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现状与实践思考

2022-05-10 00:47李佳
艺术评鉴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多元化教学高职院校

李佳

摘要:在我国高职院校全面推进素质人才培养战略的背景下,音乐美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德育内容。尽管高职院校开展音乐美育课程已有一段时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现状与困境,基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固有特性与原则,提出采用歌唱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以提高公共音乐课程中美育的渗透。

关键词:音乐审美  高职院校  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149-04

一、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现状

音乐是国民教育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当前,人们对于音乐的教育价值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识,例如人们通常把音乐当作是娱乐消遣,又或者认为音乐是那些专业人员才会理解的东西,对普通人来说只是一种生活的调味品,这些观点存在较大的片面性。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者在探索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音乐教育的本质核心是美育。学生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过程中,能发现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以及人性之美。音乐的熏陶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素养,健全他们的人格,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何东昌先生就曾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音乐美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全面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时代背景下,音乐美育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凭借其课程中蕴含的独特魅力愈发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高等院校学生而言,他们的教学资源相对有限,学到的文化、专业知识本就存在一定差距。将音乐审美课程渗透到高职院校教育中去,通过审美教育视域下的音乐欣赏课程,使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国内外的相关音乐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提升自身修养。虽然,在音乐欣赏课程中美育的渗透已经展开了一段时间,但目前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音乐课程的美育渗透过程难以有效进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盲目跟风地选择专业音乐教材的问题,这种选择偏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课程本质,不以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大大超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解学习能力范围。对于音乐审美教育来说,教材只是载体,过于专业的教程只会使得学生失去听课兴趣,甚至对音乐欣赏教学产生厌恶感。

(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

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甚至原封不动地照搬教材内容念给学生听。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无法吸引学生,甚至可能会引起他们对音乐欣赏课程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音乐教育的美育目标就很难实现。

(三)学生音乐认知能力与学习积极性差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不是音乐专业学生,缺少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讲授高深的音乐教学内容、采用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在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前提下,会普遍存在失去学习动力的现象。

(四)理论教学与音乐实践不同步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通常由于繁琐麻烦,被授课老师一带而过,课堂成了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导致本该轻松的音乐欣赏课堂变得单调乏味,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中渗透美育,这是未来高职院校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音乐美育也逐渐成为了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德育内容。针对上述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音乐审美教育的固有特性和原则,提出鉴赏教学、歌唱教学、创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与原则

音乐审美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尽管它也体现了一般美育的共性特征(例如,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性学科、鲜明的实践性等),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却有着较明显的自身特点。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特征

1.听觉感受

音乐美育通过具体可听的音乐形象作为审美教育的媒介,从而进行审美教育。“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只有音乐,但没有感知音乐的耳朵,是无法进行审美教育的。施教者需要真正的听懂乐曲,才能达到驾驭它的要求,学生也只有真正听懂了它表达的情感,才能达到良好的审美体验。

2.情感抒发

“語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可以表现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的本质是一种抒发和表达情感的方式。情感的抒发、情感的交流、情感的激发等无不蕴含在音乐审美活动之中。因此,需要按照音乐善于抒发情感的特点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3.愉悦精神

“乐者、乐也。”音乐本身具有使人快乐的属性,音乐美育可以同时给施教者和受教者带来愉悦、满足和快慰的感受,这既是一种生理上的满足,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当其升华为一种高尚情操时,就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和谐、充实。

4.音响实践

感知、鉴赏、创造等是审美教育的实践环节,脱离开这些实践环节,审美教育就会变得空洞,或者成为了一种抽象的美学理论。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音乐的音响是其实践的直接对象,它具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表现性的实践,包括歌唱和各种乐器的演奏;(2)鉴赏性的实践,教学中对音乐音响的聆听;(3)创造性的实践,创作教学和其它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活动;(4)工具性的实践,主要包括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等教学中的音响实践。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原则

想要完成音乐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音乐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从而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因此,在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贯彻音乐审美的教育原则,它主要有:

1.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给学生欣赏、演艺的歌曲、乐曲,不仅要优美动听、富于感染力,还一定要内容健康,有一定的美育作用。只强调思想性,忽视艺术性,学生会逐渐失去听、唱的兴趣,使得音乐美育变为枯燥的思政;若是把一些通俗甚至下流低级的音乐带入课堂,反而会毒害学生的心灵。

2.审美体验与审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审美实践与审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审美体验以审美实践为基础,没有审美实践,就接触不到审美对象(音乐),审美体验更无从产生;审美实践必须要通过知觉感受,进行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体验,才能升华到更高的审美层次,进入音乐美的自由王国。

