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武术翻译研究评述

2022-05-10 11:24张长念
山东体育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武术翻译理论

(首都體育学院 武术套路教研室,北京100191)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回顾、总结近20年武术翻译研究,在肯定现有武术翻译研究取得成就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讨论存在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分析显示,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为我国武术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体现在:研究主题逐步多元,研究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逐渐丰富,理论探索逐渐深入,理论应用实践研究初见成效、实践报告研究与日俱增。但此阶段武术翻译研究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1)武术翻译研究与武术实践相脱节;研究主题忽略武术文本整体观,探讨研究片面化;个体案例重复出现在各个研究主题论文中,缺少创新意识。2)武术翻译人才与武术翻译研究者综合素养有待提升;研究视域过度依靠拿来主义;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武术翻译的理论性研究较多,实践性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不全面;研究方法主观意识太强,缺少客观数据方法研究。4)武术翻译自发性的个体研究较多,组织性的团队研究较少;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探索不足;国外翻译理论研究探索不够深入。5)武术翻译研究关注汉语译者文本较多,而对英语译者文本关注较少;翻译策略空大,缺乏实际指导作用;应用场景模糊,以偏概全。6)武术翻译研究忽视了武术翻译的基础性工作;实践报告研究有垄断性趋势,不适合公平竞争;武术翻译实践人才不平衡;研究学者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提出对武术翻译研究的展望:1)重视武术文本整体观,合理分类,细化创新个体案例,与时俱进;2)深入理解研究视域理论,积极拓宽研究视域;3)完善研究方法,积极寻找更多可以支撑论点的客观研究方法;4)加强中国本土翻译理论探索研究,深入学习国外理论研究;5)细化应用实践研究,具体化应用场景,并给出相应的翻译研究;6)拓宽实践报告研究来源,平衡翻译实践人才,提升研究学者对武术的涵养等。

关键词:武术;翻译;人才;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051;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22)01-0025-10

A review of Wushu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past 20 years

ZHANG Changnian

(Dept. of Wushu Routine,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 data, the author has reviewed Wushu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on the basis of affirm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xisting Wushu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shortcoming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Study shows that in the past 20 year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Wushu translation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search theme is gradually diversified, research horizon continuously expanded, research methods gradually enriche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gradually deepened,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and practical research initially effective, and the practice report research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1)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Wushu translation study and Wushu practice; the neglect of the overall view of Wushu text and the one-sided study, the repetition of individual cases in various research theme papers, and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wareness. 2)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Wushu translation talents and Wushu translation researchers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research horizon is excessively dependent on fetching doctrine; there is no specific analysis of specific problems. 3) There are many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nd few practical researches on Wushu transl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not comprehensive;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is too strong, and the objective data methods are lacking. 4) There are more individual studies on the spontaneity of Wushu translation, less organizational team studies, less research on Chinese nativ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less research on foreign translation theories. 5) Wushu translation stud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inese translators' texts, but less attention to English translators' tex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empty and lack of practical guidance; application scenarios are vague and generalize. 6) Wushu translation research ignores the basic work of Wushu translation; practice report research has a monopoly trend and is not suitable for fair competition; Wushu translation practice talents are not balanced; research scholars' understanding of Wushu culture is not deep enough. The prospect of Wushu translation research: 1)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overall view of Wushu text, reasonably classify, refine and innovate individual cases,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2) Deeply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horizon theory, and actively expand the research horizon; 3) Improve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actively find more objective research methods that can support the argument; 4)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n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in-depth study of foreign theories on research; 5) Refine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 research, specify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research; 6) Broaden the research sources of practice reports, balance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self-cultivation of research scholars on Wushu.

Key words:Wushu; translation; talents; theory; practice

當今,各国在世界舞台话语权的大小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的活跃程度。在国家文化、体育强国战略大背景下,中国各项事业持续繁荣、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迫切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全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中华武术作为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俨然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2017年、2018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支持中华医药、中华烹饪、中华武术、中华典籍、中国文物、中国园林、中国节日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并提出“推进国际汉学交流和中外智库合作,加强中国出版物国际推广与传播,扶持汉学家和海外出版机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这是中央第一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以文件形式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体育文化交流”,“通过孔子学院、华侨华人、文化体育名人等,助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这些表述为武术翻译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制度支持,必将极大地促进武术翻译迈进新时代,达到新境界。

本研究主要通过在中国知网,以“武术翻译”为主题词,重点检索了1999—2020年近20年国内学者公开发表的武术翻译相关成果,主要有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等,共检索文献资料133篇。在中国知网中以“拳”和“译”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文献资料共18篇。考虑到中国传统武术以拳为存在形式,如果仅仅搜索“武术”为主题词可能会忽略或遗漏关于以“拳”翻译为对象的研究;另外用“译”字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是为了避免忽略或遗漏以“英译”和“翻译”为主题词的研究。此外,为了对近20年我国武术研究有更为全面的了解,还查阅了学界出版的武术翻译相关的学术著作,如《汉英英汉武术词典》《中国武术大辞典》《英汉汉英武术常用词汇》《汉英体育词汇大全》等。通过逐篇筛选和整理,剔除与本文无关的文献。在梳理和分析目前武术翻译研究的成果并给予肯定的基础之上,重点讨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未来武术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1近20年武术翻译研究梳解

