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路径

2022-05-05 06:07林玉娥
考试与评价 2022年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情境

林玉娥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法治教师深刻意识到新课标的内涵,探析“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内涵,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采取情境教学、合作教学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得以发散,主观能动性得以增强,进而构建出活跃的法治课堂,全面提升法治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教学模式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极大地忽略了生本教育的内涵,在教学中占据绝对主体,“学生是附属,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活跃,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养成,还会使其丧失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自主学习意识将会受到极大限制。其次,教学流程单一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多数教师通常利用课件进行讲解,将该章节的重点概念讲解完全之后,再布置一些课后习题让学生自行解决,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严重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这一过程,学生的主体性并未呈现,无法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生本教育的重要性,将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终生化发展奠基。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度存在较大不足,他们面临着升学压力,由于法治课程占据的分值较低,且考查方式属于开卷考试,大多数将学习重点放在了语文、数学、外语等重要学科学习方面,不愿花时间去学习和探究道德法治课,更多地是简单的背诵和记忆,对法治知识的学习同样呈现出较大的功利化,无法灵活地掌握知识点;再加上部分教师自身素养的局限性,导致了很多初中道德法治课程缺乏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未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未做到真正因材施教,学生也会逐渐丧失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本课堂的构建路径

1. 情境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境教学是当下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能够给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学生通过情境对话理解和掌握法治知识,促使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在情境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交际,还原人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课堂舞台也真正交还于学生,其主体性得到明显凸显。例如在“师生交往”这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知识点组织开展一个“同学打电话找老师”的情境活动,学生自由组织语言,从面部表情、语气等方面和教师礼貌交流,让学生在切实的情境体验中体会和感知,从其中获得道理和启发。此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之中,角色扮演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表演小品、改编故事、表演舞台剧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之中获取更多的乐趣,强化其课堂体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因而,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多种案例,并要求学生扮演案例之中的角色,从而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比如在学到“社会生活讲道德”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听说过的道德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在表演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说表演过程体现出了怎样的道德,让学生分析故事对我们的警示,在日后的生活之中应该通过怎样的方式践行道德品行。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会通过表演的方式,学会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提升学生日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确保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水平达到预期要求。

2. 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生活化教学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知识实用性的重要路径,教师要在课堂中充分渗透生活化内容,构建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走进法制天地”单元“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所听到过的“重大违法”的事件,教師对事件进行深刻剖析,找出其具备的价值和内涵,并将其作为反面教材,鼓励学生遇到类似事件时一定要遵纪守法,切勿存侥幸心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在内心深处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再如,为让学生掌握“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概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猪肉为什么重新回到餐桌?”学生就会回答:“因为猪肉降价了。”教师点了点头,又提出问题:“那么为什么猪肉会降价呢?”这时候学生就陷入沉思,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出面解释:“因为当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时,养殖户的利益就会增加,而在利益的驱使下,生猪的饲养量就会迅速增长,猪肉的供应量得到保障,形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猪肉的价格自然会下降。”通过这样一种生活内容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最终在学生在和教师的互动和对话中深度掌握知识点。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多媒体是当下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工具,其“可视化”和“直观化”功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现对知识概念的共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下,真正构建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如在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的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各种“植物、动物”为了生存而不懈奋斗的视频,如干涸的沙漠上,一颗种子破土而出;非洲大草原上,大象为寻找水源而迁徙……种种现象,有效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开始思考生命、珍视生命、尊重生命。再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讲解,如“邓稼先开发核武器”“钱学森毅然回国”。通过这些光辉人物事迹的讲解,让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观念和民族观念。

4. 基于微课构建翻转课堂,给予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是信息化背景下诞生的全新教育方法,在此模式下,教师只起到一定的辅助和协调作用,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课内和课外时间展开自主学习,专注于深层次的项目学习和任务学习,无形中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该模式具备较强的适用性,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应用标准,对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构建生本课堂有着重大意义。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运用微课,构建出一体化、现代化翻转课堂教学体系,让学生结合微课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真正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习能力。

5. 小组合作学习,促使生生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互动、探究、讨论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在于教师提出问题或者给出任务,让学生自主分配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合作探究完成任务,这一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真正构建出生本课堂。例如在“维护公平正义”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社会现象,并设置一系列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哪些问题是公平、哪些问题是不公平的,同学们可以进行讨论。”通过小组探讨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树立公平意识、如何树立公平意识,规范学生的价值观念。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案例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将课堂交还于学生。比如在进行七年级“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时,教师给出案例:“16岁的刘某是某初中学生,家庭条件很好,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学校不求上进,几乎每天都出入网吧并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花钱如流水。时间长了,父母知道了他的恶习,便严格控制他的经济来源。由于找父母要钱这条路走不通,又实在渴望出去玩,于是,在某个夜晚他窃取了父母五千元……”在案例结束之后,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小组之间分别对刘某的行为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教师再提出问题:“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该对其追究刑事责任?”让小组学生再次进行讨论,最后教师随机抽取几位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师生、生生、案例的共同作用,构建出活跃的生本课堂。

6.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

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接收时代的新思潮,不断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涵,将新课程标准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课程中去,真正实现自身课堂地位从“施教者”到“引导者”的转变。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名道德法治教师,要在课余时间积极阅读现代教育书籍,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身要从生活中汲取经验,关注社会时事,将这些生活化素材作为教学的原材料,让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吸引力,并在业余加强和其他教师的研讨,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得失,加强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手段的多元运用,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出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结语:

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的教学地位,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内涵,转变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结合多媒体技术、小组合作,构建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进而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情境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