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视角下女性休闲体育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2-05-10 23:40韩勤英,崔龙浩
山东体育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位休闲体育女性

韩勤英,崔龙浩

摘要:依据生态位视角,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女性休闲体育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并探寻其发展路径,旨在为女性休闲体育健康发展拓宽研究思路。主要结论:我国女性休闲体育生态位宽度扩充不足;生态位态势发展失衡;生态位内部重叠严重。微观上,打破女性休闲体育自身局限激发内生动力,扩充生态位宽度;中观上,完善女性休闲体育社会长效服务机制,加强生态位态势转化;宏观上,建立和谐女性休闲体育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位内部错位发展。

关键词:女性;休闲体育;生态位;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051;G81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22)01-0001-07

Realistic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womens leisure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che

HAN Qinying, CUI Longhao

(School of P.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0, Henan,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niche perspective,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authors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realistic dilemmas faced by female leisure sports and explore its development path, aiming to broaden research idea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Conclusions: The width of female leisure sports niche in China is insufficient; the niche development is out of balance; the internal niche overlap is serious.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at the micro level, break the limitations of female leisure sports to stimulate endogenous power and expand the niche breadth; at the meso level, improve the long-term service mechanism of womens leisure sports society and strength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iche situation; and at the macro level, establish a harmonious female leisure sports ecosystem, to realize the internal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niche.

Key words:women; leisure sports; niche; development path

依托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加以《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的政策支持,休闲体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女性是休闲体育主要受众群体,其休闲体育参与度是衡量社會文明进步的标尺,也是女性群体实现社会地位重构的重要途径,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全民健身计划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处在历史发展新方位,女性休闲体育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发现从生态位视角对女性休闲体育研究的文献,本文尝试将生态位理论与女性休闲体育研究相结合,以新视角分析女性休闲体育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发展路径,希冀为新时代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生态位理论与女性休闲体育

1.1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是指生物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1]。生态位宽度、生态位态势、生态位扩充与压缩和生态位重叠与分离是生态位理论的基本研究内容。(1)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物种所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资源的总和,生态位宽度是指一个物种所利用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2]。(2)生态位态势:任何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具有两方面的属性,态和势,态是指物种的地位,是过去生长发育、学习、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的结果;势是指物种的作用,是生物单元对环境的现实影响力或支配力,如能量和物质变换的速率、生产力、增长率、占据新生境的能力。态是势的基础,势能促进态的发展,二者相互转化。(3)生态位扩充与压缩:无论是生物个体还是社会现象,都是不断发展的,由于生物单元无限增长的潜力所引起的态和势的增加称为该生物单元生态位的扩充,这实际上是在生态系统内加大了对固有资源的占有率,与之伴随的是另一个物种资源占有率减少,即生态位压缩。(4)生态位重叠与分离:由于物种之间生态特性尤其是资源利用的相似度,两个物种在时空、营养、天敌等方面共同占用同一资源位称为生态位重叠,竞争关系使个体各自从其部分潜在的生存和发展区退出,视为生态位分离[3]。笔者认为,无论是生态位扩充还是压缩,最终将以生态位宽度的变化来反映,因此下文将生态位扩充与压缩和生态位宽度合并加以分析。

1.2女性休闲体育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以及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解放大量劳动力,居民闲暇时间增多,法定节假日增多,人们年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闲中度过,休闲逐渐成为人们所向往追求的生活方式。邱亚君在总结归纳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休闲体育的概念做出界定:休闲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内里进行的,为了达到娱乐、健身、消遣、刺激、宣泄等目的,并追求一种积极体验的身体活动[4]。妇女运动在全世界的开展打破了广大女性在父权制度下男尊女卑的固化思想,为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社会支持。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是对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有力冲击,有利于消除性别歧视,维护女性合法权益,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2生态位视角下女性休闲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2.1女性休闲体育生态位宽度扩充不足