1.1武术翻译研究主题逐步多元

研究主题是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最能直接反映研究的内容、特点与趋势。近20年来,我国武术翻译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对武术术语、谚语、文本翻译的研究

1)武术术语翻译的研究。专业术语从来都是翻译研究的热点话题,武术术语作为武术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备受学者关注与青睐。如曲建梅、余丹、焦丹、于景楠等学者对武术术语翻译的研究,为武术术语翻译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展望。武术术语翻译是热点同时也是难点,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武术术语的翻译方法,为武术术语的翻译开拓了思路。然而整体上看,基于武术内容的庞杂性、地域的差异性、方言的规定性以及传承的流变性等多种制约因素,武术术语的翻译方法仍难以统一和规范。对此,有学者进行了“中国武术术语翻译标准化研究”,提出武术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分类和翻译策略,对武术的翻译有一定的启示。

2)对武术谚语翻译的研究。李永刚在武术谚语翻译的研究中提出从中英谚语比较分类、起源意义和语法以及民族哲学文化要求等入手,并把握翻译原则和技巧。

3)对武术文本翻译的研究。近年来,随着武术国际化的步伐日益加快,英文和中英文对照版的武术图书出版量飙升。此类图书的出版发行,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武术国际化的实践需求,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武术国际化的进程,可谓功莫大焉。武术文本内容的翻译质量直接决定武术图书乃至武术国际传播的效果,因此,武术文本内容的翻译问题一度引发学者们的广泛探讨。如,谢应喜指出针对不同武术文本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翻译策略,武术文本可以分为拳名、拳势和拳理三个层次,不同层次宜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段红萍等从社会性角度出发,提出武术文本译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选择异化翻译策略和以音译为主的灵活翻译方法,以规范武术翻译。

1.1.2对武术翻译原则、方法、策略的研究

1)对武术翻译原则的研究。针对武术翻译中的乱象,有学者试图跳出就事论事的狭隘思维,从整体上提出武术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如,张长念等在肯定前人武术翻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武术翻译应遵循翻译的实践要兼顾武术术语的“形”与“神”, 即既要注意格式与表达的规范, 还要兼顾语义的准确等原则;罗永洲提出平衡翻译翻译原则,并认为平衡翻译应该是一个动态的、需要实时更新的过程;张振华等结合武术自身特点以及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规律,提出“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原则。

2)对武术翻译方法的研究。翻译方法是实现语言流畅转换的重要手段,翻译方法的选定需要依靠具体翻译策略,因此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不分家,基本上都是同时展开研究。董川等发现翻译方法都是为了解决武术翻译中的实际问题,各有侧重,共同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服务,选何种方法取决于跨文化传播的需要和源语的特点和风格。

3)对武术翻译策略的研究。此类研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武术翻译的宏观策略。如有研究提出武术翻译应關照目的语读者,认为目的语读者是武术翻译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译者必须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需要,根据读者的自身文化背景和条件对原文信息做出合理调整;佘丹等从翻译学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角度分析了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认为任何过度地单方面依赖归化或异化策略是不可取的;杨瑞玲针对太极拳外宣交流面临缺乏自然对应物、武哲交融、中西文化差异、语义模糊、文学色彩浓厚、标准化水平低等问题,提出武术译者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选择适当的翻译模式,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让英语读者易于理解、接受。

1.1.3对武术翻译目的、意义、价值的研究

此类研究出现在武术翻译研究热的早期阶段,学者们主要围绕武术翻译的当下意义展开讨论,旨在引发学界对武术翻译工作和翻译研究的重视。如李凤芝等从武术翻译与武术国际化传播关系出发,认为武术翻译的重点是促进国际对中华武术内涵的理解和保持武术文化个性,核心是在武术国际化中对中化和西化的选择,目的是提升东方文化在国际化中的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获得身份认同;黎在敏等指出武术翻译是语言交通沟通媒介最重要的因素,认为武术英译过程中出现的用语不统一以及冗余复杂、错译、乱译、书面表达与教学用语融合现象制约了武术的对外传播,并对今后武术翻译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

此外,也有学者涉足武术小说、武术影视、武术教学方面的翻译研究。从上不难看出,武术翻译研究主题逐渐多元化,主要以武术术语翻译、武术翻译策略、武术翻译方法等主题研究为主,虽然也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武术翻译研究主题,但研究数量还是较少。

