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摘要:化学课堂教学应树立整体观,即围绕学科主题确定素养发展的进阶,利用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展开“专题”教学,促进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以“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为例,探索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专题;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22)05-0042-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 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2.05.009
一、问题提出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1]。化学课堂教学是落实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需要树立整体观,即围绕学科主题确定素养发展的进阶,展开“专题”教学。专题教学不是按照传统的教材专题进行课堂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按照知识内在素养结构关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具有一定主题的结构化的教学专题而开展的教学[2]。化学学科专题确定的过程,实质上是对化学知识的素养发展价值及其所蕴含的学科思想观念的梳理、抽提和概括的过程。本文以“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为例,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专题”课堂教学。
二、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专题是苏教版2020年7月第1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专题7。本专题围绕氮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把自然现象、化学变化、人类生存需要、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融合,充分体现了化学源于人类生活,服务于人类发展的特点。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的素养发展进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会从物质结构、元素价态和物质类别的视角认识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形成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认知模型,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内涵和素养。
(2)感受氮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绿色的应用,体现“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素养。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初中初步了解氮气的稳定性,高中学习了氯、钠、硫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初步建立以“位、构、性”视角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认知模型。在学习方法上,物质分类、类比学习、价态分析等都为学生学习本专题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由于个体差异、选科方向等原因,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化学知识建构和性质探究的能力有很明显的不同,这些都是教师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題。
3.“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教学设计
见表1。
设计意图:“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整合了科学认知、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具有自身的逻辑结构,具有承载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任务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基于物质结构、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认知模型,认识含氮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条件和特征,并将转化关系应用于分析自然界氮循环和含氮污染物的综合处理。课堂教学立足培养学生的化学认识视角[4]和化学认识思路,即“从哪儿想?怎么想?想什么?”真正实现素养教育的水到渠成。
4.教学反思
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以“主题(专题)”作为教学的基本思考对象[5],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和情境化,解决了“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5.
[2]房喻,徐端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80-181.
[3]王祖浩.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参考书(必修)第二册[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54-60.
[4]王爱富.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探索[J].化学教学,2017(9):55-59.
[5]唐云波.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为重”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7(10):35-40.