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流通体系作为粮食安全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健全、稳定、高效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十四五”新时期,在技术手段升级、消费者需求多元的背景下,粮食的流通方式和流通体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之下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构建更加现代高效的粮食流通体系,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把握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要打通實现路径,从模式创新、布局优化、技术应用、平台搭建等方面布局,不断对粮食流通体系进行优化提高,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流通体系;粮食安全;顶层设计;价值诉求;发展策略
本文索引:江琳莉.<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09):-004.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5(a)--04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关系我国民生的重大基础性问题。粮食流通体系作为连接粮食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重要桥梁,涵盖粮食的生产、收购、仓储、加工、运输等环节,其健全、稳定、高效事关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有序的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构建和有效维护粮食流通体系。21世纪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基本形成了粮食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少环节的多元化流通格局(蒋和平、蒋黎,2017)。然而,在2020年新冠疫情“拷问”中,在交通物流管制、人员流动限制、企业停工停产一系列疫情应对举措下,我国粮食流通体系从生产到销售、从储备到流通、从收购到加工各个环节都暴露出了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粮食流通体系顶层设计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钱煜昊等,2020)。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21年4月15日修订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本次修订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及我国即将步入“十四五”新时期背景下,针对过去几年粮食流通体系存在的弱项短板进行制度完善,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从法律层面更好地保障了我国粮食流通体系和粮食安全系统的稳定。
1 修订背景:我国现行粮食流通体系的流弊
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自古以来都是阻碍我国快速发展的痛点所在。1994年,美国学者Lester Brown的《谁来养活中国》一文震惊了世界,在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推向世界舞台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国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和思考,大大加强了我国的紧迫感、危机感(许先春,201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在我国长期粮食安全态势一片向好的局面下,增强粮食的可获得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完备健全的粮食流通体系,是提高粮食供给能力和增强粮食可获得性的重要保证。同时,必须认识到目前我国粮食流通体系仍然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产品低端化,附加值低,难以满足消费端日益多元化、高端化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已经完成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然而,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仍以低端农副产品为主。一方面,农业生产方式仍以传统粗放式生产为主,在自然资源、从业人数等生产要素逐步被压缩挤占的背景下,通过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方式来提高产量,缺少高标准、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生态绿色产品匮乏、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性服务保障措施不完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粮食等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足,生产经营方式过于粗放化,现存的加工方式大多以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和工业化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模式较为单一,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缺乏品牌化一系列问题(李小红,2021)。
1.2 仓储:一些地区的粮食保管仓容不足,粮食储备保障功能消退
仓储作为粮食流通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关系着我国全年粮食的调拨和供应。然而,一些位于粮食销区、未承担粮食保障任务的市县,其仓储条件大多达不到国家要求,实际仓容与设计仓容严重不符。同时,随着我国粮食安全态势不断趋稳,粮食日常供应稳定,从事粮食经营的工商户的仓储意识逐渐淡薄,一般将收购的粮食存放在临时性的简陋仓库内,一些个体户甚至没有仓库,随收随卖。在粮食生产稳定、物流畅通的条件下可保证正常周转,一旦面对突发事件就难以为继,导致宏观调控受限,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储备,给粮食流通体系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郭庆华,2020)。
1.3 销售:粮食市场信息公开不充分、仓储存量等环节不够透明
我国宏观的粮食相关数据大多由统计局及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定期发布,对较为微观的市场粮食数据则较少披露。居民日常对于粮食销售相关信息的需求大多来自最低层级的粮食销售市场。日常生活中尚可保持稳定,但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出于对未知的恐慌和从众心理,部分居民担心粮食供应发生问题,对米面等主粮作物的市场抢购现象时有发生。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会尽最大努力进行有力调度,保证物资持续稳定供应,但由于相关信息公开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市民恐慌,造成了一段时间内供不应求、粮价波动的局面,导致输出误导性的需求信息,对我国粮食流通体系的若干环节造成干扰,不利于流通体系保持稳定。
以上一系列问题大多反映在粮食流通体系上,因此作为连接粮食从生产到销售的重要桥梁,我国粮食流通体系存在诸多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亟待纠正和克服。在我国迈入“十四五”新时期的重要关头,出台一个能构建高效、健全的粮食流通体系的《条例》恰逢其时。
实际上,我国粮食流通体系经过近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逐步完成了向市场化、企业化、多元化方向的转型。但在粮食环境和市场不断发生变化、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形势下,需要厘清粮食流通体系建设中的价值诉求,才能有效帮助我国打通粮食流通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从而真正做到推动粮食流通体系的多元发展和不断升级。
2 顶层设计:粮食流通体系建设中的价值诉求