1.1.4国际化背景下对武术文化翻译的研究

近些年来,学者们从未停止武术翻译研究的脚步,其中武术翻译国际跨文化研究也是很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主题之一。表现在:1)在国家政策支持武术走出去背景下的相关武术翻译研究,特别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如马思恩等针对武术文化对外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杨耀华分析武术文化传播语言隔阂的根本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方案。2)在跨文化视角下对武术文化翻译传播进行研究,如,王美玲等对武术跨文化传播进行研究综述,认为武术翻译是武术国际传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陈麦池等认为异化翻译更有利于武术国际化推广和世界多元体育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在武术翻译中应注意武术输外词的异化传播,张扬文化差异性,为武术翻译国际化提供美好的展望。3)武术文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翻译传播的难点,西方读者对武术文化的疯狂更反映了网络文学和武术文化翻译的高度可接受性。如刘毅等指出,“武侠世界”的译者们对武术文化的跨文化认知、传播策略和对武术文化术语(名称、武术器械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值得借鉴。此外,还有学者进一步对武术翻译文化研究如新时代武术文化对外翻译的瓶颈与对策等作了研究。

1.2武术翻译研究视域不断拓展

近20年来,武术翻译研究硕果累累,武术翻译的研究视域也从单一的研究武术翻译方法和技巧等不断丰富,扩大到了目的论、美学、传播学、翻译学、符号意义理论等相关交叉学科的视域。

武术翻译初期,武术翻译的视域比较单一狭窄,都聚焦于武术翻译方法、技巧、原则和策略等方面。如,李特夫指出武术术语英译的翻译准则,在翻译时应注意的文化表现问题;陈海英在武术英译研究中指出武术翻译的难点、策略与方法;韩剑云等对武术术语翻译技巧和原则进行探讨;郎朗对武术翻译策略进行研究等。此阶段武术翻译研究视域比较狭窄,少有学者尝试新的视域对武术翻译进行研究。

武术翻译中期,武术翻译研究的相关学者跟紧时代的步伐,研究视域也逐渐丰富多彩。如,谢应喜从目的论视角下探讨武术翻译策略;佘丹在从德国功能理论派看武术术语的翻译研究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以后此类研究提出有价值的参考;杨海庆在跨文化交流与武术术语的英译中指出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武术术语翻译的研究;段红萍指出社会传播学视角下武术翻译在武术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以及考虑的问题;闫朝晖指出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武术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交流,必须坚持专业化策略、民族化策略和规范化策略,才能准确传达中华武术的深刻文化内涵;赵洁从信息论角度研究少林武术文化翻译过程与应对策略;王文花等指出非遗视角下武术翻译规范化研究等问题;艾春娇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武术翻译的发展对策;韩爱芳在生态翻译视域的条件下,对武术课堂术语翻译如何达到专业性、准确性、客观性进行探析;张莺凡回顾了中国武术英译发展过程的历史阶段,对比西方武术翻译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提出了武术翻译在发展中的解决对策。此阶段,武术翻译研究视域逐渐拓宽,广大学者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武术翻译提供了崭新的视域。

武术翻译后期,武术翻译视域在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出现许多崭新的研究视域。李晖等人在翻译诠释论视角下的武术翻译研究中指出武术翻译不可能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对等的转换,而要以诠释本意为先,同时重视被遮蔽的思想和历史;李晖等在美学视角下对武术动作名称翻译进行研究,并指出在翻译时需要最大程度上实现语义和美效等值,成就自然、顺畅的翻译;田一辰在韦努蒂抵抗式翻译视域下指出在武侠电影中武术翻译应如何更好地让外国观众接受;王珊珊以阐释翻译论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阐释学注重于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与翻译有着紧密关系,是当代最具生命力的哲学思潮之一,在整个武术翻译过程中遵循阐释翻译论的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原则,最后要对译文进行文化补偿,将中华武术文化传播出去;陈英等指出探寻符号意义在目的语中是否成功传递及传递的程度,该研究亦间接地表明了符号学运用于武术文本翻译实践的适宜性,可以为我们的武术翻译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更有学者通过哲学、文学、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等多视角考察武术翻译的研究。此阶段,武术翻译研究出现许多崭新视域,也为武术翻译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使武术翻译研究焕然一新。

1.3武术翻译研究方法逐渐丰富

近20年来,我国学者在武术翻译研究方法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学者所处的时代、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以及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在分类结果上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认知。

随着人们认识规律水平的提高,各种新的研究方法也随之出现,如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是诸多研究方法当中最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如李晖在中国武术翻译研究评述中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有些研究则同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如宋亚洲等在全球化视域下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中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徐春毅在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之研究中运用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个案研究;如刘韬光在中国武术术语翻译标准化研究中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对比等研究方法,为武术术语翻译标准化提供了更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科学研究,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是武术翻译发展事业的推动力。

