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颖,李 菲,李 蕊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a.临床医学院;b.检验学院,郑州 451191)
2019年末,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人们的身心、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医疗战线提出了严峻考验[1]。经济增速减缓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对应届毕业生而言,本就残酷的就业现实更是雪上加霜,大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慌心理。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2]。医学专业本身存在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就业面窄、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对学历要求高等,这些客观因素加剧医学类专科毕业生就业择业难的现状。面对疫情,教育行业推出了在家上网课、开展线上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但医学专业是一个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学科,日常教学需大量的实验实训技能训练,尤其是大三的教学安排,动手实操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线上教学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教学需求,这对即将毕业找工作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疫情对行业发展、学生心理和就业形势带来了新的压力。毕业生产生担心能否顺利毕业、能否及时就业、能否高质量就业的焦虑心理[3]。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本课题组在对河南省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 75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就业择业观的现状。
1.1 对象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就业择业观进行调查问卷,以河南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专科生为研究对象,共计样本量为1 755例,其中男生554例(31.60%),女生1 201例(68.40%);其中大一学生1 053例(60.00%),大二697例(39.70%),大三3例(0.18%),刚毕业2例(0.12%)。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 “问卷星”调查问卷和走访教师、用人单位相结合进行。在初期通过走访教师、师生座谈等形式开展,参与走访调查的对象由学工人员、实习实训老师、就业创业专业老师、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以及用人单位的负责人组成。根据走访对象反映的相关内容,依据调查目标制定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调查,选取1 800名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1 800份,回收1 768份,回收率为98.2%,其中有效问卷 1 755份,有效率为97.5%。
1.3 统计学处理 将调查数据导入IBM SPSS 21.0软件包,指标采用选项对总有效答题人数占比(%)表示;不同选项的比较采用图表示。
课题组依据相关文献制定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就业择业观的调查问卷,了解河南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临床医学和医学相关专业1 755名学生疫情下的就业择业观现状。经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学生的择业观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对引起就业择业观发生改变的因素进行分析。
2.1 医学生对就业形势认知度 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只有对现状充分全面了解才能较好的规划职业生涯。从统计结果看,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就业形式的了解程度,“了解”的医学生占13.39%,“基本了解”占47.89%,“比较了解”占18.86%,“不了解”占19.77%。结果表明,有80%的同学对本专业就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仍有20%的同学认知模糊,缺乏对现状的清晰认识,不利于开展有效的就业规划。见图1。
图1 医学生就业形势了解度调查结果
2.2 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学生毕业后规划的影响 在疫情对大学生毕业后规划的影响程度调查中,选择表示“影响很大”的医学生占61.77%,“影响一般”占33.62%,3.59%的医学生选择了“影响很小”,1.03%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见图2。
图2 疫情对医学生毕业后规划的影响程度
在疫情是否影响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调查中,选择“有”的学生占49.57%,“无”的医学生占50.43%。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疫情影响其毕业后的规划,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不影响其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见图3。
图3 疫情是否影响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疫情当下,人们被医务人员冲在前线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感动,也意识到这个岗位承担的风险,这对医学生而言是一场很好的职业认知教育。经过调查,92.54%的学生选择会从事相关工作,其余7.46%的学生选择了“无”。见图4。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从医意愿未受到影响。
图4 从医意愿受影响情况
2.3 疫情影响下医学生的就业观现状 关于就业观念方面的调查,65.19%的学生认为“找份稳定工作,待遇适中”即可,7.64% 的学生认为“找份自己喜欢的,但不一定稳定”,14.25%的学生想要“找份具有挑战性的,工资待遇要好”,12.93%的学生表示“都可以”。表明大部分学生追求稳定,不希望冒风险接受未知的挑战。见图5。
图5 医学生的就业观念
对于工作目的的调查,有37.38%的认为是“挣钱”,47.07%的学生认为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15.56%的学生认为是“注重对社会的贡献”。学生们更愿意实现自我价值,也想实现经济独立。见图6。
图6 医学生的就业目的
对国家在疫情下大力开展的相关就业渠道的了解情况。国家针对疫情的影响,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扶持政策法规,但由于政策普及和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毕业生不知道还有多种就业渠道和途径。见图7。
图7 对国家在疫情下大力开展的相关的就业渠道的了解情况
调查发现,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相应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提升自身竞争力,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毕业生要提升自我认知、就业认知,正确面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提升服务意识,适应身份转变,扩大就业范围,积极面对就业压力,树立到基层就业、服务社会的格局,培养崇高医德和家国情怀。
2.4 疫情下影响医学生就业择业观的因素 影响目前就业观的因素分析发现,90%以上的医学生认为学生基数大,竞争大而难就业。70%学生认为找不到工作是因为缺乏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自身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面试技巧,就业期望与岗位实现差距过大,同时有提升学历与就业的矛盾等因素造成。见图8。
图8 影响目前就业形势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下大学生择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搭建的就业平台和毕业生就职途径有限,且“实习-就业一体化”校企合作教育平台搭建不够完善,没有给应届毕业生提供充分有效的实习机会。见图9。
图9 疫情影响下大学生择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破产,造成了一定的就业压力。
3.1 受政策影响,专升本升学率逐年降低,但总体仍保持较高水平 以河南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1届毕业生为例,2021年11月底,已完成96%的总体就业率任务。但是专升本的录取率较去年相比明显下降,2020年的专升本报名率89.02%,升学率为46.37%,2021年的专升本报名率为85.95%,升学率仅为33.33%,数据反映出升学难度逐年增大。
3.2 医疗行业内的新变化 目前,大型三甲医院招聘人才的最低学历为硕士研究生,县级医院招聘人才的最低学历为本科,专科学历毕业生进入正规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的机会较少。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多样化的医疗机构需求越来越大,体检中心、社区养老、家庭保健和医美等医疗机构成为大部分医学专科毕业生毕业后的首选。
