粉沙的主要源地不在冲积平原,而是在冲积扇。“附近气象站……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可知该区域冬春季降水稀少,冬季因气温低,地面冻结。春季,随气温升高,地面解冻,蒸发量逐渐加大,冲积扇的地表逐渐变得干燥,地表的沙质沉积物也变得更加疏松,加上冲积扇草原稀疏,地表覆盖条件差,其固沙能力弱,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在多风、且地表植被保护作用弱的情况下,极易被风扬起,并在风力搬运作用下产生空间上的移动。“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可知风遇到山坡便会沿山坡爬升,气流在爬升的过程中,由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而导致风速逐渐降低,风力搬运作用会逐渐减弱,气流所携带的沙粒便会在山坡上产生沉积。

图示法:下图所示。

【答案】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挟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例2】(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9题)(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上距三峡坝址约100千米,属于弯曲双分汊河型。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某地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目前,关洲河段南、北岸分别为石质和土质河岸。下图示意关洲河段河道变迁和地貌演化。

(1)根据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分布特征,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并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

【分析】本问考查河流侵蚀、河流沉积和河道特征等相关内容。本问可分为两小问,第一小问是指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第二小问是分析该河段由单一型河道变为双分汊型河道的过程。

解答第一小问,可采用逻辑推理法:根据物理学的知识(已知判断),河流流速的大小与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呈正相关,即河流的流速越大,流水的搬运能力越强,沉积物的颗粒就越大;河流的流速越小,流水的搬运能力越弱,沉积物的颗粒就越小。文字材料信息“1万年以来关洲岛地层沉积物颗粒从下部到上部呈现细—粗—细的分布,分别对应了该河段河道变迁的三个阶段”,再根据上面所述的物理学知识,不难得出关洲河段三个阶段的流速变化为慢—快—慢(或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结论。

解答第二小问,可采用对比分析法、图示法等。

对比分析法:可根据图示材料所提供的三个阶段(由早期到晚期)的信息,先将图①阶段和图②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图②阶段和图③阶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随时间的变化图示中的河道和地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从图①阶段和图②阶段的对比来看,(图①阶段和图②阶段中的长江河道均为单一型河道)图①阶段中车阳河的下游河道,在图②阶段中演变成了长江河道;图①阶段中长江与车阳河之间的河漫滩,在图②阶段中演变成了水下浅滩。从图①阶段到图②阶段,可知河道和地貌的变化是由于长江的流水侵蚀作用所致。从图①阶段到图②阶段,长江的流速变快,长江水对凹岸(即南岸)的流水侵蚀作用增强,不断侵蚀长江与车阳河之间的河漫滩,使该河漫滩面积不断缩小,图①阶段中车阳河的下游河道,在图②阶段中演变成了长江河道,也就是说长江的侵蚀作用使长江袭夺了原来车阳河的下游河道,致使长江与车阳河之间的河漫滩的残余部分逐渐演变成图②阶段中的水下浅滩。

从图②阶段和图③阶段的对比来看,图②中的河道为单一型河道,图③中的河道为双分汊型河道;图②中的水下浅滩,在图③中演变成江心洲(关洲岛)。从图②阶段到图③阶段,河道和地貌的变化是由于长江的流水沉积作用所致。图③中的长江南岸向南面扩展,随河道的展宽,河流的水流速度减弱,流水的沉积作用增强,原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而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关洲岛)。图②中的单一型河道,在图③中演变成双分汊型河道,这是因为“关洲岛把关洲河段分为南、北河道”。

图示法:下图所示。

【答案】流速变化:慢—快—慢(先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变化过程:(早期,河漫滩地处河湾凹岸,与陆地相连)随着流速变快,流水侵蚀南岸河漫滩,夺车阳河下游河道东流,原河漫滩残余部分形成水下浅滩,随着南岸继续南迁,流速减慢,水下浅滩因泥沙沉积出露水面形成江心洲,河道演变为双分汊型。

【例3】(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8题)(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图1

图2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

【分析】本问可采用因果联系法、图示法来解答。

因果联系法:根据文字材料“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可知,该地土壤干燥化是从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之后才出现的,所以首先应从坡耕地变为林草地(已知条件)入手进行分析,逐渐推导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最终的结论)过程。坡耕地变为林地,树木的生长必须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于是使地下水位下降,坡地土壤的含水量下降;该区域降水较少,蒸发量较大,从图2中可看出,坡面的自然植被为疏林草原,不适应大规模植树,而大规模植树只会使土壤水分严重不足,树木存活率降低,林地变得稀疏,林木的闭郁度降低,地面接收太阳辐射会增多,加剧蒸发,土壤的含水量进一步减少;森林退化,使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林地干燥化加剧。

图示法:下图所示。

【答案】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

猜你喜欢
河段山坡流速
长江中下游河段溢油围控回收策略研究
作家现在时·朱山坡
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洪涝适应性滨河景观设计——以湖南省永州一中河段为例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保护母亲河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不经意地有了善意(组诗)
爱虚张声势的水
春天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