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小实
(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临床中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病程长、病情重,死亡风险高,包含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猝死等复杂症候群。由于该疾病诊断难度高,救治时间短以及基线风险高等,极易导致医疗纠纷概率增加,是急诊护理的重点内容。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溶栓为主,但是溶栓时间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在溶栓时间方面通过急救护理流程可在最短时间内为溶栓治疗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1]。因此本文根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疾病特点,采取必要急救措施与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护理,着重分析该护理模式的救治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9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把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40例,采用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照组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例数分别为21例与19例;患者均以中老年为主,最小47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9.55±5.21)岁。观察组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例数分别为男22例与18例;患者均以中老年为主,最小45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65.50±6.13)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ACS急诊快速诊疗指南》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发病到就诊间隔<12 h;均知晓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心源性休克患者;排除拒绝PCI接入治疗患者;排除中途退出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急救护理流程护理。①急诊病情评估与分诊:预检台的急诊护理人员需有时间观念,快速接诊患者,并在一定时间内评估患者病情,有效评估时间维持在5 min,及时送至心内科,同时立即启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流程,开启急诊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将有关科室相结合,如超声科室、心内科等,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患者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②救治单元准备:急诊护理人员在接到通知后,需以最快速度整理床位,准确溶栓药物以及心电监护仪器等事项。③转运过程护理:患者在向心肌梗死救治单元的过程,应给予患者吸氧,同时进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做各项检测,如凝血指标、血常规等。④强化胸痛中心管理路径:明确与护理急救流程相关环节的分工职责,建立以主诉-观察-评估-计划为基础的预检快速评估工具,预检分诊护理人员具有采集病史及系统问诊的能力,能够有效减少分诊时间,避免分诊不足或过度导致的资源浪费。⑤设置胸痛中心核心角色:在胸痛中心护理团队中进行核心角色专岗设置,主要是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救治包括多个科室,如重症监护室、导管室、药剂科室等,需进行团队协作,所以核心角色设置有利于跨部门沟通、协作以及角色扮演。⑥胸痛中心技术与理论培训与更新:将急救护理流程与相关指南进行有效结合,开展临床护理技术培训,将实践内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情境模拟演练,同时培训受训者护理问题能力。⑦仪器设备护理:由专业护理人员每日对相关仪器设备进行保养与检测,并做好相应记录;护理人员需每日将仪器设备的检测结果放入到登记本中,若出现问题,应及时报修。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对比两组(抢救、溶栓以及住院)时间[3]。②对比两组急诊接诊时间:t1(会诊医师到达时间)、t2(急诊处理完成时间)、t3(入介入室时间)、t4(入院时间)。③对比两组指标水平,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T)、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直径(LVEDD)[4]。④分析对比两组(生理、社会以及情感)等功能[5]。
1.4 统计学方法 把此次研究的患者病例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定量资料行t检验,以()表示,定性资料通过χ2进行检验,以率、例(%、n)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 对比两组护理时间 护理后,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1.13±3.02)d、抢救时间为(17.65±5.01)h、静脉溶栓时间为(30.65±5.65)h,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5.65±5.33)d、抢救时间为(26.59±3.60)h、静脉溶栓时间为(47.62±10.50)h,提示观察组用时较少(t=4.666,9.165,9.001,P<0.05)。
2.2 对比两组急诊接诊时间 观察组t1为(12.63±9.23)min、t2为(25.64±3.11)min、t3为(3.15±4.61)min、t4为(8.47±3.17)min,对照组t1为(16.85±8.41)min、t2为(29.57±5.62)min、t3为(6.47±5.52)min、t4为(11.69±3.44)min,提示观察组急诊接诊时间更少(t=2.137、3.870、2.920、4.353,P<0.05)。
2.3 对比两组指标水平 护理后,两组对比不同指标显示,对比CK-MB、hs-cTnT指标后,观察组更低(P<0.05);对比LVEF、LVEDD指标后,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指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指标水平比较()
2.4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后,观察组疼痛、失眠、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5 对比两组生活质量 护理后,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发现,对照组生理功能为(78.22±8.23)分、总体健康为(49.65±8.41)分、活力为(65.22±2.13)分、社会功能为(71.56±3.37)分、情感职能为(60.25±1.87)分,观察组生理功能为(90.26±7.38)分、总体健康为(69.58±9.36)分、活力为(80.22±2.51)分、社会功能为(90.48±2.47)分、情感职能为(79.58±2.86)分,提示,观察组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较高(t=6.889、10.017、28.818、28.639、35.777,P<0.05)。
2.6 对比两组总满意度 护理后,观察组总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总满意度比较[n(%)]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疾病在临床中属于急性病,与心脏供血量相关,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小板黏附聚集,致使冠状动脉阻塞。因阻塞程度与机体调节能力存在差异性导致不同后果[6-8]。在临床中主要以溶栓治疗为主,可有效恢复患者心肌血液灌注,可缩小梗死面积,以此维持正常心脏舒缩功能。介入治疗也是临床中常用方法,疗效确切,但是部分医院不具有介入治疗条件,因此对患者进行血液灌注是最佳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治疗期间心功能恢复与溶栓治疗时间早晚相关,溶栓治疗时间越早,心功能恢复越好,弱溶栓时间在急诊后30 min以内,溶栓治疗可与介入治疗相比。所以,在临床实践中需制定有效的急诊护理流程,对不同阶段护理进行整合,在最短时间内为溶栓治疗提供条件,最大程度上减少心肌细胞损伤,且还可使患者心肌细胞有效保存[9-11]。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诊断到治疗间隔时间,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同时在最短时间内做好仪器及床位的准备工作[12]。通过召开心血管内科医师紧急会议,根据会议结果确定患者去向,以此提高患者急救护理效果。同时优化抢救护理流程护理主要以患者为中心,在专科护理基础上对患者体征改变密切关注,并做好病情评估、补液以及气体交换,通过争取救治时间保持体征平稳[10-12]。该护理流程包括对患者科学用药、情绪护理以及不良反应预防等,可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护理,是对医疗机构卫生应急能力评估的重要指标。本文在进行优化急诊护理期间,对救治流程进行了不断强化,且对质控模式实施全面优化,可显著缩短对患者的抢救时间,使总体缺血时间减少,促使急救成功率有效提高,以此为加快机体康复发挥重要作用。依据《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本研究患者再灌注治疗措施需确保总体缺血时间减少,需控制急诊治疗时间,一般控制在90 min内或者将溶栓治疗的时间控制在30 min内[13]。为此,在对患者救治期间,对护理流程实施优化,缩短抢救时间,确保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处于平稳状态,以此为后期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改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及静脉溶栓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t1、t2、t3、t4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CK-MB、hs-cTnT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LVEF、LVEDD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等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护理期间,能够缩短抢救及溶栓时间,提升生理功能,改善预后。主要是因急诊护理流程在实施之前,需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分析,为患者建立档案,同时对治疗流程进行快速细化处理,对缩短急救及治疗时间发挥重要作用[14]。采用该护理模式可通过组建完善的急救护理方案,以此确保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救治,减少室颤,确保救治的有效性、准确性,以此降低心肌受损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可有效减少抢救时间以及静脉溶栓时间,以此缩短住院时间,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