1.4武术翻译理论探索研究逐渐深入

在武术翻译理论探索初期,学者们主要是借鉴体育学、翻译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对武术翻译的相关概念、特征和功能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武术术语、武术谚语、武术文化、武术特点与特征、翻译技巧、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的概念和关系进行了探讨和整合,并对武术翻译的策略、功能和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如,万军林在武术术语的特点及翻译研究中对其概念和翻译的研究。这时期我国武术翻译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学者们主要是借鉴式的研究,就体育学、翻译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一般性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性的问题,如武术翻译概念、特征、功能、策略等进行浅尝辄止的初步探索,这是武术翻译研究领域开始成长的必经之路。但随着武术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广大学者們普遍意识到武术翻译研究“缺理论”研究——缺理论视角、缺理论框架,于是很多学者对武术翻译理论视角又深一步地探索。在国内理论探索研究中,安汝杰等指出应当借鉴国内严复翻译理论对武术翻译进行研究。在国外理论探索中,广大学者勇于借鉴现成的理论研究武术翻译,开始积极尝试运用西方体育学、翻译学、语言学、功能学等相关科学理论对武术翻译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审视。如李鹏程在译介学视角下武术术语翻译的文化缺省研究—以太极拳术语英译为例研究中作者用译介学视角下研究太极拳术语翻译问题。陈英等学者符号学意义理论视角下武术文本英译的语义传递研究。佘丹从德国功能派理论看武术术语的翻译的研究。所有研究表明各种学科理论在武术翻译均有所运用,笔者在整理研究中发现,引用我国本土理论的研究的文章少之又少,而引用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相对比较多。

1.5武术翻译理论应用研究初见成效

近20年来,我国武术翻译理论应用研究较少,虽然很多学者都还停留在武术翻译理论研究等层面,但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武术翻译理论应用研究。如佘丹通过运用翻译学后结构主义理论分析了当今武术语言从中文翻译到英文的总体情况,提出目前武术翻译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李璘以国外训练教学武术器械的课程为教科书,结合应用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知识理论,通过翻译人员在教学中语言的作用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期待对武术翻译理论应用研究有所帮助;佘丹指出在不同目的指导下进行武术术语翻译,会得出不同的译本和随之而来的不同性质的影响;于景楠发现欧洲教学中太极拳术语应用情况一般,在教学中讲解深度与重视度不足,教学语言以使用英语为主,未进行汉语方面的介绍,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以上陈述来看,目前我国武术翻译理论应用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深探讨。

1.6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与日俱增

随着武术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也随之增多,为今后武术翻译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1)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期刊类。如武术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以八卦掌英译为例,作者就通过对八卦掌英译的实践进行研究,为武术翻译研究提出宝贵的建议。2)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硕士论文类。如赵江莲在《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形意拳》第1章及第2章1、2节翻译报告的研究;刘明珠在目的论下看《长拳》(第一、二章)翻译报告的研究等。笔者在整理文献时发现,以上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大多来自河南大学的硕士论文,研究篇数10篇以上,2015年是主要发表年份,翻译研究的武术文本包括太极拳、五祖拳、剑术等。可以肯定的是,以上研究实践报告为以后武术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推动了我国武术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

1.7武术翻译研究概括小结

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为我国武术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武术翻译研究主题逐步多元;2)武术翻译研究视域不断拓展;3)武术翻译研究方法逐渐丰富;4)武术翻译理论探索逐渐深入;5)武术翻译理论应用实践研究初见成效(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研究);6)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与日俱增(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升华的研究)。

2近20年武术翻译研究反思

2.1武术翻译研究与武术翻译实践脱离

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指导实践和推动新的理论创新,推动武术翻译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应是武术翻译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武术翻译研究与武术翻译实践的严重脱离,表现为武术翻譯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指导武术翻译实践,武术翻译成果质量仍有待提高,武术翻译实践仍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规范化体系。

近20年武术翻译研究主题虽逐渐多元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研究主题忽略了武术文本的整体观,探讨研究略显片面化。武术翻译主要集中在武术术语、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等的研究,殊不知武术作为我国民族的国粹,其涉及的武术语言博大精深,就武术语言来看,不仅仅只有武术术语这一层面的语言,还有武术谚语、武术歌诀、武术指令等层面的语言。2)个体案例重复出现在各个研究主题论文中,缺少创新意识。比如“武术”“红拳”“长拳”“太极拳”等这些词汇研究的个案分析中就有不少学者在论文中引用,从现有的武术翻译成果看,很多个体案例重复的原因除了和学者的自身的学术素质、研究和调查能力有关系外,也与学者对武术文化的认知程度有关系。

2.2武术翻译人才与武术翻译研究者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综观武术文本译者和武术翻译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具有两极化的特征,即要么为武术专业人才,要么则为外语(英语)专业人才。两类群体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水准,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然而面对武术翻译实践和武术翻译研究工作时,却暴露出自身综合翻译素养的不足。简而言之,懂武术的人不擅英语,懂英语的人不擅武术。

