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5-06 03:43李广春史晓楠
管理工程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飞行技术专业人才胜任

孟 斌,路 娜,李广春,史晓楠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1 研究背景

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的《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明确指出,2021年到2035年期间我国要实现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跨越,强调民航院校要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创新,并制定相应保障措施,为推进多领域、全方位的民航强国建设提供高素质专业人才支撑。[1]在中国民航业从“量优式”发展向“质优式”发展转变的背景下,飞行技术专业大学生作为民航业高端人才和未来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其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也必须符合新时代民航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随着运行环境和新技术的应用,飞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也逐步发生改变。早期由于飞机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不高,飞行事故大多是由于机械故障导致,因此,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侧重于通过训练飞行人员精湛的驾驶技术来应对频发的机械故障,以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随着飞机系统安全性能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飞行人员的主要任务类型已由“操作型”向“监视型”演变,此时机械故障引发的飞行事故所占比例较少,与飞行人员的非技术技能(机组资源管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该时期飞行技术人才是在完成基本驾驶训练的前提下侧重于特定情景中目标任务达成度的训练。目前运行环境日益复杂,民航运输的安全状态受到“人—机—环—组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航班运行已经逐步演变为一个巨型复杂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失效都有可能增添信息处理的复杂度和运行管理的难度,这意味着飞行事故的类型有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无法对所有事故情景和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特别是近几年来“波音737 MAX客机坠毁”“川航驾驶舱玻璃爆脱”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引起了民航业内对于飞行人员应具备综合能力的广泛研讨。2013年,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制定的《循证培训手册》(DOC 9995),提出飞行员基于循证培训(Evidence-Based Training,EBT)模式,即基于运行数据全面评估和考核飞行学员核心胜任能力,而不是关注其在某一飞行事件中的运行绩效,重在使飞行员掌握职业胜任能力,从而应付各种突发情况。[2]2019年,中国民航局飞行标准司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运输航空公司飞行训练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飞行人才培训体系要以基于能力的训练和基于实证的训练理论为基础,逐步建立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飞行训练体系。[3]2020年,中国民航局飞行标准司针对飞行员岗位胜任力训练印发的《中国民航运输航空飞行员技能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建设实施路线图》要求,飞行员的训练要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以实证训练为驱动,以作风建设为牵引,以核心胜任力和职业适应性心理评估的证据输入为基础,建立飞行员技能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和资质管理体系,从而提高飞行员对“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的风险管控能力。[4]

基于上述背景,飞行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依据中国民航业对飞行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从基于飞行经验、规章要求向基于系统、绩效和数据驱动演变,由传统的航空理论学习、飞行驾驶训练向实现核心胜任力、心理胜任力和作风胜任力等多维育人目标的转变。

2 胜任力理论在教育培训领域研究概述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于1973年由心理学教授Mc Clelland提出,认为胜任力是在特定工作环境中能将工作绩效突出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特质,包括个体在某领域的知识、技能、认知、态度或价值观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衡量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劣绩效的个体特征。[5]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胜任力的概念被进一步延伸,其内涵逐渐拓展为个体在执行特定的任务时需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而工作绩效则是在多种胜任要素相互耦合作用下产生的“聚合效应”。[6]Mc Clelland教授由此提出了“冰山模型”,Richard Boyatzis依据冰山模型进一步构建了胜任力“洋葱模型”。[7]目前,关于胜任力的研究重点逐渐从个体能力素质建模转向人岗匹配建模,聚焦特定行业的岗位需求与个体的能力素质的契合度。

在民航教育培训领域,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等组织部门一直大力提倡胜任力教学理念,并取得了相对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过程中需应对两种风险:无法预料的“黑天鹅”事件和常见的“灰犀牛”事件。为了能够应对这两种风险,飞行员需具备核心胜任力、心理胜任力和作风胜任力三个维度的岗位胜任力,并且要从“飞行学员(P1)—副驾驶(P2)—机长(P3)—教员(P4)—监察员(P5)”五个阶段进行飞行员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和管理。[4]Mansikka H等人认为,通过建立科学的飞行员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结合EBT训练模式,能够显著提升飞行机组的非技术技能,有助于增强机组人员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8];鲍梦瑶等人将国际民航组织针对飞行员、签派员、管制员等其他民航类专业人才基于胜任能力的组成要素、培训体系等要求内容进行了介绍。[9]田磊以飞机复杂状态下飞行员的处置能力和避免空中失控等为研究重点,设计并开发了飞行员核心胜任力的训练与评估程序。[10]已有研究成果为民航类核心人才的培训和职业能力评估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研究对象多侧重于已入职的相对成熟的专业人才,胜任力理论在飞行技术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本文结合民航业对飞行技术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开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 飞行技术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

