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比较

2022-05-09 22:41陈湘壬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8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

陈湘壬

摘要:目的分析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12月120例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依据随机排列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60,输注单采血小板)及研究组(n=60,输注混合浓缩血小板)。比较临床疗效、出血症状评分、血小板计数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76.67%)较参照组(71.67%)高,但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输注前后出血症状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输注前、输注后1h及24h血小板计数情况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发热及荨麻疹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较参照组(8.33%)低,但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输注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均能得到较好的疗效,可使患者的出血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治疗安全性高。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混合浓缩血小板;出血症状;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8--01

临床上,多种血液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因为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造成出血[1]。血小板输注是用于治疗各种血液疾病的重要支持疗法之一,在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发的出血性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具有起效迅速的特点,能使患者的病死风险显著降低。血小板输注中最常用的为单采血小板,但单采血小板已无法满足临床实际需求,尤其是急诊危重患者需反复输注血小板。混合浓缩血小板因其输注后止血作用与血小板计数增加与单采血小板相当,成为输注血小板时的有益补充[2-3]。为满足患者对血小板的需求,使输注疗效提升成为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20例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其均就诊于2021年1月-12月,依据随机排列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8:32,年龄:20-70(42.38±3.79)岁,病理诊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7例,淋巴瘤:13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9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0:30,年龄:20-70(42.79±3.54)岁,病理诊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8例,淋巴瘤:15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8例。两组基础资料一致,P>0.05。

1.2方法

标本来源,血小板均来源于健康献血者捐献的全血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每袋容量均为≥250ml,血小板含量≥2.5x1011,其中混合浓缩血小板按照以下方式实施制备:选择在6min内采集的400ml新鲜全血,再经过离心处理后将血浆去除剩下的50-60ml为浓缩血小板。严格按照标准规定将400ml全血置于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内进行离心操作,初次参数调整成22℃、1875g、15min,转移血浆与红细胞,收集白膜,放在振摇箱内,以22℃、60次/min,振幅5cm,振摇过夜。第二日上午实施第二次离心操作,22℃、277g、6min,收集血小板,并按照规定筛选浓缩血小板,汇集同血型,经血小板使用白细胞滤器滤除白细胞,将其汇集于血小板专用的保存袋内。将汇集的血小板采用白细胞过滤器将白细胞去除,即能得到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方法: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前均需进行ABO与Rh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在确保和供血者血型相合后进行输注。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型号:Sysmex-XN-1000)在输注前后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实施测定。

1.3观察指标

(1)比较疗效,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身高、体重、输注前与输注后的血小板计数、输注总量等)计算出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CCI)。CCI=血小板绝对增加数x体表面积(m2)/血小板输注总量(X1011)。有效:输注后1hCCI超过7.5且输注24h后CCI超过4.5;无效:输注1h后CCI低于7.5或输注24h后CCI低于4.5。

(2)比较出血症状评分,出血情况:0分为无出血;1分为轻微出血;2分为出血较多。

(3)比较血小板计数情况。

(4)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发热及荨麻疹。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76.67%)较参照组(71.67%)高,但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1:

2.2比较出血症状评分

两组输注前后出血症状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2:

2.3比较血小板计数情况

两组输注前、输注后1h及24h血小板计数情况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3:

2.4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发热及荨麻疹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較参照组(8.33%)低,但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4:

3讨论

血小板输注在临床诸多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当下国内外临床中应用的血小板主要包括单采血小板与手工血小板,而我国最常用的为前者。近年来,随着临床对血小板需求量的明显提升,造成实践中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单人份手工浓缩血小板含量较低、输注操作较为繁琐、白细胞含量较高,实施反复输注时极有可能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4]。

近几年,随着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的推广及应用,单采血小板的用量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手工制备血小板的使用显著降低,造成血液资源被大量浪费。然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手工采集血小板的用量在血小板总用量中占较大的比例。为降低血液资源的浪费,于全血中制备浓缩血小板可有效弥补单采血小板的不足,使血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全血中将白细胞分离出即可得到血小板,还能减少红细胞保存后微聚物的形成,降低患者发生脑部及肺部栓塞的风险,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相关研究提出[5],输注混合浓缩血小板1h及24h后的CCI值与单采血小板相比较高。在单采血小板供应量不足的情况下,外科手术、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可予以浓缩混合血小板输注,其质量较为稳定。本文通过对比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的疗效,结果显示,两者疗效、出血症状及血小板计数的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均无显著差异。由此说明,输注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的均能得到较理想的疗效,明显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相关研究指出[6],白细胞是造成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通过过滤可将大部分的白细胞去除,从而能显著降低发热及荨麻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输注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均能得到较理想的疗效,使患者的出血症状得到显著改善,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何博,谭爱玲,胡文娟,等.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和保存过程中血小板表面组织因子的表达[J]. 实用医学杂志,2021,37(8):1055-1059.

[2]杨文华,成思源,刘丹,等.胶原蛋白与浓缩血小板混合物注射治疗牙龈乳头黑三角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21,61(20):82-84.

[3]周静.全血采集后即时制备与贮存过夜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2020,33(5):526-528.

[4]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烧创伤分会.浓缩血小板制品在创面修复中应用的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11):993-1002.

[5]金泉,武培彪.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质量比较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6,29(1):90-91.

[6]王爱红,毛雄伟,徐林燕.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控制[J].健康研究,2017,37(4):369-371,375.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
不同剂量黄体酮治疗无排卵性月经失调的对比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药治疗的影响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