近20年来,我国学者虽然在武术翻译视域研究方面有所拓宽,也积极引进西方翻译文化的科学理念,但还是有些差强人意。1)研究视角拿来主义,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多学者并没有根据中国武术发展的国情,或者武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而实行拿来主义,拿来西方翻译文化理论直接套用在武术文化翻译上,造成了很多研究都并不适用武术翻译的发展。如有研究并没有具体分析武术文本的多样性,只是按照西方目的论视角理论把武术文本简单地分成理论和技术、文化层面两种文本,并提出相应的工具型翻译和文献型翻译两种翻译对策。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降低了其理论的可操作性。现实的武术翻译中有时中间道路的确走不通,但我们不能因此排除中间道路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即要做纯粹的工具型或文献型翻译,许多时候是行不通的。要想进行客观公正地翻译批评,就必须从多方面来考察和衡量译本(武术语言文本)。

2.3武术翻译的理论性研究较多,实践性研究较少

回顾已有的武术翻译研究,从研究类型上看多为理论性的分析或探讨,有“坐而论道”之嫌。武术翻译是一项极具实践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巨大工程。武术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难免在理论基础上较其他领域薄弱,这需要长期的理论研究积累方能弥补自身翻译理论的不足。然而,武术翻译理论的积淀或理论体系的构建,不是能简单地从理论到理论地研究或移植借鉴,而是要紧密结合翻译实践,特别是武术翻译理论体系构建的初级阶段实际情况。所谓的武术翻译是实践性研究,就是要通过武术教育或传播活动,通过与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进行武术实践和语言交流,逐步积累、筛选、矫正武术翻译词汇、表达。在这一交流实践过程中,既要有外语人才、武术人才、翻译人才、武术传播者、受传者等多方面人员的共同参与,也要有武术实践活动(包括武术教学活动及武术体验活动)、武术人文环境、英语翻译理论的同时在场。

武术翻译研究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研究方法不全面。文献资料法是各学者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为辅。2)研究方法主观意识太强,缺少客观数据的方法研究。目前武术翻译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很多是作者或者被访谈者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主观意识太强,不具体更不系统,缺乏足够量的数据支撑。武术翻译研究需要定量分析的方法,完善武术翻译研究方法论。

2.4武术翻译自发性的个体研究较多,而组织性的团队研究较少

就武术翻译的研究成果来看,迄今多集中在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虽偶有学者提出真知灼见或取得宝贵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武术翻译研究者多单枪匹马“作战”,难以形成合力,研究成果也难以形成积累效应并为界内人士所认同和应用。因此,要将武术翻译工作和武术翻译研究工作视作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这一工程既需要各方学者的单人参与,更需要团队的努力。比如定期开展武术翻译的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定期编纂和修订武术词典或工具性的武术书籍,定期组织武术英语培训等。

武术翻译研究理论探索存在的问题有:1)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探索不足。笔者在查阅所有关于武术翻译文献后发现,目前很多流行的西方翻译理论受到学者们的青睐,运用中国本土理论翻译理论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或者只停留在对武术自身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论上,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我国翻译领域的理论还是不够自信。2)国外翻译理论研究探索不够深入。学者们借鉴学习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虽然掌握了很多新颖的理论知识,但对其所使用的理论学习消化不够,一知半解甚至有所误差,不够深入,如果运用到武术翻译研究上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有些研究学者并没有深入了解借鉴来的理论,直接运用到了研究中,过度依赖运用的研究理论,被其左右,反而适得其反,降低理论研究成果的价值。

2.5武术翻译研究关注汉语译者文本较多,而对英语译者文本关注较少

笔者在梳理已有武术翻译研究文献中发现,研究者多将目光聚焦在以中文为母语的译者及其翻译实践活动和翻译成果上,鲜有关注英语为母语的译者或作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成果上。众所周知,自20世纪70年代著名功夫影星李小龙将中国功夫推向世界舞台始,中国武术便在西方落地扎根并迅速蔓延,在外国武术爱好者中掀起一阵练习和研究中国武术的热潮。随着武术国际传播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洋弟子开始开馆授徒,加入到武术国际传播的队伍中来,他们一方面从事武术训练和武术教学活动,一方面也帮助其中国师父整理翻译武术书籍,或直接用英语编写武术教材,或用英语讲述“中国武术故事”。他们的翻译、书写或者表达方式显然应作为我们武术翻译的重要参考,而对这一群体及其英文武术文本进行研究,也必将为我们的武术翻译实践提供启发与借鉴。然而遗憾的是,至今我们仍未见到此类研究。

近20年来,武术翻译应用实践研究上初见成效,很多研究学者也为武术翻译提出了翻译对策和方法,对实现武术传播具有积极意义。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1)翻译策略空大,没有实际指导作用。很多研究的翻译方法、技巧、策略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很少运用到应用层面,理论和实践相脱节。2)应用场景模糊,以偏概全。在大部分资料文献中,研究学者大部分都关注到武术翻译策略或者方法或者接受者文化等因素,就给出相应的建议,但大都忽视了应用场景千差万别的因素,用一种翻译方法适用所有的应用场景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甚至很多学者故意模糊应用场景,尝试研究出一种一劳永逸的翻译方法,这种态度并不可取。应该以不同场景的应用目的为指导,使用能够达成此目的的最佳武术翻译策略。