顶层设计(Top-down design)的概念来自“系统工程学”,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具体是指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竹立家,2011)。顶层设计一词,最开始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是源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了“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自此,顶层设计这个概念便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王建民、狄增如,2013)。
201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对粮食安全从可供性、可获取性、可利用性及稳定性四个维度制定了衡量及评价标准。从中可以看到,除了糧食充足和稳定供给外,一个国家粮食的可获取程度及有效利用程度也是该国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在我国粮食产量充足、自给率不断提高、供给水平日趋稳定的大背景下,也必须意识到我国粮食的生产与供给在空间上仍然存在区域结构性矛盾(王帅、赵秀梅,2019)。粮食生产和销售区域越来越集中,结构布局划分越来越明显,“北粮南运”的格局逐步显现,主产区与主销区间的流通、对接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只有更好地满足粮食在空间上的“可获得性”,才能更有效地保证粮食安全,而粮食流通体系就是粮食在空间上“可获得性”的重要保障。它是一个由流通主体、流通载体、流通客体、流通环境等要素参与的动态体系,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及相互制约(李丽等,2019)。故而从顶层设计着手,“站得高看得远”,通过站在高处,对流通体系的四个维度进行统一规划,更好地促进多维度协调发展。因此,本文从顶层设计角度,从主体、载体、客体和环境四个维度对本次《条例》的修订进行探析,对实现粮食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和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粮食流通体系摆脱当前困境、弥补现实短板的实践诉求。
2.1 新版《条例》促进粮食流通主体向多元化、组织化方向发展
粮食流通主体指的是粮食生产、销售和消费各环节的交易主体。在我国粮食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整个流通过程中,一般要经过生产、收购、经销、批发、零售若干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对应着不同的流通主体,他们之间大多以现货形式进行交易,没有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而一条完整高效的粮食流通链条应该将从最初的供应商采购到最终的消费者接收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环节综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效益最大化(韩丽娜,2018)。因此,建立现代高效的粮食流通体系先要提升粮食流通链条上各参与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水平。在新修订的《条例》中,一方面,取消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这一前置项,意味着将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粮食流通行业中来,扩大粮食流通链条的辐射范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育和发展全流程粮食企业,或在重要物流通道、流通节点上设立粮食生产、加工基地或园区,实施全流通链条的协调整合,打破状态松散、“各自为阵”的现象,提高粮食流通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和各参与主体的连接紧密度,提升合作水平,为粮食流通链条的畅通奠定基础。
2.2 新版《条例》加快粮食流通载体现代化发展步伐
粮食流通载体是指运载粮食的设施设备及各类粮食交易市场,主要指承担粮食运载功能的基础设施和承载设备,以及位于粮食流通链条终端的包括批发市场、零食市场等在内的交易市场。我国粮食流通载体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运输基础设施不完善、运力与粮食需求不匹配、运输方式导致的过程损耗及流通终端粮食市场不健全等。在新修订的《条例》中,与粮食交易市场相比,在运载粮食的设施设备上着墨较多,主要针对的是粮食流通过程中仓储、运输环节的损耗问题。第一,国家鼓励和支持流通环节上的各参与主体开发、应用及推广先进的粮食加工、仓储、运输技术,力求降低粮食流通过程中的损失损耗。第二,《条例》也对仓储和运输过程中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了要求,规定了仓储和运输的设施都要具有相适应的条件,不得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毒有害物质混放。同时,在储存环节,还要对储存的粮食进行定期检查。
2.3 新版《条例》推动粮食流通客体高质量发展
粮食流通客体是指粮食流通中的交易对象,即粮食产品本身。我国虽然粮食产量巨大、品种众多,但是大多数农产品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加工率较低,同时粮食的质量问题十分突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粮食的需求逐步完成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对粮食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条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粮食流通中的客体进行了制度上的约束。首先,粮食质量安全方面。除了上文所述的对粮食流通载体的相关规定外,对粮食的收购和销售环节也进行了相应的约束。一方面,对收购粮食,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检验,从源头严防质量不合格的粮食进入流通链条中。另一方面,对出库销售的粮食进行质量安全检验,严禁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粮食端上老百姓的餐桌,把好粮食流通链条“一头一尾”两个质量安全的关键节点。其次,优质粮食供给方面。要大力发展和提高粮食产业经济,不断提升优质粮食产品的供给水平。最后,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及相关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提升粮食原材料的精深加工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产品的附加值。
2.4 新版《条例》促使粮食流通环境规范化发展
粮食流通环境是指粮食流通的外部环境,具体包括各类政策监管服务体系、信息平台等新兴技术在内的各种外部环境。粮食流通环境缺乏监管、信息公布共享不及时、日常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都是我国粮食流通体系在过去的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而本次《条例》重点在监管、监督、检查等方面做了修订。首先,市场监管方面,深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转变监督管理方式,从事前准入转变为对事中及事后的加强监管。建立流通过程中经营者的台账和信用档案,对其基本经营活动进行记录。其次,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方面,要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机制,确保流通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最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通过开发、推广和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构建贯穿粮食流通全链条的信息共享平台。
3 发展策略:多方布局构建现代高效的粮食流通体系
在后疫情时代与“十四五”新时期背景下,要构建完备高效的粮食流通体系,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还要打通实现路径。在依据新修订的《条例》,从主体、载体、客体及环境四个维度把握好粮食流通体系建设价值诉求的基础上,如何从模式创新、布局优化、技术应用、平台搭建多方面进行布局,是能否构建更加高效现代的粮食流通体系、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3.1 模式创新,发展粮食流通新模式新业态