3.3 医学素养与医疗行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随着医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用人单位也在不断提高用人标准,学历只是最基本的招聘门槛,其对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和医德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社会上正在实行的行业标准来看,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医学素养亟待提高。
3.4 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在疫情影响下,存在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就业期间心理问题、缺乏就业信心等情况[4],直接导致大部分医学毕业生用消极的态度迎接临床实习和就业挑战。从而产生自我保护心理来回避外部就业压力,降低自我的期望值,随之“缓慢就业”“不想就业”“逃避就业”的观念应运而生[5]。同时,学生们对自身又缺乏清晰的认知和定位,专业不扎实、缺乏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缺乏社会交际能力、缺乏面试技巧等,都是存在的客观问题。
应届毕业生就业时年龄小,择业观念不够成熟,往往首先看重的是工资薪酬、工作环境和工作时长,而忽视了工作平台和长远发展。同时,毕业时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容易出现左右摇摆,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还伴随有焦虑和恐慌心理。
3.5 高校就业指导的能力应适应新的变化 本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毕业生的从医心理并没有因为疫情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这反映出医学专科毕业生具备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医德素质显著提高,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渴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蓬勃发展为高校就业教育全面升级提供了新的抓手和平台,大力开发、充分利用好在线就业教育将是今后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方向[6]。高校应建立疫情常态化影响下的就业工作预案,善于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灵活寻找就业机会[7]。联合企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途径就业渠道,如空中双选会、视频面试、网上招聘等。毕业生也应顺应趋势,主动熟悉网络招聘的流程和方法,提升个人竞争力,精炼个人简历,投企业之所好,积极应聘。高校要高效高质地利用好各类线上服务平台,为企业与学生打通“掌上参加招聘——线上审核简历——在线笔试面试——网上签约入职”的一条龙就业绿色通道,实现就业云服务的高效化、信息化、人性化[8]。将企业用工“被动找”向学生就业“主动送”转变,将学生就业的关口从高校招生就业部门、人才招聘市场前移到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具体用工部门[9]。
4.1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国家和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要加大对应届毕业生的扶持力度[10]。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就业是高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全乡村振兴的国家重大战略的举措;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医学生投身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响应各地市的基层项目,如“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等[11]。为基层解决人才短缺的困难,从而促进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需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大局稳定”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教育部有关工作部署的需要。
4.2 服务社会迫切需要 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在近年来就业低迷的情况下,解决医学生就业的重要出路,因此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去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可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解决燃眉之急,满足老百姓的看病需求,有利于国家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这是国家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种体现,为国家提供更多适应基层和人民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尤其在爆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更加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有利于为国家缓解就业压力,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为中原经济和健康中原的发展服务。积极引导毕业生投身于河南人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4.3 服务学生发展需要 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砺,渴望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展现自己的才能、释放自己的青春。对于医学生来说,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给就业形势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是契机。学校应完善防控常态下的就业服务机制、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提高医学生就业的能力和就业质量。一方面,毕业生出现了“慢就业”“懒就业”和“不就业”的现象,但学生对高质量的就业仍然渴望。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就业服务机制的建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看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疗行业对医学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了更高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以及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高校应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并重视对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要,坚持在每个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12]。
综上所述,为保证更多的医学专科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应组成四方联动机制,贯彻落实“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的理念[13],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高校管理者需结合往年经验,形成应对疫情的新型就业体系,创新就业途径,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帮助毕业生重塑就业自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大学生就业的精准服务[14],帮助毕业生按时、充分就业。
河南某高校通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更新服务的手段适应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基于“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的基层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学生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15]。尝试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学生不在学校如何解决就业服务工作;运用“互联网+”等新的技术手段,结合停课不停学的要求,适时更新服务学生的技术手段。这个体系提供一个全方位、高效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新方法;解决学生不返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新举措;同时也积极地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人才短缺问题、更好的服务河南卫生医疗需要。新冠肺炎疫情已成常态化,医学生的就业压力剧增,帮助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医学院校学生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