2.1.1文化束缚

性别是社会秩序对男性或女性的期待或愿望,由社会文化所构建,是持续化的社会进程[5]。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我们所指的性别更多是社会性别而非生理性别,“男”“女”的划分归根结底是文化规范所致。(1)社会性别期待:思想上,长久以来女性以从属身份参与社会互动,缺乏自我关注意识,婚后夫为主,育后子为主的家庭生活也让女性无法从“照顾他人”的思想中得以解脱。行为上,在父权制度的压抑下,女性忽视了自己对身体应有的控制权利,生理弱势成为性别弱势的合理借口,女性在休闲选择上依然以“静”为主,多数女性选择瑜伽、SPA等休闲项目来保持自己身材优美,面容精致,究其本质还是迎合男性审美,这反而固化了性别秩序,女性依旧没能逃脱传统性别期待的枷锁[6]。(2)女性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现代女性多为角色内部冲突,即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身,自身内部产生矛盾[7]。现代女性通常扮演两种社会角色,家庭角色——母亲/妻子,事业角色——职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显示:男性无酬劳动(家务劳动、陪伴照料孩子生活、护送辅导孩子学习、陪伴照料成年家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看病就医、公益活动)平均时间为1小时32分钟,女性为3小时48分钟,居民无酬劳动的参与率为70.2%,其中男性55.3%,女性84.2%;在个人自由支配时间中,男性平均253分钟,女性220分钟[8]。可见女性在家务劳动中付出了比男性更多的精力,同时在休闲娱乐方面也做出更多的牺牲,女性休闲体育在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的夹缝中艰难生存。(3)审美观念异化:女性形象是被男权观念、政治因素、商业因素所扭曲的社会形象,女性审美观逐渐脱离健康第一的价值观,追求以瘦为美,忽视健康理念,崇尚纤弱骨感,忽视肌肉机能,使女性对体育运动产生误解,女性所追求的形态美出现异化现象,这种扭曲的、病态的审美观念限制了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有悖于我国健康中国建设的初衷[9]。

2.1.2经济制约

女性经济独立时,她们同男性一样产生体育消费的诉求。经济体制改革在加快城市发展、激活国民经济的同时也打破大批工人的“铁饭碗”,女性更是失业大军的主要人群。据统计:甘肃省女性的失业率高于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低于男性,且相差幅度较大;吉林省男性失业率6.59%,女性失业率10.15%。这说明女性劳动力的经济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会性别歧視使得女性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少于男性(全世界10亿成年人文盲中,女性占其2/3),文化水平和技能掌握处于劣势,缺乏市场竞争力,加之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存在,暴露出女性就业的局限性,女性的社会属性被逐渐削弱。失业率的提高以及较低收入水平使女性在家庭消费心理上处于弱势地位,家庭经济地位普遍低于男性,经济大权依然归男性所有[10],仅仅依靠退休金或积蓄进行休闲体育消费对她们而言过于奢侈,她们更愿意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家庭必要开支和子女教育经费上,更愿意选择免费的体育活动来节省开销。据调查:城市在业女性的年均收入是男性的70.1%,而且性别收入差距与职位密切相关,女性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职业,在相同职业中女性的职务级别又比男性偏低[11]。此外,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道德规训下,勤俭持家被视为女性的优良品德,婚前赡养父母,育后抚养子女所带来的家庭经济重担使广大失业(无业)女性无力顾及自身休闲活动,缺乏经济支持使女性对于休闲体育的尝试仅仅是浅尝辄止,致使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受到严重约束。

2.1.3政治失语

体制层面:社会体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就是抓好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成为新趋势,使居民获得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自由开放的同时也使体育参与中社会性别差异显著化。《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对体育参与中社会性别差异问题给予一定关注,但其关注点仅仅停留在原则层面,缺乏具体实施细则[12]。这也反映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缺乏政策落实的中介实体,社会组织还未能有效发挥其依托作用,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根治。政策层面:经过广大妇女的不懈斗争,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决策管理层面,女性领导者的比例逐年上升,但体育管理层依然是男性主导,国际奥委会127名委员中,女性只有12名,15名执委会中,女性仅有1人;在我国体育总局直属单位中,司级女干部只有20人,占总人数的1/5[13]。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状况有所改善,但参与水平仍然有限,担任正职的女干部偏少,且越到高层比例越低[14]。领导层性别比例的失衡,使女性决策者在制定相关体育政策时形成失语状态,无法为广大女性体育参与者谋求政策支持,亦无法实现其利益诉求,而男性决策者往往忽视女性的休闲价值和休闲需要,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特殊权益难以保障,尤其在活动经费和公共设施方面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15],严重限制了女性休闲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2.2女性休闲体育生态位态势发展失衡

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原理,借鉴以往学者将生态位理论应用于体育研究之经验,认为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是态和势的综合体现,态是指女性休闲体育在社会中的现实状态,是休闲体育在女性群体中的普及程度和资源占有率,反映女性与休闲体育交互的社会效应;势是指女性休闲体育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反映了女性休闲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16]。