胜任力特征分析是开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性工作。为构建科学有效的飞行技术人才胜任力模型,本文基于胜任力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4][7],将研究思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全面梳理ICAO、IATA、CAAC等组织部门针对飞行员岗位胜任力颁发的政策文件并进行归纳总结,结合高校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初步构建飞行技术专业人才胜任力指标要素。

第二,基于德尔菲法将初步构建的飞行学员胜任力指标要素进行专家函询,专家成员包括2名航空人因工程领域学者、3名资深机长、2名飞行管理人员。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指标体系的增减。

第三,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构建了飞行技术专业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飞行技术专业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及其释义

在此基础上,结合胜任力“冰山理论”,构建飞行技术专业学生胜任力模型,如图1所示。飞行技术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是由核心胜任力、心理胜任力和作风胜任力三个主要维度组成,是多种能力素质的排列组合,既包括显性的民航专业知识和驾驶技能等,也包括隐性的心理认知能力、人格特质和飞行作风等。其中,核心胜任力是根本,心理胜任力是重点,作风胜任力则是保障。

图1 飞行技术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

4 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4.1 严把招飞初检关,关注学生飞行岗位胜任力

由于飞行职业的特殊性,对飞行员群体的思想政治、身体、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严格。但人与人之间存在生理维度和心理维度上的差异,能否在预选初检环节筛选出适合飞行员岗位的人才至关重要。目前招飞工作中,民航类院校选拔标准多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对于心理素质、职业适应性等方面的关注度还不够,筛选过程相对比较粗略,造成部分学生在录取后的培养环节出现“停飞”现象。据统计,因自身心理素质差、注意力分配不当等原因导致停飞的学员比例高达68.97%,甚至部分学生还会出现“恐飞”现象。[11-12]因此,为了保证后期飞行人才培养成功率,应将关口前移,改变招飞理念,将飞行学员的初检工作重点由传统“劣汰式”机制向“择优式”模式转变,利用面试、测验等手段加大对参加招飞学生的认知能力、人格特质、心理运动能力、职业适应性等胜任特征的考查力度,在初检环节提高飞行技术专业招录学生与飞行职业的匹配程度。

4.2 改变传统培养理念,重塑飞行技术人才培养观

飞行技术专业与一般普适性专业相比,存在专业性强、就业面狭窄、技能应用特征显著等特点。在中国民航业迅猛发展阶段,飞行员数量紧缺成为制约民航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大部分民航院校飞行技术人才培养理念以单一的职业培训为导向,侧重于航空理论教育和飞机驾驶技能训练,从而达到飞行技术人才在数量上满足供给的目标。[13]但目前中国民航业已经进入发展阶段转换期和质量提升期,特别是民航业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飞行人员紧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甚至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新形势下,这种典型的“功利实用性”教育理念也应向多维、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转换,从而为我国民航业多领域、全方位的民航强国建设提供高素质专业人才支撑。在进行飞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修订时,应将岗位胜任力培养视为核心要务,在广度和深度上凝练出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一是为了提高飞行技术专业与民航产业的契合度,高校应定期到航空公司等用人单位进行“飞行员岗位胜任力”调研活动,深入了解航空公司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评估飞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供给现状。

二是飞行技术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应由高校、航空公司、航校、行业专家等多方论证,以求达到“人才培养—岗位需求—职业胜任”各个阶段之间的匹配。

三是构建动态优化的飞行技术专业培养模式闭环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建立“院校—航空企业—毕业生”三级评价体系,根据反馈意见适时调整和更新培养理念,为飞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科学、实时的指导作用。

4.3 基于OBE理念,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飞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作为一种以产出(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驱动,结合培养目标,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4.3.1 基于岗位胜任力培养理念,构建对应课程群

飞行技术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技能型专业,采用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其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依托。飞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基于岗位胜任力培养理念,以学习成果产出为导向,将核心胜任力、心理胜任力和作风胜任力三个主要维度的子目标进行细化分解,通过建立对应课程群将各门课程之间构成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以构建能力培养模块。反向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飞行员岗位胜任力要素目标落实到具体课程内容上,形成课程矩阵,使得不同课程群能够形成全面覆盖、多维联动和递进互补的关系,充分满足课程群与培养目标之间的支撑度和达成度,使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与民航业实际需求相匹配(如表2所示)。