2.6武术翻译研究忽视了武术翻译的基础性工作

所谓基础性工作是相对于常规性工作而言,也就是我们在进行武术翻译和武术翻译研究时,要看到武术翻译工作的复杂性。要将武术翻译实践活动依据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模块,处于基础位置的那个模块,就是基础性工作。笔者认为,在对中国武术文化或者文本进行翻译之前,首先要对中文文本进行阐释、规范和统一,这项基础性工作是进行武术翻译的前提。试想,如果就某个名词、术语、拳理来说,我们国人都难以认清和把握其内涵,如何对其进行翻译,我们又如何对这一工作进行翻译研究。以大家所熟知的太极拳来说,其文化博大精深,拳理也是精深博大。如“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如何解释,恐怕我们中国武术界都未能达成统一认识,我们又怎么进行下一步的翻译工作呢?我们提出的翻译策略又如何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呢?武术翻译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枯燥、乏味并难以产出学术成果的,但其对于武术翻译实践确实极为重要的不可避绕。

在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上,虽然逐渐增多,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1)实践报告研究垄断性趋势,不适合公平竞争发展。笔者通过查阅整理文献中发现,关于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的研究几乎全都出自于河南大学且形成了垄断趋势,如若没有来自其他领域的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事后必定不适合公平竞争发展。2)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人才不平衡。目前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学者普遍是翻译领域人才,武术领域翻译实践研究者缺乏。笔者认为造成此局面的主要因素是武术领域的研究学者对翻译认知的局限性,需不断鼓励武术领域研究学者尝试对武术翻译实践领域的研究。3)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的学者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目前对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的学者都属于翻译学或语言学领域的学者,他们对武术文化或者武术语言的内涵了解片面。翻译实践时,学者们对原文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不能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内涵,反而会丢失很多武术背后的内涵,研究价值会大打折扣。

2.7武术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小结

目前武术翻译研究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武术翻译研究与武术实践相脱节;研究主题忽略武术文本整体观,探讨研究片面化;个体案例重复出现在各个研究主题论文中,缺少创新意识。2)武术翻译人才与武术翻译研究者综合素养有待提升;研究视域过度依靠拿来主义;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武术翻译的理论性研究较多,实践性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不全面;研究方法主观意识太强,缺少客观数据方法研究。4)武术翻译自发性的个体研究较多,而组织性的团队研究较少;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研究探索不足;国外翻译理论研究探索不够深入。5)武术翻译研究关注汉语译者文本较多,而对英语译者文本关注较少;翻译策略空大,没有实际指导作用;应用场景模糊,以偏概全。6)武术翻译研究忽视了武术翻译的基础性工作;实践报告研究有垄断性趋势,不适合公平竞争;武术翻译实践人才不平衡(武术领域实践人才缺少);研究学者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

3未来武术翻译研究展望

3.1重视武术文本整体观,合理分类;细化创新个体案例,与时俱进

今后在武术翻译研究主题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重视武术翻译文本的整体性,给予合理分类。在武术翻译的主题上只有掌握了武术文本的整体性,才会对武术整体有一定的认知,才会对武术翻译文本有相对的了解,才能合理地进行分配。而不是把武术文本分得七零八碎,一会儿研究武术术语,一会儿研究武術谚语。单独拿出来研究的武术文本都不能代表武术的全貌,所以研究出来的成果也是有局限的。2)细化创新个体案例,并与时俱进。要对现有的个体案例进行细化,根据现代武术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创新个体案例。现有的很多个体案例各学者都重复使用,有些学者并没有对个体案例具体分析就直接借鉴到自己的研究当中,难免会发生理解不当的状况,所以还是需要细化深入地分析个体案例,才能发现个体案例到底是否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样我们还需要不断更新或者创新个体案例,这就要求广大学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提出和时代相符的个体案例支撑自己的研究成果。

3.2深入理解研究视域理论,积极更新研究视域

今后对武术翻译研究视域深入理解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积极更新研究视域。可以尝试当今流行的传播学、语言学、哲学、教育学等领域出现的研究视域进行转换汲取想法。比如上文涉及的目的论视域下武术翻译研究的对策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去进行研究。就目的论而言,武术文本翻译发起者、武术文本翻译者和武术文本接受者等目的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只是按照一方的需求和目的进行研究,那只会造成研究成果受益于一方,不能多方受益,研究肯定具有片面性,或者以偏概全之嫌。广大学者可以从已有研究视域的角度进行深入学习,考虑其他维度和角度,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视域基础。深入学习现有视域的同时,还需不断积极更新其他研究视域,大胆尝试更多现阶段没有被学者研究过领域,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3.3完善研究方法,积极寻找更多可以支撑论点的客观研究方法