2.2.1女性休闲体育生态位的态

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二孩政策的开放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调节人口比例失衡上起到积极作用,但无疑给我国广大女性群体带来新的负担。一部分女性生育二孩时已经超过优生优育的年龄,在体力精力上已不及当年,繁忙家务和新生儿的照料让二孩妈妈筋疲力尽,参与休闲体育更是望尘莫及;随之而来是更多的家庭支出,孩子的教育经费、衣食住行、医疗费用使女性本就不高的薪资入不敷出,为了平衡开支她们更多选择减少自己的消费,只有少部分女性在家庭和丈夫的帮助下选择休闲体育,对大部分工薪阶层女性来说,“无钱无闲”是她们参与休闲体育的最大障碍[17]。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促使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职场,参加社会劳动,创造社会价值,家庭和事业的压力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西安市62.37%的职业女性认为自己压力很大,感觉没有压力的仅5.37%,尽管大部分职业女性表现出高压的生活状态,但是对休闲体育表现出不感兴趣甚至不关心的女性仍占有51.61%[18];河南省45.8%的职业女性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差,只有11.4%的职业女性能坚持每日锻炼身体,其中以休闲体育为主要休闲方式的仅占8.73%,大部分女性选择休闲的方式是静态的且投资较少的,活动方式单调枯燥[19]。职场压力也是阻碍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因素之一。不同年龄段的职业女性在休闲体育参与频次上呈显著性差异,年龄在50岁以上的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频次更高,她们更看重自己的身体健康,相比其他年龄段具有更强的休闲意识,因此她们参与休闲体育的频次最高[20]。可见休闲意识还未贯穿女性整个生命周期,女性休闲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据统计女性学历高低与体育参与存在显著相关性,女性运动技能的习得大多是在学生时代,高学历女性往往接受多年专业训练和规范指导,养成更科学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休闲观念,但我国女性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其运动技能的发展,致使女性产生不敢、不会、不参与的自卑心理。综上可知我国女性休闲体育生态位的态不容乐观。

2.2.2女性休闲体育生态位的势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规定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等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全民主与法治建设,完善有关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文件,进一步稳固了保护女性的立法格局;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妇女立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指出了提高全球妇女地位的主要障碍,制定了今后的战略目标和具体行动;2015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对于我国反对家庭暴力、保护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同年颁布了《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提出将继续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推动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事业取得更大成就。竞技体育飞速发展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铿锵玫瑰”中国女足为国争光,“女排精神”顽强拼搏勇夺桂冠,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位体育人,也为广大女性参与体育运动提供精神动力。据调查:妇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明显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重提高,妇女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女性比重提高,女性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比重提高,女性公务员比例不断提高;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特别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社会保障和就业支持措施忽视了女性的需求,仅12%的国家采取特别措施保障女性权益,而奔赴一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中有2/3都是女性,男女平等面临新的挑战。值此之际,习总书记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帮助妇女摆脱疫情影响;第二,让性别平等落到实处;第三,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第四,加强全球妇女合作事业。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已成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21]。从纵向维度分析,女性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传统性别文化逐渐解构,同时休闲体育也在蓬勃发展,女性休闲体育已经成为新时代潮流并被广泛推广,女性“半边天”作用日益彰显,可见在党和国家的积极引导下,女性休闲体育生态位的势明显向好。

2.3女性休闲体育内部生态位重叠严重

2.3.1东西地区之间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体现出鲜明的区域和阶层特色,政府支出、金融发展、就业比例、开放程度、教育水平以及政策扶持均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22]。由表1可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稳步提升的态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但仍与东部地区相差较大,且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经济水平决定居民的休闲时间及休闲质量,东部地区从群众体育人口身体素质、投入、人力资源、发展环境等层面都遥遥领先其他地区[24]。 即便是在同一省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未必均衡,经济发达区域的女性在休闲时间、体育人口、休闲场所的选择和休闲消费上均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女性要可观[25]。场地方面:东部地区10个省份体育场地71.1万个,场地面积9.38亿平方米,而西部地区12个省份场地数量仅有42.63万个,场地面积4.28亿平方米[26],东西部地区对我国体育资源的非良性竞争不利于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均衡发展。

2.3.2城市乡村之间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工作重心,2018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但目前我国处于城乡发展失衡、资源配置失调的不利局面,城乡二元结构和非均衡发展是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突出矛盾和最大障碍,尤其是财政资源分配不均衡是形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27]。对比2013年和2019年城乡居民收支(表2)情况可以发现,国家政策的扶持使农民收入明显提高,消费水平有所改善,但城乡差距不减反增,呈现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卢文云等研究表明:农村基层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动力不足,领导机构不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单一,缺乏体育人才指导培训机制以及法律保障[28];田雨普等研究认为:农村居民在健康状况、闲暇时间、体育人口、体育设施及体育消费上均显著落后于城市居民,城乡体育发展失衡现象相当严重[29]。除此之外,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剩,再加之待遇低下导致越来越多教育人才、科技人才迁居城市,农村精英人才严重流失,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妇女、老人增多,女性成为家庭支柱,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以及农活,农村女性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我国农村地区体育场地面积仅占全国体育场地总面积的31.39%,场地的缺乏同样束缚了农村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如何解決城乡体育发展失衡问题,是当前女性休闲体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议题。

