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徐豪杰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菱湖中学)
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核心素养的涵育,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容量大,时间跨度长,而对应的授课时间较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涵育。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试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通过优化教材的处理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本课描述了中国从分裂动乱的春秋战国迈入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主要呈现了秦统一的背景、秦统一的过程以及秦始皇为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秦的灭亡部分本文暂不作考虑)
主要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府政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认知秦朝统一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从时间上看包括秦国的统一和秦朝的统一;从空间上看,包括东方六国、南越地区、西南夷地区和河南地区等。这需要培养学生对时空的感知,并从中引导学生理解“秦国”和“秦朝”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包括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思想等。由于这些措施很多都具有革命性、开创性,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则史料的分析对它们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的这些措施对加强各民族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后世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得到加强,家国情怀在主题升华中得到涵育。
特别是需要利用教材的多种形式的史料(材料),包括文献、地图和考古图片等,以史料实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
以涵育核心素养为宗旨,上述教学思路的剖析可以思维导图表示,如图1。
图1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过程,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追问历史发展进程中诸多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其所处的时空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找寻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从而达成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本质的目的。基于此,在“秦朝统一的背景”这个环节中,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如表1。
表1
本环节的教学立意和教学设计可以思维导图来概括,如图2。
图2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理清史事的发展脉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理解相关历史人物在这一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推动或阻碍历史发展)。在“秦朝实现统一”这个环节中,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设计如表2。
表2
本环节的教学立意和教学设计可以思维导图来概括,如图3。
图3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来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将其描述出来,并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以此来不断接近历史真实。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历史真实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秦朝的巩固统一”这一环节中,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如表3。
表3
续表
本环节的教学立意和教学设计可以思维导图来概括,如图4。
图4
本课所处历史阶段在本单元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混乱局面,开启了秦汉大一统的盛世,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本课的教学主线主要围绕一条核心线索: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部分内容各提炼出一个主题词,即历史潮流、辽阔疆域、中央集权和民族交融。“历史潮流”说明了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辽阔疆域”说明了秦朝统治版图的空前扩展,并奠定了后世中国疆域的基础;“中央集权”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开创性,并奠定了后世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民族交融”说明了秦朝统一对推动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教学主线的提炼和教学主题的升华,可构建思维导图,如图5。
图5
整合教材内容并充分利用课本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教学思路的分析入手,通过对课文中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献史料、图片、地图等)的整合,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并升华教学主题,在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实现了核心素养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