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顺
摘 要:互助学习是一种基于同伴互相关照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这种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为了个人和他人进行合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这就是互助学习。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相互思考合作来完成问题,这也是互助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国家的人才战略目标,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互助学习,交流,创设情境,合作探索
一、创设情境,分组合作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的选择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加以配合,充分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参与到教学当中。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互助学习时也应当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确保互动学习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历史科目以及合作学习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情境应尽量向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靠拢,并将历史内容蕴含其中,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境中把握住知识点,通过互助学习的形式获得更多的知识,扩展自身知识面。
在创设情境方面可以采用的步骤如下:1.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历史的影视剧片段,也可以通过讲历史名人的故事或者提问学生相关的历史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2.通过提供的视频片段和故事等材料,与学生达成良好的交流氛围。3.要通过交流、互动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受到历史的熏陶。
在开展互助学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个性等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同时应明确小组内不同学生的分工,确保互助学习可以顺利进行。可在小组当中设组长一名,由组长负责小组内任务的分配、监督协调以及组织学习。这样不仅可以确保互助学习的效率,也能使学生在互助中准确定位自己,取长补短,在学习中获得成长,在成长中探索学习,让学生们更有信心去学习。
二、科学设问,合作探索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也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因此在实际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应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便为后续的互动探究奠定基础。而科学的设问在互动的学习中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师应将问题预设得科学合理,难度适中,要能够引发学生探索的乐趣,同时还应具备丰富的内涵,使学生在互助探究问题时,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例如,立木为信是商鞅变法中的一个重要历史典故,为达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要求,在讲到这一知识点时,就可设问:当代,这一历史典故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使学生在互动探究中以史为鉴,受到历史的熏陶,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并且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这一历史典故的记忆。另外,关于立木为信这一典故,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进行不断的创作,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此外,课后的培优练习题也可以利用起来,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合作项目,如:秦国由弱变强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其中变法改革、尊重人才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些方面给予现代人什么样的启示?这些问题,有难有易,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将自己所学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形式多样、交流互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互助学习的形式并不是单一固定的,教师应综合使用多种合理的形式,丰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活动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历史典故进行创作,排练出历史情景,并进行表演。另一方面可举办历史知识辩论赛。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对于学生而言,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会令学生产生争议。比如,讲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多半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这时就可进行分组互动辩论,围绕正确评价洋务运动这一主题开展,最后进行总结。这样不仅使学生在互动辩论中巩固了自身所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讲到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的目的和性质就是教学中的正确重点,需要学生互动学习,让学生们知道抗美援朝的背景和中国为什么要抗美援朝,在学生的互动学习中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人物。这样一来学生记住了这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们牢记祖国的历史,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互动学习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了和谐、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以科学合理的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科学的设问,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探究,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骞.生生互助,师生互动——浅谈小组合作學习在初中历史选择题讲评中的有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04):22-23.
[2]吴薇薇.五步实验“同伴互助模式”下的通史学习[J].师道,2012(Z1):96-97.
[3]姜秀梅.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创建——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单元整体推进式教学初探[J].基础教育课程,2008(0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