2.3.3社会阶层之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体制变革、经济体制转轨,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社会阶层已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分化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的十大社会阶层并分属为上层、中上、中层、中下、底层五个社会地位等级[30]。由表3可知,社会分层现象普遍存在,城镇居民高收入阶层是低收入阶层的6倍,城乡贫富差距更明显,农村高收入阶层约为低收入阶层的9倍,可见经济资本是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依据。

女性作为社会群体其内部也存在分层现象:中产阶层女性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开放前卫,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多选择消费型体育锻炼,休闲体育对她们来说已经超出体育本身的范畴,逐渐成为一种消费符号和彰显地位的手段。工人阶层女性的参与率最低,参与体育的意愿最弱,迫于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她们没有固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同时不得不选择低消费的体育项目,再加之社会文化的束缚,以家庭为主的思想观念依然是女性工人阶层的自觉认同,反映出城市化背景下工人阶层妇女的弱势地位。失业阶层女性获得大量余暇时间的同时给女性从事休闲活动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社会地位逐渐边缘化[31]。张蕾对成都市不同社会阶层女性休闲体育行为进行实证研究:体育参与率、有偿体育场所选择、休闲体育消费水平均与社会阶层呈正相关,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不能简单归因为体育问题,究其本质是多元的社会问题[32],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三重作用的结果,也是其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一个过程[33]。阶层分化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城市化为女性休闲体育发展带来新契机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和障碍,尤其针对阶层较低的女性群体,资源的匮乏决定她们往往处于被选择的地位,在参与休闲体育上更多考虑“是否参加”,而不是“如何参加”,可见阶层壁垒阻碍了妇女休闲体育的全面发展。

3生态位视角下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路径

3.1微观上,打破女性休闲体育自身局限激发内生动力,扩充生态位宽度

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要改善女性休闲体育的参与现状,关键之处在于“女性”本身。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效应,帮助群众树立健康的体育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打破社会文化对性别的架构,进一步解放女性思想,缓解“角色冲突”带来的压力,激发女性社会主体意识,消除传统文化对女性休闲体育参与的不利因素,实现社会角色边缘化向中心化转变。与此同时,广大女性应客观对待性别差异的存在,对生理性别进行准确认知,避免因极端理解两性平等的内涵而出现一味追求超越性别差异所造成性别认同的异化现象,要使女性认识到承认性别差异的存在才是获得平等权力的前提,不再以男性为敌,在尊重性别差异基础上寻求两性的和谐发展[34]。将休闲教育纳入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使休闲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育必修课程,统筹安排学校体育工作与健康保健工作,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重点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使女性掌握科学的保健知识,深刻认识休闲体育的价值功效,转变休闲观念,提高休闲意识,帮助女性形成深度休闲观念,培养深度休闲特质,实现女性休闲体育生态位宽度的扩充。

3.2中观上,完善女性休闲体育社会长效服务机制,加强生态位态势转化

重视我国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完善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准入机制,提高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质量,组建一支有能力、负责任、担使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努力消除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技能限制,使广大女性敢于、乐于参加,同时注重挖掘女性体育先锋,树立模范作用;政府应针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女性体育人口低、可开发性大的特点,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引进,并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继续发扬万众创新精神,开创女性特色休闲项目,扩大市场需求,减轻就业压力;加快城市休闲空间一体化发展,我国学校体育面积占比全国总面积的53.01%,要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丰富的场地资源,协同发展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单位体育,兼顾职业女性与家庭主妇的休闲体育发展,“四体联合”形成合力,确保休闲体育的贯穿女性完整生命周期[35];在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加设女性体育发展的内设机构,按比增加女性在领导阶层的人数以及休闲运动中的决策权,提升女性在立法层面的话语权,切实做到为女性谋利益、谋幸福;牢牢把握中产阶层女性休闲需求,合理刺激中产阶层的休闲消费,有助于引领休闲体育潮流,加快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效仿学校体育“一校一品”的改革模式,以社区、企业为单位开展休闲体育活动,形成特色休闲体育文化,提高休闲体育在女性群体中的普及度以及全社会的认可度,增强生态位态势转化。