3.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将音乐审美活动只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它只能实现感受与情感的呼应功能。这样便无法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准确审美判断与评价,更何谈去领略其表达美的丰富内涵。音乐欣赏分为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等三方面。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觉、情感欣赏,即感性认识,还需要进行理智欣赏,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地分析,感性认识必须和理性分析相结合。

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原则

为完成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在音乐美育教育中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与要求。但在实际过程中,各个学生的审美观点、能力与关注点存在差别,这使得他们对同一个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例如欣赏一首乐曲,有的学生喜欢听,也有的学生不爱听,这种现象都说明了美感差异性的存在。在音乐审美教育中,这种审美感受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因此,需要贯彻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妥善解决这一矛盾。

三、多元化的音乐审美教学方法

(一)鑒赏教学

音乐鉴赏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对音乐这一对象进行审美,即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实现对音乐美的鉴赏与认知。笔者在高职院校开设了2门公共艺术课程:《中外音乐鉴赏》《欧美流行音乐赏析》。通过让学生聆听感受古今中外优秀的佳作,并辅以必要的讲解和引导,从而丰富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使他们形成一种审美经验的积淀,最终提高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音乐欣赏的审美价值有一些新的思考:

鉴赏曲目要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与真实世界一样,音乐世界同样存在真善美与假丑恶。在音乐美育课程中,无疑要挑选真善美的音乐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将正面的音乐形象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梳理正确的审美观。久而久之,还可以增强他们抵御假丑恶音乐的免疫力。通过聆听真善美的音乐作品,可以让学生在提高音乐美鉴赏水平的同时,形成积极正面的审美观点,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

对音乐作品欣赏的主要感受形式是聆听,并不要求进行表演,可以适当给学生聆听高层次的作品,比如:大合唱、交响乐以及技巧性强的独唱、独奏等,可通过鉴赏渠道让学生感受这些作品,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例如,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陈钢、何占豪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柴科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等中外优秀作品。当然由于学生素质、学习能力等参差不齐,导致他们鉴赏同一作品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需要施教者在选择鉴赏作品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

鉴赏曲目的风格和表演形式需多样化。音乐表现美的形态是千姿百态的,既有崇高、雄伟、庄严、坚强等阳刚之美,也有优美、抒情、委婉、秀雅等阴柔之美。至于人之常情——喜、怒、哀、乐、厌、恶、欲,凡事都可付之以音乐美的表现。不能以教师个人的爱好来选择曲目,以避免“偏食”而造成学生审美心理的片面性发展。此外,施教者最好将我国作曲家的作品和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鉴赏曲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民族情怀、民族自信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歌唱教学

音乐需要歌唱出来,哑巴音乐无疑是无法实现音乐审美价值的。当歌唱的内容生动形象,且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时,学生在唱的过程中就可以将情感表现出来,在唱的同时滋润自身的心田。想要达到对学生审美教育,首先教师必须对歌曲教材进行严格的筛选,以保证课堂的“净化”,从而产生良好的审美教育效应。根据艺术性和思想性要紧密结合的原则,作者在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中,以“唱红歌,讲红色故事”为主线,分别从“开天辟地”(1921-1949)、“革命建设”(1949-1978)、“改革开放”(1978-2012)、“不忘初心”(2012-2021)等四个时间线进行歌曲收集并进行教唱。在建党一百周年的时代宏伟背景下,可以将歌曲的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紧密结合。歌曲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人们的歌曲审美意识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强烈的民族性。爱国主义歌曲能达到思想教育目的,要把健康、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成统一起来。

此外,在歌曲的演唱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做到良好的范唱

教师对所要教唱的歌曲进行示范性的演唱。良好的范唱,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歌声中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而且会激发他们自己想歌唱的欲望。在教学范唱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准确,避免不良的唱歌习惯(如唱歌时用脚点拍、吸气时耸肩等)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2.注意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

歌唱是一种音乐美的表现,唱歌教学时不仅要给学生聆听,而且必须进行歌唱的实践,以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唱歌教学不能停留在一首歌的会唱阶段,必须提高学生的歌唱艺术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自然的发声和清晰的咬文嚼字等四个方面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

3.处理好歌曲的情感

在学生学习唱歌的过程中,把情感体验与表达作为核心任务。教师要结合范唱深入浅出地分析本歌的内容、时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等,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随着对歌曲的学习练唱,将逐步加深对歌曲所表达情感的体验。当学生唱会了之后,就要集中时间做好对歌曲情感表现的处理:(1)安排好速度与力度的变化;(2)适当变化演唱形式;(3)指挥演唱。