表2 飞行技术专业人才胜任力要素与课程群对应关系

4.3.2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培养作风胜任力

民航运输是一个典型的高风险、高投入行业,飞行安全则是民航运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飞行机组作为保障航班运行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职业作风能否胜任会直接影响广大乘客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对于飞行员而言,航空理论知识和驾驶技能的欠缺还可以通过学习和飞行训练弥补,而飞行作风一旦出现问题,则有可能导致更大的安全威胁。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飞行运行作风》咨询通告分析显示,由于飞行机组人员作风不严谨造成的飞行不安全事件占主要部分。因此,在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开展方面要以飞行作风胜任力为核心价值取向,针对飞行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充分遴选与挖掘与专业契合度高的思政元素,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民航精神、“三个敬畏”和安全责任意识等为核心课程的德育价值体系,全方位实现对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价值引领、作风提升和人格塑造,满足飞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4.4 基于循证培训,构建以数据为驱动的胜任力考核评价标准

对飞行技术专业在校生而言,高校和航校的培养是其未来职业成长的重要起点。岗位胜任力的养成关系着飞行学员能否对未来自身飞行职业价值观建立正确的趋向与认同,有利于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但飞行员的岗位胜任力的各个维度之间不是平行关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进行分阶段和全生命周期培养。循证培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利用多数据源针对岗位胜任力的各组成要素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价。由于飞行学员与成熟飞行员之间的资质能力水平和训练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飞行院校要注重标准分级和因地制宜,由高校、航校、订单航空公司共同构建适用于飞行学员的循证评价考核标准,遵循“两个阶段、三种维度”的指导理念,即从飞行学员理论学习阶段和飞行训练阶段培养的全过程进行量化考核,覆盖核心胜任力、心理胜任力和作风胜任力三个维度的各组成要素。通过对飞行学员学习、训练和日常生活的关键行为进行捕捉、挖掘和分析,建立以数据为驱动的考核评价体系。

4.4.1 理论学习阶段

首先,飞行技术专业课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要基于岗位核心胜任力,从“填鸭式”单一知识的传递转变为“情景式”多维综合能力的提升。其次,将考核标准与岗位胜任力三个维度的各组成要素进行衔接,注重对飞行学员的知识应用能力的综合量化考核。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构建飞行技术专业在线开放课程,通过将“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全过程记录飞行学员学习的投入时长、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出勤率、考试成绩等全要素数据,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和结果分析,以多维度、过程性、数据驱动的考评体系替代单一的、结果性经验式的考评体系,从而为飞行技术专业理论教学效果的诊断与改进提供精准的证据支持。

4.4.2 飞行训练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飞行学员在航校进行飞行驾驶技能实训,这也是飞行学员从专业教育向飞行职业过渡的重要环节,需重点关注飞行学员的飞机驾驶技能水平。利用各个阶段的飞行训练、考试等表现数据或飞行品质监控数据对飞行学员技能水平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可回溯的“画像”和考核评价,形成飞行学员岗位胜任力的发展曲线,达到辨识胜任力缺陷的目的。

4.4.3 建立飞行学员作风胜任力档案

作风胜任力是飞行人员岗位胜任力的基础,飞行学员在专业教育和训练阶段的作风养成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与航校要构建协同联动的作风胜任力育人共同体。将飞行学员作风胜任力分解为可观察、可量化、可训练的指标体系,针对性建立飞行学员作风胜任力档案并进行考核,加强“严进严出”机制,将作风胜任力视为“一票否决”的重要参考条件。

4.4.4 关注飞行学员职业适应能力

飞行职业适应性主要指飞行员个体从事飞行工作时必须具备的生理、心理素质。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对飞行人员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品质要求较高,这也是飞行员技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前提。但个体职业适应性内隐特征明显,需针对飞行学员建立科学有效的职业适应性测评指标体系,结合飞行学员日常学习、训练行为表现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动态监测飞行学员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品质变化趋势及状态波动。

5 结 语

在中国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民航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对飞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冰山模型”,从核心胜任力、心理胜任力和作风胜任力三个主要维度构建了飞行技术专业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和模型,以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立体化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探讨了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多维度、多元化培养的新模式,从而加强了飞行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民航行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契合度。

猜你喜欢
飞行技术专业人才胜任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The innovation path of Chinese pilot training model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飞行技术专业“机载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民航特色专业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