3.3宏观上,建立和谐女性休闲体育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位内部错位发展

从供需关系入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实现城乡、东西、阶层间的供需平衡,提升增量,优化存量,强化治理,提升体育资源的供给效率与质量[36];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乡村、中西部地区要转变发展方略,开辟发展新路径,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充分利用乡村、西部地区的地貌特点,发挥空间资源优势,使农业游览、休闲健身、餐饮娱乐等多种产业相互支撑,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促进乡村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助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37],拉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开展“体育+旅游”的双核驱动模式,将更多元素融入体育旅游中,打造“体育+运动竞赛+旅游”“体育+休闲度假+旅游”“体育+主题公园+旅游”等多元文化的体育旅游品牌,借鉴国外运营模式,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创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彰显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旅游小镇;不同地域、阶层应对自身生态位进行准确定位,相比发达地区以时尚休闲体育项目为主要着力点,欠发达地区应注重乡村特色休闲体育项目的宣扬,加大对原有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新兴项目,避免休闲体育项目发展的趋同性、单一性,使其在有限资源的利用上完成生态位分离,实现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新景象。

4结语

中国体育事业本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关注体育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体育运动不再是一种孤立的肢体活动,而是与各种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展现出中国体育新的时代使命。参与休闲体育对女性而言有利于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发展;对于社会而言,有利于将性别平等落到实处,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国家而言,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助推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我国女性休闲体育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研究框架,我们应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学习精神,吸收各国先进的研究经验与思想,积极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背景,融合多学科方法,拓宽研究领域,紧跟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将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化、本土化的女性休闲体育研究体系,为新时代我国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参考文献:

[1]朱春全.生态位态势理论与扩充假说[J].生態学报,1997(3):324-332.

[2]高建华.区域竞争生态位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3]包庆德,夏承伯.生态位:概念内涵的完善与外延辐射的拓展——纪念“生态位”提出100周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26(11):43-48.

[4]邱亚君.社会性别与女性休闲体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5]叶欣,陈绍军.性别秩序下的女性休闲体育行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1):30-35.

[6]熊欢.“自由”的选择与身体的“赋权”——论体育对女性休闲困境的消解[J].体育科学,2014,34(4):11-17.

[7]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8]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EB/OL].[2019-01-25].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1/t20190125_1646796.html.

[9]自媒体视角下女性参与健身健美活动时自我审美形象的嬗变[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5:2.

[10]许宗祥,杜熙茹,徐佶.我国休闲体育性别差异之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1):1-5.

[11]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01(5):4-12.

[12]潘丽霞.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13]欧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休闲体育[J].体育学刊,2009,16(5):32-36.

[14]國家统计局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期统计监测报告[EB/OL].[2016-11-03].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11/t20161103_1423701.html.

[15]熊欢.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女性休闲体育的兴起[J].体育学刊,2012,19(6):16-21.

[16]李南,葛春林,张立伟.生态位视角下“三大球”改革与发展研究——基于社会资源的竞争与合作[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5):34-38.

[17]李霞.全面二孩政策下职业女性休闲体育的困境与选择[J].泰山学院学报,2016,38(6):117-120.

[18]张李飞.西安市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1.

[19]房淑珍,金洪亮,杨国顺,等.河南省职业女性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7):60-63.

[20]周慧杰.延边地区职业女性休闲体育态度与行为特征的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7.

[21]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0-10-02].http://www.12371.cn/2020/10/02/ARTI1601598623384125.shtml.

[22]雷磊.我国区域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基于东西部省份的Panel Data[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7):116-121.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0[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

[24]李安娜.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不均衡省际差异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4):29-32.

[25]杜熙茹,许宗祥,徐佶.女性休闲体育区域差异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75-78.

[26]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2014-12-29].http://www.gov.cn/xinwen/2014-12/29/content_2797965.htm.

[27]刘文明,徐君伟,杨忠令.我国群众体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9):28-32.

[28]卢文云,梁伟,孙丽,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2):11-19.

[29]田雨普,王欢,杨小明.和谐社会构建中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91-96.

[3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4):1-9.

[31]熊欢.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分层现象的质性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28-38.

[32]张蕾.转型期社会阶层视域下城市女性休闲体育行为差异比较——以成都市为个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4):27-32.

[33]马纯红.社会分层视角下的都市职业女性体育休闲差异[J].求索,2018(3):112-119.

[34]李野.论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2(12):34-36.

[35]杜熙茹.社会转型期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休闲特征与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2010,17(3):33-36.

[36]梁勤超,石振国,李源.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公共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0,37(2):190-195.

[37]方汪凡,王家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4):12-17.

猜你喜欢
生态位休闲体育女性
生态位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
咸宁市休闲体育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高职生休闲体育参与行为特征和优化管理结构体系的研究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