4.培养多声部歌曲的审美能力

在唱歌教学中,合唱、重唱等歌曲具有发展学生多声部听觉、感受和表现和声美的作用。老师可以由易渐难的安排一些二部合唱歌曲的演唱,这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合唱教学审美的基本要求是音色要统一,歌声要和谐、均衡。在合唱分声部时,要注意按照性别、音域来划分,使音色基本一致。

(三)创作教学

音乐审美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能力,而且还必须开发对于音乐美的创造能力。因此,创作教学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是以音乐美的表现为追求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实践,其本身蕴含着丰盈的审美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1)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3)可以健全和完善学生的审美机制;(4)实践和巩固音乐知识。

创作教学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而是为了实施审美教育。通过学习作曲,确实也可以发现和培养出极少数具有天赋的作曲人才,但对于广大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主要是通过创作教学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因此,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创作教学必须做到:

1.破除学生的“作曲神秘论”的观念

由于音乐课堂长期以来一直将音乐创作拒之门外,导致学生认为作曲深奥莫测,高不可攀,不敢问津。这对于音乐创作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思想障碍,教师应该适时讲述一些中外著名音乐家的创作道路,例如莫扎特五岁开始作曲、肖邦七岁就写出了第一首波兰圆舞曲,也可以利用本校同学中创作出的歌曲进行更有说服力的教育。

2.坚持正确的音乐创作观

坚持以马克思主義的反映论为指导,应该明确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音乐是现实生活中思想情感的反映。避免把创作当成拼凑音符的游戏,要从许多优秀作品范例中找出一些音乐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用以论证和说明音乐创作必须要有生活。

3.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观

既要排除那些格调不高,甚至庸俗的流行音乐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又需要指导他们能以优美、高尚的音乐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把对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应用到创作实践过程中。

4.鼓励学生的创作成果

没有专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学生开始学习音乐创作之初,必然会经历一个模仿的阶段。例如,他们写作的旋律之中,总是会像某一首歌或某一乐曲,这是不可避免的,需要鼓励学生创作,肯定他们的作品,使更多的同学敢于写出富有新意的音乐作品。

四、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可行性建议

音乐审美教育必须遵循其特有的规律与原则,通过优秀的音乐艺术作品,给人以正面积极的审美体验,继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在高职院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满足了社会对高素质高职人才的需求,更顺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趋势。在未来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中,如果想要更好地凸显这一课程对于德育、美育工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教师们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教师对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

想要凸显这一课程中的德育、美育功能,教师们首先应从提升对这一课程中德育、美育功能的重视程度入手,明确开展高职院校音乐课教学的意义,为后续的高职院校音乐课教学奠定基础。教师们首先应明确音乐欣赏的本质意义是一个精神放松和享受的过程,而后学生们应在放松和享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有关德育和美育知识,继而实现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程开展的预期目标,推动后续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教育的发展。

(二)结合自身院校情况,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育目标

教师们也应结合自身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开展高职院校音乐课教学目标,确保后续课程中相关德育、美育的内容能够有的放矢,以此实现预期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音乐课教学效果。其次,教师们也应从自身院校的学生来源进行调查,并在生源调查的基础上确定这一音乐鉴赏课程的难易程度,以此确保实际课程的设计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需求,从而为后续凸显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中的德育、美育功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素养,升华课程效果

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其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音乐欣赏课中德育、美育实施效果。高职院校应优化教师团队能力水平,在兼具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例如,在音乐教师选拔的环节凸显这一课程德育、美育功能的需求,在源头上选择更多具备此能力的教师参与到高职院校音乐课教学中来;另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岗位培训、教学研讨等多样化方式,提升在职音乐教师的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湘辉.“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新时代背景下音乐美育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路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26):69-70.

[2]李丽.试论当代音乐审美教育的新内涵及其社会意义[J].教育探索,2007(07):48-49.

[3]马铭.非音乐专业艺术类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教育探析——以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编导专业学生为例[J].戏剧之家,2017(14):186-188.

[4]欧阳琼.音乐欣赏教学对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价值[J].北方音乐,2020(15):145-146.

[5]牛杰.论高职院校的音乐美育[J].教育与职业,2005(24):57-58.

[6]董理.浅谈高职院校美育教学中音乐学科的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2013(23):224.

[7]王蓓蓓.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中的德育和美育功能[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169-171.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多元化教学高职院校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刍议初中物理概念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