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1],主要是由于心肌病、心肌梗死、炎症、高血压等引起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变化,最终影响病人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2]。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具有患病率高、预后差、治疗费用高等特点,不利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3]。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在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可有效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住院病死率和再入院率,但存在病情短期恶化的情况[4-5]。本研究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短期恶化的危险因素。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在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6]。纳入标准:病情持续时间>12个月且近1个月内快速恶化;年龄≤70岁。排除标准:有肿瘤史或心血管疾病手术史;其他病因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病人[7]。本研究获得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专业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参照第29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发布的《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8]进行标准化规范治疗。
1.3 临床分组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标准)》[9]对病人规范治疗6个月后评定临床疗效,显效:病情基本控制,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有效:症状或体征有一定改善,心功能提高超过1级,但不及2级;无效:症状或体征无改善,甚至发生恶化,心功能提高不及1级。将规范治疗6个月后的无效病人作为恶化组(56例),显效或有效病人作为非恶化组(118例)。
1.4 研究内容
1.4.1 临床资料 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及饮酒史等;同时记录病人患有的其他疾病包括高脂血症、糖尿病、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等。
1.4.2 病人治疗过程及控制情况 记录病人治疗过程对血压、不良嗜好、肢体水肿控制情况,同时记录病人饮食习惯、是否规范用药、是否适量运动康复及定期返院随访的情况,了解近期生活意外事件、近期心理状态。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χ2检验。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短期恶化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恶化组年龄60~70岁、体质指数异常、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病人比例高于非恶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治疗过程及控制情况比较 两组血压控制、不良嗜好控制、饮食习惯、肢体水肿控制、规范用药、适量运动康复及定期返院随访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过程及控制情况比较 单位:例
2.3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短期恶化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短期恶化为因变量,将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及控制情况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赋值见表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回归纳入标准为0.05,剔除标准为0.10,结果显示,年龄60~70岁、体质指数异常、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及心律失常等情况、血压控制不达标、不良嗜好控制较差、未坚持低盐限水饮食、肢体水肿控制及规范用药情况较差、无适量运动康复及定期返院随访均为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详见表4。
表3 各变量赋值
表4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短期恶化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其中各种基础性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我国老年群体身体健康[10-11]。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各种基础性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病人生存率较差[12]。有效控制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是降低基础性心脏疾病病人死亡率的关键[13]。相关研究显示,早期筛查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并对其进行干预,可有效延缓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及复发,极大提高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存活率[14-15]。相关研究表明,通过早筛查、早预防、早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能有效延长病人寿命[16]。
本研究对17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恶化组年龄60~70岁、体质指数异常、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病人比例高于非恶化组;非恶化组血压控制、不良嗜好控制、饮食习惯、肢体水肿控制、规范用药、适量运动康复及定期返院随访情况较好比例高于恶化组。将病人临床资料、治疗过程及控制情况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年龄、体质指数异常、有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心律失常、血压控制不达标、不良嗜好控制较差、未坚持低盐限水饮食、肢体水肿控制及规范用药情况较差、无适量运动康复及定期返院随访均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由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基础性并发疾病较多,体质相对较差,治疗敏感性较差,故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恶化可能更高且病死率相对较高[17]。高龄和体质指数均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恶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并指导病人控制体质指数,减轻肥胖对病情的影响[18]。吸烟引起体内血氧含量降低,长期慢性缺氧易导致机体高血压,且香烟中尼古丁、焦油等有害因素及饮酒均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收缩,增加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恶化风险;高脂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变窄进而影响人体心肺功能,甚至引起心律失常,极大增加了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恶化的风险[19-20]。由于不良嗜好如吸烟、嗜酒、熬夜等行为及高盐、高糖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均影响人体心血管系统及机体抵抗力,高盐饮食是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否有效控制这些不利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行为,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恶化发生率的关键[21-2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肢体水肿控制较差,说明病人体内可能存在血钠、血钾电解质代谢紊乱,反映出心功能不全[23]。遵医嘱规范用药是保证病人预后良好的重要环节,用药不规范不仅极大影响了药物疗效,同时增加了慢性心力衰竭病情恶化的风险。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康复期通过适量运动康复,能有效增强体质及抵抗力,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病因复杂,导致病人病情恶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加以控制,以达到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恶化发生、提高康复期生活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