俗话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武术翻译的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离不开一套合适的方法论的选用。武术翻译方法虽然逐渐丰富,但还是需要不断完善。研究方法的完善和更新对研究成果和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武术翻译研究方法在完善和更新的基础上,需要寻找更多可以支撑论点的客观研究方法,提高方法论上的严谨性。在武术翻译研究中,可以采用分类法或者比较法,同一个武术术语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受众、甚至受众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就会截然不同,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分类法或者比较法。在今后的武术翻译研究中可以以不同的地域、受众、文化背景等因素作为对比进行研究。也可以积极尝试实验法、实践调查法等定量研究方法,这些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加客观、严谨。目前很多研究都是以数据说话,在武术翻译研究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以上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在不同地区的国外受众群体,抽取一定量的实践受众,在武术实践中运用武术翻译研究内容,实践研究结果就是非常客观的数据,通过这些得到的数据可以反映出研究方法的客观性,足以支撑武术翻译的研究。

3.4加强中国本土翻译理论探索研究,深入学习国外理论研究

1)学者需要加强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探索研究,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如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直译、林语堂的美学、郭沫若的创作论、朱光潜的艺术论、钱钟书的化境等中国本土化理论研究。提升武术翻译中国本土化理论成果研究层次,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浅层理论研究,更要专注于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探索。目前武术翻译研究方面我国本土理论探索研究寥寥无几,亟需广大学者对本方面理论进行研究。研究的同时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所研究探索的本土翻译理论一定为实践所服务,一定不能成为“空”而“大”的口号。2)深入研究国外翻译理论的探索,为我国武术翻译事业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目前武术翻译研究方面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的研究与日俱增,为武术翻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同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学习该理论研究,在武术翻译研究中合理采用该理论。对于国外翻译理论,广大学者需要有甄别能力和批判精神,甄别所借鉴的外国翻译理论能否对目前我们所研究的问题起到解决效果,批判和反思该理论能否对目前所研究的问题起到帮助效果,而并不是盲目借鉴和采用国外理论研究。

3.5细化应用实践研究,具体化应用场景,并给出相应的翻译研究

武术翻译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武术翻译在应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细化应用实践的研究或者具体划分应用场景,武术翻译研究只能停留在空而大的理论研究上,并不能真正解决应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好的应用实践研究建立在扎实的个案研究基础上,学者的主要任务是要弄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等方面的问题。如在进行武术翻译研究时,我们可以具体地分类应用场景,根据每个应用场景的目的需求和问题所在,精准地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之策。笔者在对一群外国受众群体武术教学应用场景中,根据受众群体学习武术技能的需要,分析受众群体的年龄和接受程度等客观因素,总结出一群8岁有3年习武背景的男孩以学习武术技能和了解武术文化为目的的具体应用场景,通过此应用场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进行教学。以武术术语中“马步”为例,笔者直接采用音译法翻译为“Mabu”进行教学,之所以用音译是因为笔者考虑到受众群体已经有3年的习武背景,必定知道“Mabu”就是武术术语中所指的“马步”,此次采用音译更适合让这些受众群体感受到更多的中国武术文化。所以,研究学者需要沉下心来以具体的、精准的问题意识为抓手,以此来加强对武术翻译的应用研究。要研究该具体问题是什么,并对其进行解构,再探寻为什么会导致这个问题,如此解决该具体问题的对策也将水到渠成。

3.6拓宽实践报告研究来源,平衡翻译实践人才,提升研究学者武术涵养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武术实践翻译是提高学者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广大学者通过武术翻译实践的研究,可以得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会有思想性、经验性和规律性的收获。虽然我国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已经小有成就,但学者还是需要不断努力奋斗。笔者认为广大学者还需在这三方面进行努力:1)拓宽实践报告研究的来源。就像上文所述,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來源于河南大学,很少来自其他来源地,这种局面的产生会造成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垄断性的趋势,不利于武术翻译实践研究的发展,需要拓宽来源地,鼓励各来源地研究学者对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的研究,争取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2)平衡武术翻译实践人才。现阶段的武术翻译实践报告研究都是翻译学和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学者,几乎没有武术领域的学者进行武术翻译实践在研究的,导致这领域的人才不平衡。笔者认为需要鼓励武术领域的学者进行武术翻译的实践报告实践研究,平衡各领域的人才,鼓励武术领域人才进行实践报告研究。3)提升研究学者的武术涵养。前文所述,很多武术翻译报告的研究学者对武术掌握不深入、一知半解,所以翻译出来的译文不会展现出武术的全貌。笔者认为需提升研究学者对武术的认识和理解,如果自身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进行武术训练来体验武术的内涵,这样会对武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4结语

武术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国际友人接受武术、了解武术、练习武术、领悟武术文化,从而提升武术的国际地位并推动武术的国际传播,让武术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提升国家软实力。回顾近20年的武术翻译研究历史,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着研究主题片面、研究视域狭窄、研究方法不全面、研究理论薄弱、应用场景模糊、以偏概全等方面的问题。笔者提出对武术翻译研究的思考和展望:1)重视武术文本整体观,合理分类,细化创新个体案例,与时俱进;2)深入理解研究视域理论,积极拓宽研究视域;3)完善研究方法,积极寻找更多可以支撑论点的客观研究方法;4)加强中国本土翻译理论探索研究,深入学习国外理论研究;5)细化应用实践研究,具体化应用场景,并给出相应的翻译研究;6)拓宽实践报告研究来源,平衡翻译实践人才,提升研究学者的武术涵养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01-25.

