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三中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赏析题复习策略

2022-05-05 06:07赵浩鹏
考试与评价 2022年4期
关键词:蝉声

赵浩鹏

古诗赏析题是近几年的必考题型,如何指导初三学生高效复习,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有效的策略:给古诗进行分类;培养审题时“三读”的好习惯,即读标题、读作者、读注解;梳理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以及它们的寓意、象征意义等。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中考语文的命题也在不断创新,但古诗赏析题变化不大,而且是必考题型,古诗赏析题型一般有如下几种形式:赏析一首课外古诗;课内课外各一首比较赏析;课外古诗和课外文言文比较赏析等。但无论如何变化,课外古诗的赏析显得愈发至关重要,成了初三学生心中绕不过去的一道“坎”。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在初三的复习阶段,教师如何来指导学生提高古诗的赏析能力呢?笔者把曾经的做法梳理成如下几点策略:

一、给古诗进行分类

1. 按内容分类:有叙事诗、抒情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边塞诗等。

2. 按主题情感来分类:有表达报国之志;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思乡之情;离别之情;寄情山水;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淡泊名利的高尚节操;对所爱的人的追求和思念(含思妇闺怨);壮志难酬的苦闷;怀才不遇的无奈;对战争的厌恶;对朝廷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追慕古人,感慨时事的变迁;表达对未来坚定的信念等。

如果能从古诗的类别上进行识别,那么学生也就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品的主题和创作意图。

二、面对课内外的古诗,要培养学生审题时“三读”的好习惯,即读标题、读作者、读诗下注解(对于学生不熟悉的作者,注解中往往简介本诗的创作背景或作者的人生经历)

1. 读标题

有些诗从标题上就能识别诗的类别,如送别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等;如边塞诗《塞下曲》《雁门太守行》《从军行之四》《征人怨》等;如咏史怀古诗《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山坡羊·潼关怀古》《越中揽古》等。

2. 读作者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进行分类:

(1)有些作者的作品分早期和晚期,前后感情基调、创作风格迥异。比如以杜甫为例,杜甫年轻时的作品,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以及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得到充分地体现。杜甫中后期,因为经历了安史之乱,他本人也随着难民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到处漂泊,根据一路所见所闻,写下了《春望》、“三吏三别”等作品,表达了忧国伤时、思念亲人的情怀以及对饱受战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朝廷的不满等。

以李清照为例,早期的她生活闲适自在,沉醉于山水。如代表作《如梦令》。中年时,丈夫去世,正值北宋灭亡之时,一路难逃,晚年孤苦无依,“愁”字当头。写下了《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

(2)对有着相似人生经历的作者进行归类。比如,曾经在朝廷受到排挤、被贬的作家就比较多,他们的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有的显得很豁达坦然,依然乐观,有的寄情山水排遣苦闷、有的表达对朝廷的不满、有的成了边塞诗人等。这样的作家有李白、杜牧、范仲淹、王维、王昌龄、欧阳修、柳宗元等。

李白在《行路难》中,开始因仕途不顺,“拔剑四顾心茫然”,情绪比较低落,但后来有了对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杜牧在《赤壁》中,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范仲淹也是被贬数次,但依然心忧天下。在《渔家傲·秋思》一词中,既写出了戍边的恶劣环境,也表达了将士们觉得寸功未立,无颜还家的矛盾心理,同时还流露出作者对朝廷不重边功、腐朽软弱的不满,一句“可怜白发生”道尽了征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3)有些作家的作品主题相同。如爱国诗人有陆游、文天祥、辛弃疾、岳飞、杜甫、屈原、苏轼等。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岳飞的《满江红》、杜甫的《春望》、屈原的《离骚》,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无不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情怀。通过整理分类,也能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古诗词中蕴含的家國情怀也是后人必须传承的,这些作家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永不熄灭的灯塔。

……

例1:2021年扬州中考语文试卷

(二)诗歌阅读(5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这首词为辛弃疾赋闲隐居江西上饶一带时所作。

3. 读诗下注解

如果考查一首课外古诗的鉴赏能力,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作者及相关创作背景和经历,注解中一般会有简介。另外,一些超出了学生现有认知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一些专有名词(含古时特有的事物名称、地名、人名等),注解中也会提及。有了这些注解,学生如能及时带入诗中去理解,无疑会降低理解的难度,有些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柳暗花明。所以读诗下注解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2:2021年无锡中考语文试卷

登赏心亭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注】此诗写于陆游奉诏回临安路上,经建康登亭有感而作。作者曾建议迁都至建康,有利于抗金,但朝廷置之不理。

例3: 2021年泰州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张琰①的《出塞曲》,完成小题。

腰间插雄剑,中夜②龙虎吼。

平明登前途,万里□□□。

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③。

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

【注】①张琰,南宋广陵人。②中夜:半夜。③印如斗:斗大的印章,喻高官厚禄。

三、梳理诗中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歌语言凝练,诗人常借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托物言志。如果平时能把常见的事物以及它们的寓意、象征意义进行归类,那么学生在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就会水到渠成。

如古诗文中常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最耳熟能详的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的诗人借自然中的月亮描绘景色之美、之广阔,抒发闲适自在的心境或远大的抱负、博大的胸襟以及内心独特的感受。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如,“柳”字,与“留”谐音,古人在诗中往往表达折柳送别、惜别留恋之意。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柳”字,就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如,子规和猿啼,二者在诗中往往象征一种悲伤、哀怨、凄凉的感情。我们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又闻子规啼夜月”“风急天高猿啸哀”“猿鸣三声泪沾裳”等诗句中均能感受到。

如,“竹”字,往往象征不屈不挠、正直坚贞、谦虚高洁之意。在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等诗句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尤其古诗文中经常借“燕”和“雁”表达不同的情感。诗人多借燕子来表达春回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描绘春光的美好。如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有的诗人借燕子慨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如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于大雁,有的诗人借它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或悲凉的心境和氛围。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衡阳雁去无留意”。

……

例4:2021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6分)

与赵莒①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②醉流霞③。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注】①赵莒:钱起的朋友。②羽客:道士。③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飲料。

7. 结合诗句,说说诗人茶宴时的环境有什么特点。(3分)

答案:夕阳西下,翠竹蝉鸣环绕,体现出宁静、幽深、清雅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作答时,须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竹下”“蝉声”“影斜”等意象得出答案。

8.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

答案:体现了诗人想在自然山水的宁静清雅中拂去心灵的尘土,摆脱一切尘世的纷扰与浮华,与翠竹蝉鸣、浮云流水、明月清风相伴,求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体现了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人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的分析。诗里描绘的是一幅清雅茗茶图,选取了竹林、夕阳、蝉作为意象,古人多用竹与蝉这样的意象来象征坚贞高洁,以此来烘托出清幽、闲适的意境。

例5:2021年南通中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9分)

小园(其一)①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②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

【注】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年)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2. 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          ”“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               的氛围。(2分)

解析:此题考到了烟草、桑柘、径斜等意象,借这些自然之景营造了清丽、宁静的氛围。

总之,笔者认为,初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梳理所学的知识点,并培养他们自主归类总结的能力,只有策略科学、方法得当,这样方能做到有序复习、高效复习,从而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蝉声
竹园的蝉声
蝉声
七月 蝉声落下
蝉鸣
听蝉
急雨蝉声
听蝉
蝉声这道菜
朱自清的蝉声
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