我国传统粮食流通模式有粗放式发展、低组织化运行、流程冗长、环节众多、流通效率低下一系列问题。因此,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要大胆创新,培育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粮食流通新业态新模式,缩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产业链条,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民收益、降低粮食价格。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东风”,推动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的有机融合,促进粮食流通电子商务发展,激活基于电子商务的粮食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一方面,加强各类粮食电商平台建设,不断扩大网上交易的品种和规模。另一方面,加强质量安全监测与追溯管理,提高电商产品的可信度与满意度。
3.2 布局优化,优化粮食流通布局规划
建设现代高效的粮食流通体系的破局点就是提高粮食流通效率,要针对目前粮食流通过程中存在的节点布局不合理、运输成本损耗大、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一系列问题进行改正。第一,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形成粮食流通一体化格局,完善粮食产销区规划,推进粮食流通产业持久发展。第二,转变传统粮食运输方式。我国传统粮食运输以包粮运输为主,在运输途中会经历多次拆装,不仅提高了人力成本,还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资源浪费。因此,可以通过加大力度推广粮食“散装、散卸、散运、散存”的“四散”化散粮物流运输方式,同时配置与“四散”化运输方式相匹配的设备设施,以达到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损耗、缩短周期的目的。此外,在今后粮食加工仓储节点的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布局问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将相关节点建立在物流通道附近,最大限度地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为粮食流通提供便利。
3.3 技术应用,推动新技术与粮食流通体系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技术赋能可以给各领域的原始生态带来巨变。当今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动力就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升级。因此,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必须顺应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以先进技术为发展支撑,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优化粮食流通链条,以数字化手段提高糧食流通效率。此外,在推动粮食流通体系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面,技术手段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兴技术的落地及与粮食流通的深度融合,改变的不仅是粮食的生产和流通方式,还在加快信息平台的建设步伐。从粮食追溯系统到风险监测平台,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与支持。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推动粮食流通突破瓶颈,向着更智能、更有效的方向演进。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全球贸易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必须意识到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因此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安全是一个涵盖生产、收购、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众多环节的系统性工程,故而加强粮食流通管理、构建现代高效的粮食流通体系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更好地把握住本次《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带来的机会,推动粮食流通体系在质量、效率、动力等方面的变革,加快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更高层次上端牢14亿中国人的饭碗。
参考文献
蒋和平,蒋黎.改革视角下的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创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1-6.
钱煜昊,罗乐添,王金秋.突发公共事件下的粮食流通体系优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6):70-79.
许先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怎样应对“中国粮食威胁论”的(1994—1996年)[J].党的文献,2016(2):72-81.
李小红.提高粮食附加值,提升我国粮食高品质[J].食品安全导刊,2021(26):158-159.
郭庆华.疫情暴露出危及粮食安全的短板需补上[J].粮食问题研究,2020(4):10-14.
竹立家.改革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J].人民论坛,2011(3):32-33.
王建民,狄增如.“顶层设计”的内涵、逻辑与方法[J].改革,2013(8):139-146.
王帅,赵秀梅.中国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关键节点的风险识别[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2):124-132.
李丽,刘敬圆,刘文秀.农产品流通体系及效率的内涵界定[J].商业经济研究,2019(10):118-119.
韩丽娜.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2018(4):120-122.
Value Appeal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Management Colleg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100
JIANG Linli
Abstract: Grain security is the biggest livelihood issue in China.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grain security system, a sound, stable and efficient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China's grain security. The circulation mode and circulation system of grain have changed profound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pgrading technical means and diversified consumer demand in the new period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In order to build a more modern and efficient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ever-changing market environment,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grasp the value appeal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open up the realization path and continuously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model innovation, layout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etc., so as to better ensure China's food security.
Keywords: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 grain security; top-level design; value appeal; development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