[2]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s://www.henan.gov.cn/2019/06-03/796026.html.

[3]白蓝.新时代武术文化对外翻译的瓶颈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5):606-609.

[4]曲建梅. 武术术语翻译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5]佘丹. 从德国功能派理论看武术术语的翻译[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6]焦丹.基于《汉英英汉武术词典》术语英译的解析[J].中国科技翻译,2017,30(4):45-47.

[7]于景楠. 武术太极拳术语在欧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8]刘韬光. 中国武术术语翻译标准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9]李永刚.武术谚语英语翻译的技巧与原则[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5(8):52-53.

[10]谢应喜.武术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2008(1):61-64.

[11]段红萍,刘祥清.武术翻译的社会性及其策略[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3):50-53.

[12]张长念,张鹏飞.中国武术翻译研究评鉴与展望[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6):76-80.

[13]罗永洲.中国武术英译现状与对策[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4):58-63.

[14]张振华,田兰波.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武术英译的重要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2006(5):41-43.

[15]董川,陈玲.武术翻译的策略、方法及技巧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1):55-56.

[16]赵洁.“信息论”视角下的嵩山少林武术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4):13.

[17]佘丹,陈南生.归化异化策略在武术中术语翻译的应用及评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6):58-60.

[18]杨瑞玲.目的论观照下的太极拳武术文化外宣翻译问题与策略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3):336-340.

[19]李凤芝,朱云,刘玉.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归化与异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1):67-71.

[20]黎在敏,曹云.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英译现状及实践路径研究[J].武术研究,2017,2(7):57-60.

[21]马思恩,杨敢峰.“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武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J].武术研究,2019,4(11):9-13.

[22]杨耀华.语言隔阂: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之藩篱[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6):713-716.

[23]王美玲,程小坡,陳麦池,等.武术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28(2):74-77.

[24]陈麦池,张君.武术术语翻译及其跨文化传播[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2):104-108.

[25]刘毅,张佐堂.网络文学中武术文化的译介与传播——以北美网络翻译平台“武侠世界”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6):98-104.

[26]李特夫.武术术语英译论析[J].体育学刊,2006(6):63-66.

[27]陈海英.武术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228-229.

[28]韩剑云. 武术英语翻译的技巧与原则[D].开封:河南大学,2010.

[29]郎朗.武术翻译策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1):29-32.

[30]谢应喜.武术的语体特征与翻译——目的论视角[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4):20-23.

[31]杨海庆.跨文化交流与武术术语的英译[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10-12.

[32]段红萍.社会传播学视角下的武术翻译[J].外国语文,2011,27(1):112-115.

[33]闫朝晖.文化翻译观视野下汉语武术文献的翻译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104-107.

[34]王文花,马英.非遗视角下的峨眉武术翻译[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2):62-65.

[35]艾春娇. 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术语翻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6]韩爱芳.生态翻译视域下武术课堂术语翻译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6):129.

[37]张莺凡.武术英译的历史回顾与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7):17-20.

[38]李晖. 翻译诠释论视角下的武术翻译研究[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三),2015:1300-1302.

[39]李晖,于善安.武术动作名称翻译的美学考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5):89-94.

[40]田一辰. 韦努蒂抵抗式翻译视域下武侠电影字幕中的武术文化英译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6.

[41]王珊珊. 阐释论视角下《中国武术史》翻译实践报告[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

[42]陈英,陈鹏.符号学意义理论视角下武术文本英译的语义传递研究[J].海外英语,2018(11):107-109.

[43]谢应喜.武术的文化内涵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7(1):4-7.

[44]李晖.中国武术翻译研究述评:趋势、成果与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43(6):81-87.

[45]宋亚洲,连美雪,赵丽红.全球化视域下武术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8,7(9):59-62.

[46]徐春毅. 中国武术跨文化交流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47]万军林,汤昱.武术术语的特点及翻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6):50-51.

[48]安汝杰,刘晓燕.严复翻译理论下的武术文本翻译论释[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6):76-80.

[49]李鹏程. 译介学视角下武术术语翻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50]李璘.翻译的语言手段在武术器械课程中的应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29(1):103-104.

[51]佘丹.论中国武术术语不同译本的应用[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1(3):39-41.

[52]吴文安.武术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以八卦掌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9,40(4):165-169.

[53]赵江莲. 《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形意拳》第1章及第2章1、2节翻译报告[D].开封:河南大学,2015.

[54]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武术翻译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